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戏剧专业教材编写的一次有益尝试
——评郭晓霞、刘道全主编的《西方戏剧史》

2020-12-05 00:08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史论戏剧教材

楚 惬 陈 辉

(1.内蒙古师范大学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2.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 新乡 453007)

郭晓霞、刘道全两位教授共同主编的《西方戏剧史》①一书,出版至今,一直作为部分地方高等院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教材。这是一部全景式展现西方戏剧史发展脉络的教材,其中又无不流露出戏剧学者汇通赅博的文化涵养。

自21 世纪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人文社会学科正尝试着进一步构建一种中西方文化兼容并包的大格局。在全球化语境之下,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作为艺术学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着眼于东西方文化不同底蕴进行比较性学习与研究的重点学科之一。全球化学术视野与包容性文化胸襟成为了时代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所提出的基础性要求。《西方戏剧史》极大地契合了地方高等院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建设的教材适配问题,紧紧围绕西方戏剧发展史的基本脉络,选取在中国高等教育环境中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的剧作范本与史论素材作为教材内容。

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渴望挣脱传统“应试教育”单纯灌输式教学束缚的诉求与学科专业史论与概论基础性学习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难以调和。要打破该阶段学生对于史论、概论课程学习的抵触心理壁垒,这已然成为了高等院校所亟需直面的问题。由郭晓霞、刘道全主编的《西方戏剧史》就地方高等院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课程安排与教材编写等问题方面做出了一次大胆且细心的教学实践。究其目的,旨在让高等教育阶段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学生能够自觉地完成由被动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学习史论(尤其是西方戏剧史)的过程不能一成不变的循于传统“灌输式”学习,而让学生成为纯粹被动地接受体,而应该成为专业学识发现的主体、感知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任何一段历史都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内蕴,在书卷中展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文化的符号,更是悠久历史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韵味。史论学习的韵味即是现代学科专业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所在。

郭晓霞、刘道全编著《西方戏剧史》教材的初衷源自于在地方高等院校戏剧学科长期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困惑和感悟。研究外国戏剧史论的学界专家和后学不在少数,所编写的“西方戏剧”“外国戏剧”和“欧洲戏剧”史论与剧作选讲也不在少数。具有一定学界影响力的大致有郑传寅和黄蓓编著的《欧洲戏剧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刘彦君和廖奔编著的《中外戏剧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年版)、周慧华与宋宝珍合著的《西方戏剧史通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马家骏和马晓翙编著的《西洋戏剧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等等。这些或作为专业课程教材或作为课题研究成果,大都侧重于用庞大的体例,力求将西方戏剧史的脉络捋顺、清晰化。

与上述诸多专著不同的是,郭晓霞、刘道全所编著的《西方戏剧史》更具有受众范畴的针对性和可推广性。郭晓霞和刘道全作为执教于地方高等院校多年的教师,他们更为清楚在地方高等院校的学科设置和课程教学实际情况。这就使郭晓霞与刘道全编著的《西方戏剧史》颇具教学普及优势的特色,即在剧作范例的选取上更为贴合地方高等院校学生群体的认知范畴,这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当中,更容易借助教材完成学生由传统“应试教育”灌输式教学引导至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多元化教学阶段。

横向比对林林总总的西方戏剧史论著作大抵都是从古希腊戏剧开始谈起,其书写的时间跨度大体在20 世纪前后收笔。在这样一段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世界戏剧有着太多我们无法想象的精彩过往。这些关于西方戏剧发展的著作都凝聚了编著者的学术积累和专业造诣。探寻最具深度和最为完整的西方戏剧发展版图成为了中外无数专家学者的奋斗目标。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地方高等院校成为了戏剧史论高等教育的一大空白。受到学制、课时与课程安排等的局限,不能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整的将西方戏剧历史与剧作传授给学生们。因此,在地方高等院校的现行教育格局下,教学仍然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这也就决定了针对于所教授学科要有相适应的配套教材,才能够极好地辅助日常教学工作。藉此,郭晓霞与刘道全编著的《西方戏剧史》成为了地方高等院校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在自主选编配套教材方面所做的一次极具实践意义的教改尝试。这一编著成果极大地弥补了地方高等院校戏剧专业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缺乏配套教材的空白,具有超前的教学意识和深刻的教改精神。在全国高校狠抓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机,编写好适宜于教学实际的教材和培养相应课程教师成为了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如何更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地开展具体专业教学实践成为了高等教育攻坚的关键一环。

《西方戏剧史》充分遵循西方戏剧发展演变的时序,对三千多年间所涌现的戏剧思潮、剧场艺术实践等做了高度精要的概述。同时,在考量了学生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前的基本文学阅读量精选了具有足够代表性的西方戏剧名家及其剧作作为经典范例。整本《西方戏剧史》在章节处理方面安排得详略得当,对课时量、课程进度等进行了综合的考量。各个章节在起始处都对一个时期(思潮)进行高度精练的概述,代表性剧作家及其剧作设置独立章节进行细致深入的剖析,同时期一般性剧作家及其剧作进行介绍性表述。书中要言不烦地申明了编著者对于西方戏剧史的基本认知和教学实践理论主张,历史书写脉络清晰,引述得当,观点明确。郭晓霞与刘道全所编著的《西方戏剧史》作为高等教育戏剧专业(方向)学习的入门教材是极为适宜的。

恩格斯曾讲到:“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从头做起。它从没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1](400)在《西方戏剧史》“中世纪戏剧”这一章小序中,编著者观点明确地指出了欧洲中世纪戏剧与骄矜倨傲的古希腊罗马戏剧迥然不同。中世纪的欧洲戏剧主要类型是发源于基督教堂式的宗教剧,以及发源于异教仪式和民间艺术的世俗戏剧。同时,提出了古希腊罗马戏剧与中世纪戏剧并称为“西方现代戏剧的发展源头”[2](50)这一重要论断。在“中世纪戏剧”的第二节中,将宗教剧《第二个牧羊人的戏》和世俗戏剧《巴特兰律师》作为经典剧作范例,详细介绍并分析了其创作背景、所属类型、以及它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意义和艺术贡献。书中写道,《第二个牧羊人的戏》全剧大致分为两部分,在戏剧结构安排方面看似有偏离主题之嫌,实则是剧作者独具匠心的藉此来烘托主题。引孙柏教授的论著《丑角的复活:对西方戏剧文化的价值重估》进而引证这一观点。“一定程度上,这出戏的结构之完美就在于威克菲尔德大师从中为我们勾画了一个对偶式的世界。”[3](268)这样的教材编写体例,论点明确,论据详实而有说服力。通篇行文质朴,引证翔实。编著者在竭尽所能的用详略得当的戏剧剧作范例和逻辑清晰的章节布局来编写一部真正适宜地方高等院校戏剧专业(方向)学生的戏剧史论教材。同时,最大限度的为戏剧专业(方向)学生系统性的建构起一个结构清晰明了的西方戏剧史架构。

《西方戏剧史》在行文和表述方面用语十分严谨,实事求是,辨证得当。纵观西方戏剧发展是世界文化遗产中最为瑰丽多彩的,但细看不同时期戏剧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辉煌灿烂的成就也会有立意浅显、表现浮夸的作品相伴生。因此,要理性的将西方戏剧史严整的呈现给戏剧专业(方向)的学生就势必要以思辨的精神和审慎的态度去斟酌、筛选和表述。例如在第4 章中,充分论证了17世纪时古典主义戏剧是如何成为欧洲戏剧艺术的主流。同时,书中也指出中世纪宗教剧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在这一时期内仍然是存在的这一基本史实,但其影响力及成就已远不及同一时期的古典主义戏剧。

《西方戏剧史》着眼于地方高等院校戏剧专业(方向)大学生的辩证思考引导教育。在整部教材当中,编著者着力在告诉阅读受众戏剧艺术是历史的另类展现,一部戏剧作品既是个体生命舞台的呈现,更是文化的、历史的意义转虚为实的表现。历史是史书力求规避主观意识的符号化记叙和历史物件的物质性佐证,戏剧艺术同样是一种兼顾着艺术与历史双重价值的统一体。黑格尔在《美学》中曾明确的谈到了其对戏剧艺术的认知,“戏剧应该是史诗的原则和抒情诗的原则经过调解(互相转化)的统一。”[4](242)史诗不仅是文学艺术的一种体例,更是最为恢宏的历史。戏剧艺术的具体诞生日期我们尚无定论,但戏剧艺术所涵盖的历史底蕴、文化意蕴和精神力都对学习、研究和喜爱戏剧的受众产生了极大地效应。

众所周知,戏剧作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在西方备受追捧和青睐。人们陶醉于戏剧所竭力构建的艺术情境。感性的人迷醉于戏剧的情境之中,理性的人极力去探寻戏剧背后的“原型”与“母题”。我们往往将戏剧的发展与演进过程称之为“戏剧史”,在更为宽广的历史维度之下审视戏剧艺术本体,其本身即是一部精微的“戏剧史”。戏剧尽然是有着(掺杂着)剧作者的猜想与虚构,然而创作必定是剧作者经由生活积淀与专业思考所沉积、存蓄的客观现实生活的能动反应,映射于戏剧艺术的本体之中。言而总之,戏剧艺术本身即是带有着意味深长的思辨性的承载。戏剧或是直接揭示历史真相、探路事件隐情,又或者是创作者对于现实经历的一种大胆设想。思辨性本就是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这也成为了戏剧作为启迪高等教育阶段学生独立思辨的“良药”。陈旧的戏剧情节和老套的故事结构终将被历史所遗忘。思辨则是戏剧不曾湮灭的真理。这也足见得郭晓霞与刘道全两位对于戏剧艺术的一种达识。

关于《西方戏剧史》的“思辨”在书中是有着典例的,即契诃夫与《樱桃园》。著名剧作家契诃夫强调他的剧作《樱桃园》是一部“四幕抒情喜剧”。同时期的斯坦尼拉夫斯基从自身体验出发,将契诃夫的《樱桃园》排演成了一部令观众观之潸然落泪的悲剧。这一事件令契诃夫极为不满,并称之为“愚蠢的感伤主义”。斯坦尼拉夫斯基得知之后为了表示对契诃夫的尊重,在《樱桃园》的舞台人物形象方面做了调整,比如增加了人物的滑稽逗乐的动作。再次演出,观众却并没有如预想的一般捧腹逗乐。这也令契诃夫更为不满。

《西方戏剧史》的编著者试图抛出这样一件西方戏剧史上的“趣事”来引导着阅读者去探寻对这样一种现象的思考。书中也合时宜的引述了洛阳师范学院霍晓珊在《<樱桃园>的喜剧谜团》一文中的观点:“事实上,有许多喜剧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悲剧,如果人物不符合悲剧的要求,那么他也不会符合于喜剧。……《樱桃园》从情感的角度去体验时悲剧,从感理性的角度去思索是喜剧。”[5](61)《樱桃园》创作者与诠释者的理解迷思由来已久,契诃夫与斯坦尼拉夫斯基两位在西方戏剧史上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将这样的一件“趣事”抛出,凸显出了编著者的良苦用心。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既引导着学生提高攻克问题的思辨能力,同时也“实战”性质地去触碰学界的一些典例。

《西方戏剧史》以《樱桃园》为例,契诃夫与斯坦尼拉夫斯基对悲、喜剧这两种戏剧类别的理解未必是认知上的误差和分歧,不同经历和积淀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角度不尽相同。戏剧艺术具有着多侧面性。我们很难凭借只言片语去表述和创作戏剧,戏剧的演进历程是丰富多彩的,戏剧艺术本身也是丰盈的。这也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西方戏剧史》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明晓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启迪,而不是灌输。无疑,这对满足当下高等教育阶段戏剧专业(方向)的学生群体探寻西方戏剧史的真相有着极大的助益作用。

纵观全书,郭晓霞、刘道全两位学者虽笔耕辛勤,但仍有不能尽善尽美之处。《西方戏剧史》一书在西方戏剧演进的具体发生语境及其理论构成和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深刻的见解,学者依据所研究的方向和理论基础,都会在潜意识之下持有一种比较明晰的学术态度和观点来评析西方戏剧领域的著作和理论。戏剧史作为演进的过程研究是一种动态性的研究,在具体的研究时间范畴上难免不够严谨。比如,本书在编写时尚未将二十世纪末后现代主义戏剧以来的西方戏剧发展列入书中,显得作为学术专著和专业教材的前瞻性不足,对西方戏剧现代性的审视把握不够。

这些美中不足,虽不能苛求于编著者,但就其学术研究,若能够将西方戏剧研究置于社会历史的现代化进程之中,在与启蒙现代性和历史现代性的某种比较关系或张力结构中加以铺展,更能体现出对西方戏剧的理性反思和前瞻。。

注 释:

①郭晓霞,刘道全著《西方戏剧史》,由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 年出版。

猜你喜欢
史论戏剧教材
教材精读
宋代《春秋》学对史论体咏史诗的影响
有趣的戏剧课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例谈史实、史论与史观之间的辩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