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立医院急救门诊,安徽 合肥,230000)
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指在主动脉腔内血液通过主动脉内膜裂口处进入主动脉中层,使中层分离形成血肿并沿主动脉壁延伸剥离导致严重的心血管急症%[1]。其病情凶险、进展快、病死率高,预后差,为了加强患者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我科采用了预见性护理转运方式,取得良好的效果。
患者均为我科行院内转运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采用常规转运方式的90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46例,女44例,平均年龄(50.0+10.2)岁,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采用预见性护理转运方式的90例设为观察组,其中男48例,女42例,平均年龄(50.9±10.3)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采用传统转运方式:由护士联系相应科室,简单介绍病情,单纯的由护士、责任医师平车转运,包括常规的氧气袋吸氧、血压计监测血压及常规输液等。观察组采用急诊科危重患者转运流程进行预见性护理转运方式,具体做法包括:(1)转运前预见性护理:转运前,医生和护士应对患者病情进行充分评估,严格控制血压[2],判断转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告知患者家属转运风险,征得家属同意并签字才能实施转运[3];做好转运工具、抢救器材、监护仪器及途中用药等物品准备;转运前电话提前通知相关科室并充分沟通,交代特殊需求,确保相关科室做好相应接待准备工作。(2)转运途中预见性护理。转运途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包括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和体位。重视患者主诉,及时发现问题。做好仪器监测,检查仪器连接、运转情况以及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等。(3)转运后安置和详细交接病情。
比较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生命体征波动发生率、意外事件发生率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意外事件发生率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意外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R改变>20次/分的10例(11.1%),BP改变 >20mmHg的 9例(10.0%),SPO2<95%的 12例(13.3%),不良事件发生率7例(7.78%)。
观察组:HR改变>20次/分的3例(3.33%),BP改变>20mmHg的4例(4.44%),SPO2<95%的4例(4.44%),不良事件发生率2例(2.22%)。
2.2 将两组患者转运过程中发生 HR、BP、SPO2波动以及发生不良事件统称为“发生意外事件”,反之则为“未发生意外事件”,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意外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对照组:发生意外38人,为发生意外52人,合计90人,意外发生率42.22%。
观察组:发生意外13人,未发生意外77人,合计90人,依法发生率14.44%。
经计算X2=17.10,P<0.01,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3.1 主动脉夹层发病急、进展快、易误诊、死亡率高,在急诊室安全院内转运患者尤为重要,面对如此急危重症患者,对于转运与否以及转运途中风险的评估,要求临床医护人员有预见性眼光,本科AD患者入院起采用预见性护理转运方式,大大降低了主动脉夹层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
3.2 转运前预见性护理是保证患者安全转运的前提
转运前综合风险评估是安全转运的基础[5]。我院科AD患者院内转运前,责任护士和主管医生一起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在途中可能发生的病情变化及转运的可行性,并做好充分的转运急救准备。对途中可能出现的病情变化再次进行评估,如果评估认为不宜转运立即终止转运。
3.3 转运过程中预见性护理是安全转运的关键,医护人员共同护送增加了转运的安全性,转运途中,护士站在患者头侧,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面色、疼痛的变化。
AD起病急,病情严重,是威胁患者生命的重要心血管疾病。在转运途中可致AD患者的血压、心率、SPO2的改变。而血压的波动比血压的增高更容易诱发主动脉夹层的继续分离。在AD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采用预见性护理即超前性护理,在转运前充分考虑到在转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提前告知患者和家属,并做好应对措施可以提前预防可能会发生的不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