黄隽瑾 裴丽珍
(1.内蒙古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2.呼和浩特市玉泉区文化馆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我国已故的著名现代化研究专家罗荣渠先生曾将西方学者关于现代化的含义分成三大类:第一,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是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第二,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过程的统称。第三,现代化主要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是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文明的形式’。”[1](2-3)
这是一个科学与人文,技术与艺术互融的时代。
“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原始生存技术、手工制作技术和工业生产技术三个阶段”[2](172)毫无疑问,现在已经进入了以科技和工业技术为主要生产力的阶段。而民俗文化却发轫于远古时代,也就是说在原始生存技术时代是民间习俗文化发展的源头。“上古社会中人类的生命形式与自然的原初形态之间存在着同一性,因此那时的人们总是把自然一项作为表达自己观念的符号,巫术和原始宗教正是用把某种神秘的自然力量转化为图腾的方式来表达人们对大自然的依从和敬畏。”[2](172)可见,很多民俗文化中的音乐舞蹈等表现形式都源自古代时期人们无法超越大自然而产生的畏惧和期盼,这些表意形式都趋近与自然的、并且充满了神秘感和强烈的象征意味。进入手工制作技术时代后,人们逐渐掌握了更多的生存技能和制造工具的方式,但是原始风俗习惯并没有被人们摒弃,而是通过现有的手工艺技术手段使之不断的深化发展。这一时期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进行了掌控,并且利用自然进行生存,例如种植谷物、圈养家畜等。但是,在并没有完全摆脱大自然带给他们的神秘感和神圣感。民俗传统文化在这一时期对于老百姓们的含义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对其生活产生了巨大的指向性作用,体现在耕种、婚娶、生老病死等各个方面。到了工业生产技术时代, “宣告了人与自然共生时代的结束,技术理性支持着人们为自己批量制作出完全超越自然物形态的工业产品,并且用这样的工业制品构筑出一个更显合理性的生活世界。”[2](173)这一时代,理性化、科学化的生产和生活代替了一些传统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思维。甚至一些保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似乎也在工业化的社会中显的格格不入。工业文明给人们带来的福利是震撼的,如果说工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而被人们欢欣鼓舞的接受时,至少艺术界还对技术与艺术审美之间冲突产生过质疑。“大多数浪漫主义者,尤其是卢梭、华兹华斯等,都以一种否定和拒绝的态度对待工业技术,在他们看来,工业技术是审美和诗意的大敌,他们提出一种文化守成主义的策略以应对工业技术对人类生存世界的改造,那就是回归自然,回归田园,甚至回归原始。”[2](177)
如此看来,工业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文化、传统的审美文化思想、甚至传统的民俗习惯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所冲击,曾经古代人们由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崇拜、畏惧,在工业时代都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对大自然的利用、征服和掠夺。因此,遗留下来的传统文化习俗在今天的含义必定不同与原始生存技术时代和手工制作技术时代,甚至不同于在此之前的工业生产技术时代。由于近几年来人们意识到了民俗文化的逐渐消逝,而采取了一定措施,使得一些即将被忽略的民间艺术又走进大家的视野,它们不仅仅是传承了传统民俗文化,更重要的是在它们身上探索出传统文化在今天延续的深层意义,也就是说在这样一个技术时代,“落后”的文化是否还有它们继续存在的价值,而这些文化大多使用民间艺术来予以体现,追根究底,又回到了科学与人文,技术与艺术如何共融的问题上。
像武家泥塑此类的民间艺术看似是手工制作技术时代的产物,但实质上却应该是原始生存技术时代的民俗审美思想的延续,在手工制作技术时代被物化的结果。而现代社会中,人们已经尝试将技术运用在审美文化中,并且得到较为可观的成果,这也是现代设计的功劳。民间艺术既不是科技文明的产物,又不能体现出工业文明对审美文化的作用,但是它作为一种有别于现代艺术的文化承载模式,以另一种文化审美观吸引着现代人的眼球,在绚烂夺目、理性机械的现代审美观念中唤醒了人们对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民俗风情的记忆。而它们现在所呈现出的民俗意义也不同于以前。
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在一定意义上已经与它最开始所具备的社会功能有所差异,曾经的人们视它为生产生活的风向标,神灵的指示或是虔诚祈愿的回馈。而如今,虽然在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中还保留着原始的风俗礼仪,民间艺术等较为原始的传统文化观念。但是其影响范围却是小之又小,更多的是人们作为旁观者,或是对其研究发掘,或者对其开发利用。而在近几年正在被大力倡导的对传统文化、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也依托了大量的现代科技手段,比如近几年被提起的数字化保护,以及通过图片、影音、数据、3d 打印等现代技术手段对传统文化的记录与保存工作。加之研究者们之间跨学科跨领域的碰撞已经完全赋予民俗文化新的含义。如果说以前人们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研究是建立在其自身发展演变的基础之上,那么现代的研究应该是建立在新技术与新解读的基础之上的一种对民俗文化新的解读。
以笔者所研究的武家泥塑为例,它在今天早已失去了作为儿童玩具的功能和价值,但是其求子的民俗习惯仍在延续,借助与现代媒体技术,武家的传人使武家泥塑走出了小村庄,让更多人看到隐藏在其背后的民俗价值。而这种民俗价值观念在现代被肯定是因为它不同于现代工业产品的审美观念,即它的不可复制性。每一件民间工艺品或者是某一处的礼俗风情都具有不可复制性。20 世纪30 年代,德国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家本雅明在《机器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认为,工业文明时代的复制技术导致了艺术作品的‘灵韵’(aura)的消逝。而民间艺术则是体现这种“灵韵”的佳品。
现代社会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也融入了很多新的因素,例如将民间文化商业化,融入到整个社会产业链中发展,将民间艺术与旅游业相联系。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对古村落的保护。丽江的大研古镇、束河古城、江南的乌镇、周庄等。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由于政府的重视将遗留下来的古代村落保护起来,以旅游业作为主要产业。古代村落在工业化的今天以这种方式存在,在一定程度传承了对传统文化与当地民俗。虽然现在有许多专家学者对于这种商业化的保护持否定态度,现代审美观念的入侵,大量的现代艺术品的植入,并且还有着全球化日益加剧的影响,这些古代村落已经被现代文明侵蚀的面目全非了。甚至呈现给世人的是一种不伦不类的文化现象,既没有古卓的传统文化气息,也没有完全的现代科技的覆盖。但是笔者认为我们应该更客观的评判现代文明与传统民俗文化的关系。很明显,包括笔者所研究的武家泥塑在内的几乎所有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之所以在当代还能被世人所发现、保护进而研究,都是以现代科技手段为依托的,这点毋庸置疑。
“其实我们已经感受到现代高科技革命对人类当代文化的发展正在产生着以往所无可比拟的巨大影响。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当代社会主导媒介 形式的变化,而主导媒介形式的变化则引起了原有艺术生态格局的深刻变化”。[3](118)工业化的进程是不可逆的,因此,无论是已经消失掉的习俗风情还是在今天仍然流行的传统文化,都已经被科技时代赋予了新的民俗意义。我们不应该像19 世纪末期欧洲的几次艺术潮流,简单的认为民俗与科技是相违背的,不可共生的。现代科技和现代审美观念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以及民俗观念有了新的认识。将民俗传统放在现代化的语境中去重新解读,衍生出诸如旅游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的新民俗文化现象,之所以说它们新并不是因为题材新,而是在新的环境下被重新归类解读,并且融合了许多全球化的因子。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内部的改变其实是为了迎合每一时期人们的审美活动的改变。“审美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取决于社会生活条件及人的思维能力。在人类初期,人的生产活动先于审美,对象的使用价值早于审美价值,当人的实践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审美才逐渐发展为独立的心理活动。并不断通过心理构建、积淀完善。”[4](36)武家泥塑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其使用价值显而易见。这种实用价值已经到超越了原始时期人类制造物品时的使用价值。武家泥塑不仅仅是简单的为了日常生活的需要制作生活日用品,而是制作使人在温饱以外的生活娱乐用品。“与纯粹美术相比,工艺在艺术性上未能克服评价较低的现象。这并不是对艺术价值进行正当的评价后得出的结果。因为被认作工艺本质的使用功能,与纯粹美术以欣赏为主的无目的性相比时,在某些方面就已经产生了不能进行正当的价值评价的困难条件。”[5](2)最初人们是物物交换,用泥塑换鸡蛋或者白面,后来渐渐的成为商品来卖钱。其实,这些物品较之一些人们自制的生活用品更容易被淘汰,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娱乐活动也会随着改变。更何况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更具有可玩性的娱乐产品代替了泥塑。要想是武家泥塑得以继续发展,它的功能性一定要做出调整,武家的先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于是从制作简单的泥塑玩具到为当地的寺庙修建佛像,这一变化使得武家泥塑的泥塑产品的性质发生了转变,由简单的玩具变成了赋予神性的佛像。
当然,人们处于恶劣生活条件下形成的迷信思想作为土壤,使得武家泥塑迅速的找到了继续发展的链接点。这些封建迷信思想由于源自古老的原始巫术和中国的多年的宗教思想的影响,受到科技和工业化的侵袭比较小,也就是说即使在科技发达的现代,这种求神拜佛祈福的传统也在延续。这无疑成为了武家泥塑经久不衰的精神支持。从艺术起源于巫术在这一说法来看,武家泥塑能得以继续发展,也依靠于原始巫术这一传统的衍生品——去附近的庙宇祭祀祈福的习俗。
这一习俗使得武家泥塑的泥塑产品虽然在外观上并未达到现代的审美标准,但是却依然可以体现出他的艺术价值,这里的艺术价值区别与我们现在审美直觉下直观感受出的艺术品的艺术价值。这是人们的一种审美直觉,即“人对事物外在的审美特性的感觉、知觉、表象在预先积淀的理智、情感作用下的审美感受。”[4](36)一种超越感官触觉的理性审美直觉,也就是说民众是以“以往审美经验、理智活动、情感活动等心理积淀的基础上,在对特定事物审美经验、理智活动、情感活动等心理积淀的基础上,在对特定事物或类似事物的审美特性已经有所认识的前提下,对事物的美丑迅捷做出整体性的审美反应直觉。”[4](36)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俗产品的审美性跟我们大众审美性有些许差异,但是却很受欢迎的原因。“把与纯粹美术区分的范畴境界从符合目的的“使用”工艺转移到了欣赏范畴。从工艺内部来观察,近代概念的艺术一面降低了工艺价值,另一面又瓦解了与纯粹美术的境界,让工艺本身发展、编入到了美术领域。 尤其是,在这发展、编入的过程中,引起了工艺是原有的纯粹美术还是工艺的疑问,这是向当今提出自身本体性的问题。”[6]我们生活中很多美轮美奂的现代艺术品触及到我们的也许只是某一感官。触动了我们审美直觉的感性部分。而像武家泥塑这样的民间艺术品是融入了文化、民俗、宗教等内在因素,让我们感受到了更多的民间艺术品身上拓展出的更广阔的维度。
所谓“时尚感”,就是当前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审美的趋向。从欧洲几次大的设计革命可以看出,每一个时期的时尚因素是不同的,从简到繁,再从繁到简,从功能到艺术再从艺术到功能。所谓的时尚无疑是每一时期人们对美的不同理解。
人类在石器时代就知道通过磨制石器使之达到美观和实用的目的。原始人也会把动物牙齿穿起来当项链手链,基于当时的审美观念,拥有此类物件在当时应该是时尚的,但是这种“时尚”和智慧是分不开的。他们推动了人类发展的步伐。
通过漫长的原始时期,逐渐出现了社会分工,以及商品交换。人类学会通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使物质有所改变,以适应当时的生产活动。人类的智慧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得到的充分的展现,他们通过双手制造出了无数个奇迹。手工艺产品就是这时候智慧的结晶,由于生活所需,人们通过不同的材质施以不同的技艺,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前提下逐渐增强了审美功能。这一阶段的时尚性主要是由手工艺人的高超技艺实现的。例如我国汉代的长信宫灯、宋代的各类瓷器、以及明代家具。这些都是引领当时时尚的主打产品。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全球性的文化交融加快,时尚也被融入更多更复杂的因素。但就工艺美术来说,每一时期的设计风格基本主导着当时的时尚潮流。而这些时尚潮流也随着一次次的设计改革进行改变,其实这是人类一直探索工业化如何与艺术完美融合的过程。1880-1910 形成的工艺美术运动无疑是设计师对工业化的第一次质疑,此时的潮流的天平似乎又转向了手工艺。工艺美术运动在20 世纪初期延续到欧洲,发展成为新艺术运动,艺术家与设计师们在积极的寻找艺术与技术的结合点,这一阶段的引领时尚的风格也是很难把握的,因为全球都在摸索阶段。设计师们还挣扎于手工艺与工业化看似不可协调的矛盾中。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装饰艺术运动席卷全球,各个国家似乎找到了一种把手工艺产品使用工业化的手段表达出来,并且具有一定的美感。此时的时尚主体潮流是以直线为主体,加以适当装饰,是产品具有一定的律动感。
德国工业同盟解开了现代设计的序幕,也可以说从这一时期开始的时尚性因素一直影响着人的生活,直到现在。荷兰的里特维尔德的红蓝椅这种直线条风格的潮流似乎变成了一种永远不会过时的时尚因素。德国包豪斯的创建把现代设计的风格思想扩散到了全世界。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对现代设计诠释最好并且传播最快,影响力最大的国家非美国莫属。它把设计师变成了一种职业而不是仅仅是艺术爱好者,创立的流线型风格,在汽车业流线型风格这一时尚潮流一直延续到现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世界的设计风格已经基本定型,德国延续着包豪斯理性主义风格;瑞典的家具设计简约时尚,代表其设计风格的宜家的卖场现在已经遍布全球。英国的波普运动的影响力也波及到很多国家。现代主义发展至国际主义再到后现代主义。经历了以各种风格为主打时尚的阶段,如高科技风格、减少主义风格、解构主义设计和生态设计(绿色设计)。这些设计思潮不但影响了当时的时尚潮流,也使各种设计风格相融合,使时尚也具有多元性。
目光回到现在,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大到航天技术,小到日用生活品。工业化早已席卷了整个地球,并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效率和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但是,因为工业化的普及,一些手工艺技艺逐渐变得没有市场,并且面临失传的危险。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一问题,
手工艺似乎又被重新重视,并且开展各项保护措施。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变成了近几年流行的话题。国家支持的力度也开始加强,舌尖上的中国,等纪录片广受好评。立足与我国现状,现在的时尚潮流又是什么呢?天然、纯净、手工制作等成为关键词。
由以上世界设计的发展趋势以及每一阶段人们追捧的设计观念,我们可以总结出规律:手工艺-手工艺与工业化结合(手工艺为主)-手工艺与工业化结合(工业化为主)-工业化-?
工业化,当然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趋势,而反过来关注手工艺或者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看似返古的理念,实际上是工业化之后的人们在观念上的进步。这一点从武家泥塑中就可以略见一斑。武家泥塑在我国手工艺盛行的年代销量很好,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武家泥塑的市场逐渐被现代化的产品所取代。武氏家族却凭着对家族时代传习的手艺的不舍坚持到现在。笔者在这里说的“时尚感”正是武家泥塑产品中带着的对家族手工艺技能维护的使命感。这种感情经过时代和困境的考验,最终保存下来。也就是说武氏家族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对文化的前瞻性,在整个社会主体沉浸在工业化的喜悦中时,武氏家族就已经形成了要不遗余力的维护家族手艺的思想观念。并且在吸收容纳了很多先进理念的情况下保持了手工艺人的那分纯真与执着。 现在国家和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也促进了武氏家族历代传人的理念。其实在我国不仅是武家泥塑,还有好多少数民族地区或者是受现代化普及较少的地方都保留着很多灿烂的非物质文化。
现在人们面对琳琅满目的工业产品似乎已经失去了兴趣,但是好多人的目光转向了天然、原生态等字眼上,而这些在餐饮和非物质文化保护上面体现的最为明显。也成为了当下的一种潮流。手工艺产品的价格也逐年递升,由于手工艺的复杂性和唯一性,其价格的昂贵也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只有欣赏的份。但是除了这些制作精良的手工艺产品。还有一部分承载更多除艺术信息以外的手工艺产品。它们也许并不是那么精致优美,但是却记载了更深厚的文化民俗习惯。这是更应该引起研究者和全社会关注的。因为单纯的艺术品其实是可以复制的,但是承载与其中的审美理念和文化习俗是无法复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