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江,柳 莹,吴 涛,彭兆轩
(新疆水利水电规划设计管理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在新疆,主要河流上游兴建拦引蓄等水利设施、中下游进行农业灌溉是一种主要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修建水库成为解决水资源年内分配不均及合理配置与有效调控问题的重要水利工程措施。新疆自1950年代开始在河流出山口修建了大量的引水渠首和输水干渠,在下游绿洲内修建了很多平原水库,形成了“上引下蓄”的水利工程分布格局[1]。经过多年的建设实践,结合干旱区水资源特点以及合理配置、高效利用的要求,新疆确立了“山区水库—引水渠首—防渗渠道—工程配套—节水灌溉—地表水与地下水联调—排水控制”等工程优化组合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2-3]。自1980年代开始,大型山区水库建设步伐日益加快[1]。截止2019年,全疆(不含兵团)已建、在建及拟建水库578座、总库容260亿m3,其中平原水库338座,总库容35.4亿m3,水库数量及库容分别占全疆的58.5%、13.6%;山区水库240座,总库容223.9亿m3,水库数量及库容分别占全疆的41.5%、86.4%。
新疆远离海洋,四周高山环绕,具有“三山夹两盆”的独特地貌特征。山区分布众多河流、而河流出山口的地方大多数均发展成为人工绿洲。极端干燥的大陆性气候形成了“冷、热、风、干”的特点,而高寒、高海拔、高地震、深厚覆盖层、多泥沙、少水文资料等特殊条件(“三高一深一多一少”)使新疆形成了以修筑当地材料坝为主的水库大坝格局[4]。这些水库大坝独具特色、别具一格,如乌鲁瓦提水利枢纽连获大禹奖、鲁班奖、詹天佑奖,1997年开工建设时是当时中国最高的面板砂砾石坝[5];2019年下闸蓄水的叶尔羌河阿尔塔什大坝则号称“新疆三峡”(坝高164.8 m,基础防渗深度100 m);有的地处严寒地区,如在最冷的地方修建的混凝土坝[6](年平均气温2.7℃、RCC重力坝、高121.5 m);有的河谷狭窄、枢纽布置复杂,如大石峡水库[7](面板砂砾石坝、坝高247 m、世界最高面板坝);有的防渗墙最深达186 m,如大河沿水库[8];有的坝很高、库容不大,但建设难度很大,如尼雅水库[9](沥青心墙坝、坝高131.8 m)、大石门水库[10-11](地震设防烈度9度、沥青心墙坝、坝高128.8 m);有的泥沙问题突出、水库调度面临极大考验,如米兰河山口水库[4](多年平均含沙量10.1 kg/m3、沥青心墙坝、坝高83 m)。已建、在建百米级以上大坝27座,多项关键技术获国家、水利部、自治区等奖励,为我国筑坝技术进步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截止2019年,全疆共建各类水库(不含尾矿库)578座,其中已建512座、总库容174.3亿m3;在建50座、总库容74.3亿m3;拟建16座、总库容10.77亿m3;合计总库容260亿m3,有力地保障了农业灌溉、城乡生活供水的需要。兵团目前共建各类水库(不含尾矿库)144座,总库容35.1亿m3。
表1给出了各地州、兵团水库建设基本情况(考虑兵团水库绝大多数都是平原水库,调节能力有限,后文分析不再统计兵团水库)。按照多年平均水资源量来分析,北疆东疆地表水资源总量403亿m3,已建水库483座,总库容138亿m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34%;南疆地表水资源总量401亿m3,已建水库173座,总库容71.4亿m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达17.8%;总体上北疆水库数量和调蓄能力明显多于南疆。山区水库数量相对少,但调蓄能力大,大中型水库一共113座,库容占总库容96.3%,其中大型29座,而库容占总库容77.6%,由此可见发挥巨大调蓄能力的主要还是山区大型水库。
表1 新疆各地州、兵团水库按建设性质分类统计
2.1 分年代建设情况新疆水库的建设整体上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全疆水库在2010—2020年达到了建设高峰期,在这十年中共建水库136座,占全疆水库总量的23.53%。“十二五”以来,根据新疆社会经济发展需求[12],规划十余座大型水库,总库容75亿m3;在南北疆布局30余座中型水库,总库容15.27亿m3。目前已经开工建设的大型水库有7座,拟建的有3座。北疆地区以流域控制性工程为主,主要任务是供水兼顾发电;南疆地区结合塔里木河流域生态治理在四条源流上均布置了控制性工程,这些水库均为综合利用的水库,具有生态供水、灌溉、防洪、发电等综合任务。1990—2000年处于水库建设的低谷,该时期共建水库46座,仅占全疆水库总量的7.96%。全疆水库按建设年代分类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全疆水库按建设年代分类
北疆、东疆、南疆的水库建设在1990—2000年均有所下降。北疆和东疆在2010—2020年达到了水库建设的高潮时期,分别修建水库74座和27座;南疆有两个水库建设的高峰期,1950—1960年共建水库33座,2000—2010年共建水库38座。
2.2 分地州建设情况新疆下分14个地州,全疆(不含兵团)建设各类水库578座,总库容259.4亿m3,其中北疆共建水库328座,东疆共建水库67座,南疆共建水库183座。兵团各类水库144座,其中大型11座、中型33座,小型100座,分布在13个师,总库容35.1亿m3(以下分析不含兵团水库)。北疆包括阿勒泰、塔城、伊犁、博州、昌吉、克拉玛依和乌鲁木齐,分别建坝94座、70座、28座、12座、94座、7座和23座,其中阿勒泰和昌吉建坝数量最多,占全疆水库大坝的32.52%。东疆包括吐鲁番和哈密,吐鲁番建坝19座,占全疆水库大坝的3.29%;哈密建坝48座,占全疆水库大坝的8.30%。南疆包括巴州、和田、喀什、阿克苏和克州,分别建坝21座、58座、60座、24座和20座,其中喀什建坝数量最多,占全疆水库大坝的10.38%。见图2。
图2 各地州水库数量占比
2.3 山区水库与平原水库全疆共建578座水库,其中北疆山区水库174座,总库容131.749亿m3,平原水库154座,总库容17.7亿m3;东疆山区水库34座,总库容2.3亿m3,平原水库33座,总库容1.5亿m3;南疆山区水库54座,总库容91.8亿m3,平原水库129座,总库容16.2亿m3。北疆山区水库建设中,小(1)型水库75座,数量最多,占北疆山区水库总数的43.1%;大(1)型水库4座、大(2)型水库14座、中型水库50座、小(2)型水库31座。东疆水库建设中,没有大型水库,中型水库8座、小(1)型水库11座、小(2)型水库15座。南疆水库建设中,大(1)型水库2座、大(2)型水库10座、中型水库25座、小(1)型水库16座、小(2)型水库1座,其中中型水库数量最多。全疆山区水库建设数量(按规模)如图3所示。
北疆平原水库建设中,大(2)型水库4座、中型水库20座、小(1)型水库89座、小(2)型水库41座,小(1)型水库占北疆平原水库总数的57.8%;东疆平原水库建设中,中型水库4座、小(1)型水库15座、小(2)型水库14座;南疆平原水库建设中,大(2)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37座、小(1)型水库82座、小(2)型水库8座,小(1)型水库占南疆平原水库总数的63.6%。全疆平原水库建设数量(按规模)如图4所示。
2.4 水库调蓄能力全区已建水库512座,其中昌吉水库数量最多,高达92座,占已建水库总量的17.84%。伊犁地区已建水库22座,其中大(1)型2座,大(2)型4座,已建水库总库容为52.1亿m3,约占全疆已建水库总库容的1/3。阿勒泰地区已建水库84座,其中大(1)型1座,大(2)型6座,已建水库总库容为44.5亿m3,占全疆已建水库总库容的1/4。各地州已建水库数量与库容见表1和图5。
图3 全疆山区水库建设数量(按规模)
图4 全疆平原水库建设数量(按规模)
全疆山区水库共计262座,总库容225.8亿m3。阿勒泰地区的山区水库有58座,总库容为60.1亿m3,在各地州山区水库总数和总库容上均位列第一。伊犁直属县市共建山区水库17座,其中大型水库7座,中型水库5座,总库容53.9亿m3,占全疆山区水库总库容的23.9%,位居第二。全疆山区水库数量见图6。
图5 全疆已建水库数量及库容
图6 全疆山区水库数量及库容
2.5 水库电站利用水库发电是修建山区水库的一项重要内容,早期新疆水电站很少,最早的水电站当属可可托海小型水电站,采用地下厂房型式[1]。1990年代初建成投产的大山口水电站[13]装机容量80 MW,年发电量3.1亿kW·h,是当时新疆最大的水电站。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国家水电开发政策的调整,水能开发全面提速,极大地促进了新疆水电站开发建设。已建成的大型水电站有吉林台一级(460 MW)、恰甫其海(320 MW)、察汗乌苏(装机309 MW)、山口(装机220 MW)、柳树沟(装机180 MW)等,正在建设的有精河(装机320 MW)、阿尔塔什(装机755 MW)、大石峡(装机750 MW)、玉龙喀什(装机250 MW)等。据统计,全疆山区修建的水库电站63座,装机容量近6800 MW,年可发电量220亿kW·h,水库电站中装机容量大于250 MW的共有7座,其中阿尔塔什水电站是新疆最大的水电站。装机大于50 MW的水库电站31座。水库电站作为清洁能源利用,效益显著,而且在全疆电网中调峰能力位居第一。
3.1 各种不同坝型简况进入21世纪以来,新疆的坝工建设及筑坝技术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山区水库中大中型水库建设步伐显著加快,各种不同坝型不断涌现,碾压混凝土坝、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堆石坝、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堆石混凝土坝等新坝型都有成功应用。在“三高一深一多一少”特殊环境下的筑坝技术也取得了新突破[4,14]。在地震基本烈度Ⅷ度区,建成吉林台一级水电站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坝(坝高157 m)和恰甫其海水库黏土心墙砂砾石坝(坝高108 m)[15];在海拔3000 m的叶尔羌河上游修建了下坂地沥青混凝土心墙坝(河床覆盖层厚150 m、坝高78 m)[16];在年平均温度仅为2.7℃的山区修建了RCC重力坝(坝高121.5 m)[6];在软岩坝基、坝肩上建成塔西河石门子RCC薄拱坝(坝高109 m)等[1]。多座百米级沥青混凝土心墙堆石坝相继开工建设,很多关键技术和施工工艺都有所创新。近期在建的大石峡水利枢纽(面板砂砾石坝、247.0 m)是世界上最高的面板砂砾石坝、QBT拱坝(240.0 m)是全国水利行业最高的拱坝,玉龙喀什[17](面板堆石坝、230.5 m)是中国最高的面板堆石坝之一,其坝高均超过200 m,也都被纳入国家172项重点节水供水工程中。
全疆已建、在建及拟建水库578座,其中山区水库共240座,包括均质土坝52座,黏土心墙及斜墙土石坝28座,面板坝46座,沥青混凝土心墙坝71座,混凝土及碾压混凝土坝18座,土工膜防渗土石坝17座,浆砌石坝8座。70 m以上已建、在建及拟建的高坝有62座,其中坝高大于100 m的有27座。在已建成的水库中,拱坝和重力坝的数量较少,拱坝仅占全疆水库总数的1%,重力坝占全疆水库总数的3%。
3.2 土石坝土石坝按防渗材料可以分为沥青混凝土心墙坝、黏土心墙坝、均质土坝、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土工膜斜墙坝、土工膜心墙坝和其他混合坝型等。全疆山区水库建设中,均质土坝共有52座,沥青混凝土心/斜墙坝71座,混凝土面板坝46座,黏土心墙坝28座,土工膜斜墙/心墙坝共17座。北疆山区水库建设中,沥青混凝土心/斜墙坝数量最多,占北疆山区土石坝总数的25.5%,其次是均质坝;东疆山区水库建设中,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和沥青混凝土心/斜墙坝数量相当,分别占东疆土石坝总数的21.2%和24.2%,黏土心墙坝和土工膜心墙/斜墙坝数量较少,仅占6.1%,其余均为均质土坝;南疆山区水库建设中,以沥青混凝土心/斜墙坝为主,占南疆山区水库土石坝总数的46%,其次是混凝土面板坝,占比为24%。
(1)土工膜防渗土石坝。土工膜防渗土石坝进入新疆较晚,1990年代修建“635”水利枢纽工程围堰防渗开始采用,以后又在策勒县博斯坦水库(坝高20 m)、库尔勒希尼尔水库(坝高20 m)、克拉玛依风城高库副坝(坝高23 m)库盘防渗上得以应用。在平原区砂砾石地层上修建的水库或调蓄水池大多都针对库盘和坝体采用土工膜防渗,实践证明效果也很好,但需要注意的是薄层混凝土保护下的土工膜耐久性和坝体边坡稳定性需要深入研究,避免产生坝坡失稳。在寒冷地区还一定要考虑坝坡上的导冰坎和排水设施,避免冬季蓄水后产生问题。胜利水库(坝高18.1 m)库盘为巨厚的粗砂和砂砾石构成,分两期铺设土工膜389万m2,彻底解决了库区渗漏问题,取得良好效果[18]。
(2)黏性土防渗土石坝。1960年代建成的头屯河水库(坝高52 m)和乌拉泊水库(坝高26 m),是新疆最早的黏土防渗土石坝。随后又建设了数十座黏土心墙坝,如建造在活断层上的克孜尔土石坝(坝高45.1 m)、635水利枢纽黏土心墙坝(坝高70.6 m)、大西沟黏土心墙坝(坝高90 m)、白杨河水库黏土心墙坝(78 m),2006年建成的恰甫其海黏土心墙坝(坝高108 m)是新疆最高的黏土心墙坝。经过多年运行考验,几座水库建设时采取的多项措施确保了高寒、高震区大坝的安全运行。如恰甫其海大坝创新的采用了“自愈型”黏土心墙坝坝体渗流控制及抗震结构设计,取得较好效果[15]。
当前受征地困难、土地补偿较高的限制,黏土心墙坝发展呈逐步减少的趋势,同时由于部分黏土介于分散性和过渡性土料之间,反滤保护设计及施工比较复杂,也成为缺乏竞争优势的坝型。其他土质类防渗坝数量也较少,平原水库已很少获批,沥青技术的发展促使土质防渗体坝有了更多的选择,因此均质土坝和“黏性土心墙坝”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4]。
(3)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堆石坝。1990年代以来面板堆石坝在新疆建设突飞猛进,因深厚覆盖层的限制,坝高超过130 m的高坝几乎无一例外均采用了当地材料坝,坝型均为面板砂砾石/堆石坝,如在建的大石峡水库、阿尔塔什水库,即将建设的玉龙喀什水库等。近期建成的斯木塔斯水电站面板砂砾石坝(坝高101 m)、吉音水库面板砂砾石坝(坝高124.5 m),采用了挤压边墙、高趾墙替代围堰、表止水一体化等多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为面板坝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实践[19]。
自1990年代以来,采用“一防、二限、三排、四滤”的混凝土面板砂砾石/堆石坝坝体渗流控制及抗震结构设计,已成为高地震区面板堆石坝的代表性坝体结构[20],“一防”是指必须确保面板、趾板、变形伸缩缝和基础灌浆等防渗系统的设计和施工质量;“二限”是指当面板和接缝一旦产生开裂,垫层料和过渡料应具有限制进入坝体渗流量的作用;“三排”是指对进入坝体的渗水必须尽快排出,降低坝体内的浸润线;“四滤”是各填筑区之间的过渡反滤关系必须同时得到满足,确保坝体渗透稳定。
现有的待建水库往往存在着高地震、特殊地质构造、复杂筑坝环境,结合水资源调控的需求,山区控制性水库的坝高越来越高,高混凝土面板坝建设的筑坝要求也逐步提高。阿尔塔什、吉音等工程开展的现场大型相对密度试验及筑坝实践表明,振动碾压功率越高、坝体控制干密度越高、坝体沉降变形就越小。百米级至二百米量级的面板砂砾石坝筑坝技术日趋成熟。笔者统计了15座疆内百米级面板砂砾石/堆石坝沉降变形特性,采用砂砾石为主填筑的面板坝普遍变形较小。对百米级高坝来说,填筑相对密度从大于等于0.85提高到0.9尤为必要,从目前的施工工艺上也完全可以达到较高的填筑标准。
(4)沥青混凝土防渗土石坝。1990年代新疆开始引进推广沥青心墙筑坝技术,2001年建成了坎尔其水库沥青心墙坝(坝高51.3 m),2010年建成了下坂地水库沥青心墙坝(坝高78 m)[16],当前正在建设中的沥青心墙坝百米级高坝有尼雅水库(坝高131.8)、大石门水库(坝高128.8 m)、阿拉沟水库(坝高105.3 m)、五一水库(坝高102.5 m)、吉尔格勒德水利枢纽(坝高101.5 m)。2015年开工建设的大河沿水库(坝高75 m,混凝土防渗墙最大墙深186 m)。正在进行前期工作的喀拉也木勒水库将沥青面板防渗纳入坝型比选。目前全疆已建、在建沥青心墙坝百米级以上就达10座,成为深厚覆盖层条件下极具竞争力的坝型。多年实践总结的冬季施工技术、砾石骨料应用、深厚覆盖层防渗体连接技术、狭窄河谷坝体应力研究分析为国内沥青防渗坝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11]。
3.3 混凝土坝在已建成的水库大坝中,浆砌石坝、拱坝、重力坝等坝型较少,一共仅有16座,在建2座,主要原因是受限于新疆众多河床坝基深厚覆盖层和施工条件以及造价的限制。小山口水电站(重力坝段坝高46.6 m)、苏巴什水库(重力坝段坝高35.5 m)等采用了混合式布置形式,以充分发挥宽河谷修建土石坝投资较省、重力坝泄水布置紧凑的优势[4]。已经建设的石城子浆砌石拱坝(坝高78 m)、托海双曲拱坝(坝高26 m)、大山口重力拱坝(坝高72 m)、石门子薄拱坝(坝高109 m)、山口拱坝(坝高94 m)成为新疆拱坝建设的典范。近期严寒地区建成了几座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大体积混凝土永久及越冬层临时保温措施,以及成套保温技术为类似环境条件下的筑坝技术提供了宝贵经验[6]。
其他如堆石混凝土坝、胶凝砂砾石坝也有所应用。布尔津山口围堰[21]采用堆石填筑(30.8 m)、阿拉沟水库溢洪道[22]采用胶凝砂砾石回填(49 m)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青河县阿合塔斯水库重力坝(38 m)采用堆石混凝土筑坝技术已经开工建设;塔城地区铁列克特水库大坝(87.2 m)经坝型比选,拟选用胶凝砂砾石坝。
4.1 河流开发利用分析据统计,全疆有大小河流3441条,全疆河川多年平均径流量总计879亿m3(含泉水径流量)。径流量地区分布不均,北疆面积44.8万km2,占全疆总面积的27%,径流量为408.44亿m3,占全疆河流总径流量的46.5%;而南疆面积121.3万km2,占全疆总面积的73%,径流量为470.56亿m3,占全疆河流总径流量的53.5%。可见北疆产水量远较南疆丰富。
各地州水库开发强度(用开发率ζ表示,即已建水库的河流与河流总数之比)差别较大。全疆河流开发率平均为13.0%,全疆578座水库仅分布在239条河流上,有多达1600多条河流尚无修建水库调蓄工程。开发率最高的是昌吉州,近55%的河流已修建有水库工程,其次是哈密地区,开发率接近40%。开发率最低的是巴州,其境内河流多达640条,但修建水库的河流仅有10条,开发率仅为1.6%。北疆各地州开发率均超过20%,南疆5地州开发率普遍较小,除喀什地区接近15%外,其它4地州略超6%。从水资源开发调节能力分析(用调节系数η表示,即已建水库的总库容与水资源总量之比),阿勒泰地区最高,喀什次之,而博州、塔城、哈密、巴州、和田均不到20%,从水资源充分利用的角度分析,这些地区还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力。各地州河流及水库开发情况见表2。
4.2 水库大坝与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新疆以灌溉农业为主,农业用水占国民经济总用水量的90%以上,199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水土开发已经造成许多河流萎缩乃至断流,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如玛纳斯河流域、艾丁湖流域、艾比湖流域等。水库大坝工程修建后的大坝阻隔都会对河道下游产生一定程度影响,如对河道生态完整性、水生生物、下游湿地、湖滨沼泽及物种多样性、陆生动植物等,有些严重影响了河道生态健康,需要采取合适的措施尽量减缓和减少影响,实现人水和谐。
表2 各地州水资源总量与水库开发情况一览表
针对大坝阻隔造成的水文情势改变、下游河段减水、鱼类洄游通道改变等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1)做好高坝分层取水口、避免低温水对下游灌溉和河流鱼类生存产生更大影响,如已建KLSK水库[23];(2)利用水库模拟人造洪水,开展河谷林淹灌,如额尔齐斯河连续开展了大尺度生态调度,利用四座水库进行联合调度,对下游河谷林实施淹灌,效果显著[24];(3)修建增殖站、建设鱼道或其它形式的过鱼建筑物,以维持上下游鱼类的种质交流,保护遗传多样性,如卡拉贝利水库通过鱼类增殖站进行人工增殖放流。山口电站设置了鱼道、升鱼机[25],冲乎尔电站设置了集运鱼船[26]等过鱼措施。正在建设的阿尔塔什、大石峡、玉龙喀什,均研究采用增殖站以及高坝过鱼设施进行综合性的鱼类保护;(4)水库大坝运行期下泄生态水量通常采用的方式有闸门泄流、坝体埋管泄流、放空洞泄流、引水洞泄流以及发电小机组泄流(俗称生态机组)等方式[4]。
水库作为一种水资源调蓄建筑物,除了承担灌溉、供水、防洪以外,相当一部分水库还兼有发电、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尤其是山区大中型水库功能均呈现多样化。(1)灌溉效益[12]:2019年新疆灌溉面积620万hm2,供水548.8亿m3,其中农业供水490.9亿m3,占总供水量的93.1%;(2)供水效益:主要城市供水仍以地下水为主,部分城市实现了由水库直接供水;(3)防洪效益:主要河流防洪实现了库堤结合的模式,如叶尔羌河修建阿尔塔什大坝以后,结合河道实施的整体防洪工程,将下游河道防洪标准提高到20~50年一遇,使叶尔羌河20年一遇洪峰流量由5490 m3/s削减到2500 m3/s,极大地减轻了下游240万人的防洪负担[13-14];(4)发电效益:新疆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河流出山口以上河段,大于10 MW以上的河流理论蕴藏量达38 178.7 MW,已建各类水电站500余座,截至2019年底,水电装机容量6954 MW,占总发电负荷的7.53%。电网调度电量271.44亿kW·h,占新疆年总发电负荷的8.59%[12];(5)旅游效益:多座水库风景优美,旅游资源丰富,如乌鲁瓦提水库、库什塔依水库等,适合开展水上游乐项目;(6)养殖效益:据统计资料显示,2018年新疆水产品产量17.43万t,其中捕捞产量1.4万t,占8%,水产养殖面积达120 490 hm2,比上年增长33.6%[12]。
新疆部分平原水库开展了季节性的水产养殖,如鱼、虾、蟹等,小海子水库采用人工喂养方法、划定养殖区域,水质满足下游灌溉要求,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可利用的水面远远低于水库水面,还有很大的提升潜力[27]。山区水库大坝均位于高山峡谷,有的水库建成以后成为著名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如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克孜尔水库等;有的位于著名的风景区,如库什塔依水电站与喀拉峻草原景区开发深度融合;有的正在逐步打造为高端风景区,如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大多数高坝大库没有发挥出水库应用的旅游效益、景观效益、红色宣传教育效益等。水库大坝设计总体上还缺乏与景观的融合[28],对水库生态景区建设改善水库生态环境、丰富水库的功能体系、提升水库的文化内涵等方面还需要不断努力。对于高坝大库,当下结合新疆旅游振兴可以深入研究、精心谋划。
(1)全疆和兵团已建、在建及拟建水库724座、总库容290亿m3,为新疆620万hm2农业灌溉、2400万人生活用水提供了充足的保证。已开发河流二百余条,修建的水库调节系数接近20%,数量上虽然不多,但基本满足了各行业用水对调蓄能力的要求。各类水库在满足灌溉的同时,还发挥了供水、防洪、发电、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极大地缓解了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工程型缺水的问题,夯实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2)新疆虽然没有数量众多的高坝大库,但仍然涌现出诸如囊括三项大奖的百年工程—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新疆三峡—阿尔塔什水利枢纽、世界最高的面板堆石坝—大石峡水利枢纽等几座“大块头”“重量级”的水库大坝,有很多新坝型、新技术、新材料也首先在新疆开展应用与实践。“三高一深一多一少”特殊环境下的筑坝技术所取得的发展和进步为中国水库大坝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做出了巨大贡献。
(3)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给水资源带来的不利影响,都对山区水库的建设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截止2030年,新疆尚有30座大中型水库需要建设,未来10年仍是新疆大坝建设快速发展的时期。目前在建的250 m级混凝土面板坝有3座,拱坝有1座,100~150 m级在建及拟建的尚有数十座,都需要我们对气候变化条件下洪水风险的应对策略、“三高一深一多一少”筑坝环境对大坝建设的技术要求、智能化筑坝与监测技术、保护生态环境的多库联合调度模式等进行深入探索。
(4)新疆很多水库大坝位于风景名胜区,建议进一步挖掘典型水库的功能特点,以促进旅游为目的,深入分析水库水位变化、库面特点,进行整体的景观打造,提升水库的文化内涵,在促进水库功能提升的同时,发挥水库的旅游、景观、红色教育等效益,达到旅游振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