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桥头小学 黄尔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已经成为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然而,从当前的小学教育工作来看,学生仍旧存在行为习惯不佳的问题,这种情况的出现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为了更好地实现小学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目标,做好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至关重要,文章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探讨。
从小学生的成长角度来看,他们之所以会出现错误行为习惯,与家长教育的缺位和学校教育的偏离有着重要联系。
从当前的学生成长环境来看,家庭教育的缺位是导致学生出现错误行为习惯的主要原因。在家庭生活中,父母、长辈的过分溺爱,让学生形成了过于自主且自私的性格特点,这使得他们在校园生活中会出现不懂礼貌、不懂得忍让、缺乏团体意识的情况。当学生在学校中与同学发生冲突后,家长的过度保护会让学生错误的行为习惯变本加厉,这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还会对其他学生的安全造成威胁。
学校教育偏离也是导致学生出现错误行为习惯的重要原因。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小学教育出现了过于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学生的道德教育的情况。这使得学生在相应的年纪没有接收到应有的思想和道德教育,以至于他们在出现错误的思想和行为观念时没有老师予以纠正和制止。当学生出现冲突时,许多教师为了避免担责任,往往都是得过且过,这也在很大程度上纵容了学生的错误行为习惯。
从当前的小学教育环境来看,想要实现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必须要进一步做好对学校教育工作模式的改革,为此,教师至少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想要实现对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必须要先构建起良好的校园环境,实现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念和认知思维的引导,因为很多时候,学生错误的行为习惯都是因为缺少正确认知导致的。对于小学生而言,因为他们心智发育有限,所以很多时候即使形成了错误行为习惯却也不自知。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必须要深入问题的根源,通过引导学生的思维来对他们的错误行为予以纠正,实现正确行为习惯的养成。例如在班级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融入,通过让学生背《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内容来实现对他们的思维引导。在背诵传统文化内容时,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讲一讲相关的故事,让他们真正理解传统文化内容中所蕴含的寓意,从而实现对学生的思维认知和行为习惯的纠偏,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开展科学渗透教育,进行行为习惯纠偏”是使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措施。从小学学科教育角度来看,很多学科当中都拥有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素材,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指导者,一定要能够挖掘出这些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可以获得认知思维和行为习惯的有效教育。例如在语文知识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挖掘课文中关于道德观念、行为习惯的内容对学生予以教育。例如在《掌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要团结友爱,不要嘲笑残疾人,而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他们,与他们做朋友,由此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为他们的全面素质构建提供支持。
“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培养正确价值观念”是小学教育环节中培养学生正确行为习惯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进入现实生活中,通过真实的体验来对他们进行教育,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例如,针对部分学生不尊敬长辈、没礼貌的问题,我就会在“重阳节”的时候,带领学生到养老院中参加志愿者活动,让他们通过与爷爷奶奶们交流,给爷爷奶奶表演节目,为爷爷奶奶打扫卫生等活动,感受到老年人的生活不易,促使他们自我反思。又或者在“母亲节”期间,我会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并让他们在回家的时候帮妈妈做家务,对妈妈说“我爱你”,由此培养学生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的价值观念,从而实现对错误行为习惯的纠偏,为学生全面素质构建提供助力。
综上所述,做好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是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措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监护人,其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指导,保证学生可以获得正确、规范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促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获得道德素质等方面的提升,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也为进一步推动小学教育水平进步带来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