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剑阁县公兴镇中心卫生院,四川 广元,628312)
婴幼儿肺部及呼吸道疾病最常见的为小儿支气管肺炎,支气管肺炎是临床上的多发病[1],有较强的季节性和交替性,好发于春冬的交替季节,小儿感染的因素主要为抵抗力较差,保暖情况差易感染,患儿患病后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其他方面的各种感染,支气管肺炎由细菌或病毒引起[2]。本文就小儿肺炎的针对性护理做探讨,旨在分析有效的护理方法和措施,现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2011年4月——2016年3月儿科收治入院的小儿肺炎患儿2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20例和对照组120例,其中观察组患儿男68例。女52例,年龄为3个月—12岁,平均年龄为(7.4±0.8)岁。对照组患儿男72例。女48例,年龄为2个月—11岁,平均年龄为(8.2±0.6)岁。所有患儿经诊断均为不同类型的小儿肺炎,临床表现为咳嗽、发热、喘息等呼吸道表现。
对照组给予常规小儿肺炎护理,护理方法为:患儿应充分休息,以免发生再次感染,护理上应给予高维生素、易消化流食,根据患儿病情转变或消化功能的提高可适量给予其他食物,症状消失后可恢复日常饮食。多饮水,促进代谢,降低体温。病室环境应保持安静,同时保持开窗通气,避免患儿着凉引起再次高热。帮助有效出汗和散热。服用退热药后,及时更换有汗的衣服。经常开窗睡眠、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等,避免诱因及对症治疗预防复发等措施。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方法,即:患儿入院时即进行对患儿病情和自身情况的全面评估,有专门的责任护士负责,对患儿的治疗、制定流程、实施计划等进行分类管理并由专人负责实施,另外责任组长进行督促和检查,对各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做评估,护士长每天下班前给予评价、指导。实施过程中出现变异者,在变异登记本上记录,进行变异分析,据情况修订护理计划。记录并发症发生例数、并发症种类、康复时间、治愈例数[3]。
观察两组患儿的治疗治愈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对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进行分析和处理,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对比两组患儿行各自护理及治疗方法后的临床表现。观察组患儿治愈率为95.6%高于对照组患儿90.4%,观察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7.1±1.4)d,低于对照组患儿(11.5±0.8)d,观察组患儿平均住院费用(2144.2±107.1)元,低于对照组患儿(2586.5±124.1)元。两组结果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小儿肺炎的内源性感染机制为定植在口咽部位细菌物质,随着呼吸道内的分泌物一同进入患者体内的下呼吸道,导致患者的自身免疫防御机制受损而引起肺炎[4]。对小儿肺炎进行诊断时应注意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相结合,并排除肺不张、心力衰竭和肺水肿等。对于有各种粒细胞的减少、严重脱水的患者当并发重症肺炎时X片检查可出现阴性的表现,相关报道显示,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约1/10的患者X线可无任何特殊表现。对重症肺炎的患者进行准确的病原学分析是治疗本疾病的关键。小儿肺炎多见于6个月~1岁的小儿,除了具有一般的肺炎的发热、咳嗽、喘息和肺部的湿啰音外,由于身体内的缺氧现象较为严重,毒血症和脓毒血症的存在,使患者出现全身的中毒症状和相应系统气管受累的表现。部分患者可表现为心率增加,呼吸加快,肝脏肿大,重症肺炎患儿听诊可闻及心音低并可出现左心衰的表现——奔马律,颈静脉怒张;患者出现少尿甚至无尿,颜面、眼睑、下肢的水肿明显;小儿可表现为烦躁,难以安抚,指甲及嘴唇可出现发绀现象,面色灰白,手指的末梢循环再充盈的时间不断增加[5]。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对比两组患儿行各自护理及治疗方法后的临床表现。观察组患儿治愈率为95.6%高于对照组患儿90.4%,观察组患儿平均住院时间(7.1±1.4)d低于对照组患儿(11.5±0.8)d,观察组患儿平均住院费用(2144.2±107.1)元低于对照组患儿(2586.5±124.1)元。两组结果对比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由此可见,针对性护理用于小儿肺炎患儿的临床护理上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小儿肺炎患儿因感染因素较多,感染过程较为容易,所以感染率也极高,而针对性护理措施为患儿制定了复合患儿自身的护理程序和护理措施,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保证了患儿出院后不再复发。
综上所述,小儿肺炎应用针对性护理,能有利于提高患儿治愈率,减少患儿住院时间,并减轻患儿家属经济负担,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