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县域中小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
——破解传统制造业发展难题的建议

2020-12-04 01:57
商展经济 2020年11期
关键词:升级制造业智能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近年来太仓市高度重视信息数字技术、工业互联网建设,智能制造发展业稳步推进。2019年,太仓新增省级示范智能车间9个、苏州市级示范智能车间10个,10家企业入选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14家企业获得“江苏省星级上云企业”荣誉称号。在太仓新兴企业智能制造发展蓄势待发,前景一片看好的情况下,一大批纺织服饰、轻工食品等传统生产企业仍遇到智能化转型升级难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县域传统制造业如何从高速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找到制约转型的影响因素,并提出推动中小型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一些措施建议。

1 县域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现状

1.1 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时间不长

二战后,美国政府以先进制造业发展为目标,加大制造业研发投入,实施创新工程,深抓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比较晚(见表1),是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才开始大力推动的。

2015年起,“中国制造2025”成为制造业领域的旗帜,国家提出将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结合的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国务院发布的推进“互联网+”的相关意见中又一次提出发展智能制造。我国推进智能化转型不过数年,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行。现在普遍关于“智能制造”的含义是从制造业前端到后端,包括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各环节中将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紧密结合,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

表1 1949年后我国制造业发展历程

1.2 太仓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现状

截至2020年8月,太仓规模以上企业生产总值1561.13亿元,虽然总体受疫情影响,但仍比上年增长1.4%,工业投资额为118.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3%。尽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逐年上升,但传统汽车零配件生产、纺织服饰、轻工食品等传统制造业依然占据本市工业很大比重,且竞争优势不够明显,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尚不足,产品层次总体不高。另外,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不少制造业龙头企业已经成为成功转型的标杆,但未带动业内中小企业,也未形成产业集聚和区域企业协同。

一方面,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与市场需求下降,使得太仓市现有制造业的发展受到制约,各传统企业纷纷寻求转型升级的路径,比如申久、长乐、中润等化纤龙头企业从“一根加弹丝”向“纤维新材料”转型。另一方面,大部分传统企业在政府引导下进行初步规划,但是由于实施难度大、投资高、预期收益不确定等挑战,传统企业要完成智能化转型升级仍然困难重重。

在传统制造企业中,中小企业数量在制造业中占很大比重。但中小企业长期处于供应链末端,以生产销售低附加值、低利润的产品为主,生产过程中大量依靠人力,缺少先进的生产装备,信息化水平也不够高。由于缺少资金和创新型人才,企业创新能力也不足,几乎无法开展自主设计研发,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的日常生产运营管理产生不良影响。

2 传统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困难的具体原因

2.1 基础数据准确性不高

数据是大部分传统企业的能力短板,由于缺乏科学的信息管理手段,信息维护不及时,导致从设计、采购、仓储、生产、运输各个环节的基础业务数据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准确性,严重影响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基础数据准确性不高的原因在于长期以来企业的业务流程不规范,例如仓储环节,企业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库数据发生变动,仓管员由于手工登账,或者交接班等原因未实时更新仓储数据;再如由于后期产品型号多样化,新产品编码时,未及时删除原始代码,在进行企业推行制造数字化时,往往会因为信息混乱而感到无所适从。

2.2 基础设施设备不完善

基础设施设备不完善是很多中小型企业遇到的普遍问题,企业秉着成本节约原则,按需投入零散的智能化设备,但因为网络等基础设施问题,或者系统不兼容等问题,导致设备无法连接或频频出错,而中小企业资金有限,只能采购价格相对低廉、功能单一的智能设备,而不是专门为企业业务流程设计的,灵活性不够,在某些业务环节效率反而降低了,于是只好弃之不用,恢复传统作业流程。

2.3 智能制造方案的水土不服

资金较为雄厚的大型制造型企业往往通过招标采购的方式,花重金引入整套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但企业对智能化转型发展路径并没有清晰的认识,项目招标时没有给予清晰的目标,也没有预期效果的有效指导,推行制造智能化时也没有很好地将解决方案落到实处,导致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水土不服,最后智能化转型看上去高大上,实际未达到预期效果,投资回报率很低。

2.4 部门间、上下游企业间信息衔接不畅

通过走访部分传统制造企业,笔者发现,由于企业机制、信息化标准不一致等原因,导致部门之间、上下游企业间信息传递不畅的问题十分突出。诚然,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如业绩排名、年终绩效等导致各部门各自为政,以及关键业务数据等可能存在沟通壁垒,而与上下游供应商等合作企业之间也存在缺乏信任等问题。但另一方面,各部门、各企业各自推行智能制造,没有统一的标准,尤其在信息传递上各用各的信息系统,无法做到无缝对接,导致企业在智能化过程中阻力重重,难以做到信息透明化。

3 推进县域传统中小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的建议

笔者通过深度调查访谈,听取了11家企业(其中2家大型、3家中型、6家小型企业)的意见。被调查人员包括设计、生产、物流环节的技术骨干,分析总结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智能制造推进情况、信息化、数字化转型成果,对破解县域中小型传统制造企业发展难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制定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培育核心竞争力

由于传统制造业对自身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不明晰,实施前也没有系统地进行投资回报率分析,盲目投入智能制造项目,未能收到很好的转型效果。因此,企业应先进行明确的发展规划,梳理在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各环节中如何进行智能化转型升级,挖掘核心竞争力并大力培育。如果企业在某环节成本投入过高而效率低下,则应考虑将此业务外包给专业企业,而将资金技术投放在核心业务上。

对于县域中小传统制造企业来说,只有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取得进展,也才能提高效率和效益,从而助推企业创新。目前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设计环节是薄弱的,可以先转向其他环节,比如管理、服务环节,这些环节所需成本相对较小,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将服务做得更全面细致,可实时跟踪物料流转,货物收发,做到信息透明化,在外包装明显的地方将自己的管理服务特色体现出来,稳定供应商和客户群,企业经营效益将会显著提高。

3.2 从业务流程、自动化装备着手逐步推进智能化转型升级

大跃进式推行智能化只能使传统制造业遭遇滑铁卢,流程改造和配备自动化装备是智能化的基础。企业首先应梳理设计、生产、物流、销售等环节的业务流程,或请专业第三方公司诊断,找出成本支出高、效率低下、出错率高的环节并进行业务流程改造。在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等环节,引入自动化装备,例如用AGV小车替代人工搬运,用全自动打包机替代大量人工包装,节约人力成本,提高生产物流效率。

2019年3月,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组织制定的《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和《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评估方法》两项国家标准报批,即将国家发布。两项国家标准的发布将有效指导江苏省传统制造企业如何规划、如何提升和如何评估智能制造能力三个关键问题。

3.3 普及工业互联网,强化中小企业互联网思维

国家通信技术飞速发展,但中小传统企业的互联网思维相对落后,随着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企业应积极转变思维,定期参加行业企业研讨会,借鉴行业标杆企业的成功经验,依托政府搭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及时共享数字资源,快速匹配适合自己企业业务特点的软件服务供应商、物流服务商,从而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

例如无锡双良集团是装备制造企业,2019年双良将云平台搬迁至阿里云,为每台设备贴上安全标签。2020年,双良除了继续与阿里云深入合作,还与无锡雪浪数制合作,解决工业实际应用问题,从产品、产线到产业链全方位升级。传统制造业可借鉴其他企业成功经验,依托工业互联网,发展适合自身情况的数字智造。

未来太仓市将加快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发展,到2022年,全市要累计建成5G宏基站4200个,实现5G信号深度全覆盖,中小企业工业互联网将快速发展,其他县市也都需要积极进行通信网络建设,为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4 构建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共同体,推动供应链管理创新

传统制造企业通过提升核心竞争力、业务流程改造等措施可以提高个性化的生产能力,但是每个企业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庞大的供应链体系中,不管是上游供应商还是下游分销商任何一个节点的信息化建设没有跟上,智能化转型效果都会受到影响,只有“你好”“我好”,全产业链都好了,真正的智能化建设才能成功。

各县市应支持有实力的传统制造企业共同制定本行业智能化标准,率先树立行业内制造业智能化品牌,并从上游设计、生产到下游销售、物流推动全产业链智能化升级,业务流程和管理体系开展信息化、网络化改造,提升产业集群创新和应用水平。

供应链管理创新方面有许多可优化的地方。比如一站式采购服务,考虑到大量的生产企业可能会遇到大量分散的、价值很低的原材料物料采购,单次采购成本非常大。还有企业仓储管理方面,生产企业有大量的原材料仓库、半成品仓库、成品仓库,如果库存太高,一定会降低整个企业的运营效果,可探索联合仓储管理模式。在政府推动下,工业制造企业开展业内技术交流,鼓励企业分享成功的供应链创新模式。

3.5 构建多层次智能制造人才队伍

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各县市应抓住有利机遇,至上而下营造鼓励、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政策,大力引进高技术、高层次创新人才,不是突击性地“招兵买马”,而应有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吸引并培育高端人才,并进一步为人才提供舒适宽松的生活工作环境以及一系列配套政策。

县域中小企业在高端人才引入上没有什么优势,因此一方面要在企业内部重点培育创新性人才,另一方面搭建合作平台,与高新技术企业、高校长期共同合作交流,将优秀人才“借”过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实现多方共赢。

猜你喜欢
升级制造业智能化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回暖与升级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石油石化演进智能化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