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九十年代初,香港电影正值黄金年代,其中翻译的作用不可或缺。电影的翻译分为字幕翻译和配音翻译两种,本文简要概述九十年代初期香港电影字幕翻译与配音翻译的情况,并试图分析其成因,特点及影响。
关键词:香港电影;字幕翻译;配音翻译
一、概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香港电影发展势头正盛,1993年甚至创下产出234部的记录,总票房达到11.33亿港元,是在好莱坞影响力下少有的仍在茁壮成长的电影工业,影响力遍及全球,享有“东方好莱坞”的美誉。
香港电影的翻译在九十年代已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模式。这时正值盗版光碟与录像厅在大陆走俏,香港电影便以这种形式进入了大陆观众的生活。很多人都记住了电影下方的双行字幕以及和画面不贴合的国语配音:这个时期发行的电影多为粤语电影,国语的配音,画面下方有中英两行字幕并行。这种两行字幕并行的手法对后来的中国电影字幕设计造成了很大影响。近些年,不论是民间的“饭制字幕”还是官方的出口电影字幕,仍多采用双行字幕,中文在上英文在下的设计。
就算对于一个多语种地区来说,像香港电影这种多语种字幕外加多语种音轨的情况也是相当惊人。尽管粤语是香港压倒性的主流语言,但香港电影并非始终为粤语主流。事实上,在七十年代粤语电影一度陷入衰败,国语电影占据主流。直到1973年邵氏《七十二家房客》上映,观众对粤语电影才重燃信心。在之后嘉禾许氏喜剧的热度引领之下,八十年代,香港电影走入粤语片为主的阶段。到九十年代,粤语片已经成为了港产电影独有的标志,这一势头延续至今。但粤语毕竟只在香港及广东沿海普及。九十年代电影投入成本越来越大,本地票房不足以满足电影业的需要。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开拓海外市场,配音与字幕翻译也成了必须。
二、字幕翻译
关于香港电影的双语字幕,多年来流传着几种说法:1963年港英政府通过法令,要求港产电影必须配有英文字幕,以便审查,又为表公正要求也配国语字幕;另一种说法是这条法令并不存在,双语字幕是电影公司为海外发行灵机一动的策略。但由于法令难以考证,一时无法确认真伪。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到了九十年代,双行中英字幕已经成为电影制作者们一致的选择。
(一)字幕翻译流程
标准的字幕翻译流程是,剧本交给译者,译者阅读翻译并校对,然后将译本交给片方,片方再将译本交给配音组,之后将字幕负片胶片一起放到电影胶片上一起冲印。而在香港电影的制作中,这一流程从第一步便可能完成不了。九十年代香港拍片量大,制作周期短,很多电影拍摄时根本没剧本,翻译人员拿到的要不是现场匆匆记录下来的不甚准确的手稿,要不就是现场的演员录音,译员必须先记录粤语对白,再将粤语对白译为国语或英语。整个流程只有几天。所以这些字幕很有可能与最终的对白相差极大。
译者水平也是参差不齐。邵氏、嘉禾等大公司专设了字幕翻译部门,负责字幕的翻译与制作,还聘请英语母语者校对。而小公司制作的电影,便被送入一些翻译工作室进行翻译。这些小型的翻译公司多是家族式小作坊,英文字幕可能被送给在上中学的孩子们草率翻译,质量低下。在翻译后的字幕文件被套印到了胶片上,成为所谓的“硬字幕”。有时电影后期配音尚未完成,字幕就已经打在了膠片上,也导致后来的配音与字幕无法适配。
(二)字幕翻译特点
九十年代国语字幕的翻译和英文字幕的翻译都面临着不同的问题。
首先是国语字幕。由于香港实行“两文三语”的语言政策,粤语和国语的书写实际都是繁体中文,因而在国语字幕上便有“翻不翻”,“翻多少”的问题。有些电影公司为了台湾市场,尽可能请说国语的人将字幕译成标准国语。而有些电影公司则为了适应银幕,将字幕一再简化成介乎于粤语和国语之间的说法,但求大意通顺,以期两地观众都能买账。
英文字幕的翻译则问题频出。纯凭着对白听力猜测人物情节,结果甚至有将“Heil Hitler”译为“Hi Hitler”的笑话发生。英文字幕出错如此频繁,以至港片DVD在西方发行时会被贴上“Poor Subtitles”(烂字幕)的标签。一个较出名的例子是吴宇森1989年的电影《喋血双雄》,其在多地电影节放映后收获了不少海外粉丝。最早公映时,电影翻译大量出错,男主人公的名字小庄被翻译成了Jeffrey,时而又被译成John;两个男主人公之间的昵称“细B”与“虾头”被译为“Mickey Mouse”与“Dumbo”,两个迪士尼动画角色,而在北美发行时,为了避开版权纷争又改为了“Butt-Head”与“Numb-nuts”,与原文相差较远。后在海外影迷的抗议下,2002年的电影重制DVD对这些名字的翻译作出了更正。
再举一个例子:1990年的电影《赌侠》有这样一条字幕:
喂 刀仔 见唔见到阿星啊
Little Knife, have you seen Sing
一条字幕的两个人名竟出现了两种译法。一个是意译,将“刀仔”翻译为了“Little Knife“,另一个则是音译,将“阿星”翻译为了“Sing”。纵观全片,整部电影中并没有拿名字的意思或谐音做文章的部分,可见这一翻译是完全的率性而为。
配音制作相对昂贵,字幕仍是大部分小投资电影“卖埠”的首选,而一些有野心的商业片则会投入更多,采用配音和字幕并行的翻译。
三、配音翻译
香港电影到九十年代末才开始现场收音,在此之前多是后期配音。这一习惯也经过了不少的变迁。早年配音技术并未成熟,香港电影多在棚内拍摄并采用现场收音;而在配音技术成熟后,在张彻的提议下,后期配音制度得以通行。这一是适应了港产片高速制作的需要,二也是解放了电影拍摄场地的限制,摆脱摄影棚搭景。直到录音技术逐渐成熟,配音制度才又逐渐改回现场录音。
(一)配音演员
配音制度开始盛行时,邵氏招募了大量国语配音员,著名的有冯雪锐,张济平等人。在粤语片兴起后,这些国语配音元老人物依然在从事国语配音工作。到九十年代,配音工作进一步受到重视。无线电视台(TVB)甚至于1990年成立了粤语配音演员训练班,供有志者加入配音演员的行列。
另一些国语配音者来自台湾。台湾是当年香港电影的最大市场之一,一些电影公司索性在台湾开设分公司,将国语配音工作放到台湾公司完成,如著名配音演员石班瑜便是这样被发掘出来的。
为追求好的声音效果,国语或粤语配音基本都由母语者完成,英语配音也是如此。从事港片英配的大多是定居香港的英语母语者,很多在邵氏工作过。在邵氏的配音部门随着邵氏衰落而逐渐退场后,有些英语配音者自己创办公司,占据了主要市场。
(二)配音和翻译
配音的流程中,配音演员再翻译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国语配音者拿到的可能是粤语对白本,或是草率翻译的国语对白,配音演员与配音导演不得不自己决定如何重新翻译句子,以达到配音性格突出、用词生活化的效果。
给粤语台词做粤语配音不是大问题,国语配音则难得多。通常配音演员在当天才能拿到台本,匆匆彩排一遍就开始正式配音,为了节省录音棚费用,配音演员必须夜以继日完成任务。又要改台词又要对口型,实在艰难。因而九十年代初,大多国语配音港片都对不上口型。
英语配音的情况也类似。在九十年代,英文配音译员已多掌握了英文由重音计时和而中文由音节计时的特点,并且试图以此为依据做到口型搭配。但由于时间紧迫与技术难题,实际工作中英文配音也大多对不上口型。
(三)配音风格影响
九十年代的香港电影国语配音总的来说是成功的。纵使声画不同步,声音字幕不同步,大多人也更倾向于依靠配音来理解电影。同时这段时期的国语配音还留下了很多台湾文化的痕迹。如1990年《赌侠》配音中,“李嘉诚”在国语配音中被改为“王永庆”;1996年《古惑仔3》中的一句“face 事大”在国语配音中改为“输人不输阵”,一句台湾俗语。从某种程度上,国语配音不仅促进了港台间的文化交流,也促进了大陆台湾间的文化交流。
而针对长期观看英文配音香港电影的西方观众而言,音画口型不同步的印象根深蒂固,以至于在英文中留下了“Hong Kong Dub”这一俚语,专指香港电影中音画不同步的情况。而不尽如人意的配音带动了一些欧美影迷们自发组织“饭译”和“饭配”。音画问题并没能阻止香港电影的风靡。
四、总结
在香港电影最为红火的九十年代初,香港电影的翻译则并非完美无缺。工作时间紧张,缺乏标准,翻译质量良莠不齐,错漏常有,甚至自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但也是在这个时期,香港电影成功在海外闯出了一番名堂;这些并不完善的电影翻译,依然带着香港电影走了出去。可见好的作品确实有跨文化传播,引起世界共鸣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宣韦.香港文化总览[M].海天出版社,2001.
[2] 朱洁.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3] Bordwell, David. Planet Hong Kong:Popular Cinema and the Art of Entertainment[M]. Irvington Way Institute Press, 2011.
[4] Charles, John. The Hong Kong Filmography, 1977-1997:A Reference Guide to 1,100 Films Produced by British Hong Kong Studios[J]. McFarland, 2015(2).
[5] 盧偉力.香港粵語片藝術論集[M].中華書局,2019.
[6] 魏君子.光影裏的浪花:香港電影脈絡回憶[M].中華書局,2019.
[7] --.“美少女战士配音员专访”,Game Club [Z].1994.
[8] Magnan-Park A H J . Dubbese fu:The kung fu wave and the aesthetics of imperfect lip synchronization[J]. 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 2018.
作者簡介:陈亚璇(1997—),女,安徽芜湖人,翻译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笔译(影视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