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颉 于佳 (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
语言学概论是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所设置中的一门基础必修理论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可是,从目前看来,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在各方面都不是很理想。在教改的背景下,教育部根据《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要求》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扩展,提升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今,在高校英语专业课程当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还在开始探索的阶段。
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内容包含了诸多方面,比如说人类语言的性质和结构、语言与文字的关系等等,主要作用就是让学生可以理解和掌握语言学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并且能够培养运用语言学的科学方法来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所以说,语言学概论课程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理论和知识,还要对学生分析语言现象以及解决实际语言问题的能力进行训练和培养。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语言学概论总是从第四学期开始,并且一周只有两个学时,这也导致了很多老师担心无法在课堂上把基础的理论和知识讲透,甚至有些老师觉得只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课程的内容,才有可能形成研究的能力,所以老师更倾向于运用传统的授课方式来进行教学,所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由此可以看出,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在这个环节上显得较为薄弱。
通过最近几年的研究,语言学概论教学方法的改革无论是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获得了较大的扩展,对于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具体有:教学原则、教学形式、实践教学、课程考核等等。尽管如此,所探索出的方法和实践始终没有得到显著的效果,一些像教学内容科研化、教学形式趣味化等这样的观点,并没用将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性质抓住,不仅是语言学概论课程,即使是其他的课程,这些原则和方法也一样可以运用,另外,语言学概论教学效果得不到提升的原因主要就是学生分析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并没有获得有效的培养和发展。
我国所提出的研究性学习能够与国际中提出的探究学习、主题研究以及基于问题的学习相对应,有着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主体性和创新性等特点,研究性学习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帮助学生培养他们分析语言现象以及解决实际语言问题的能力,是语言学概论课程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尽管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掌握基础的理论和知识,但这只是一种接受式的教学模式,最大的不足就是忽视了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语言问题的能力无法得到充分的关注以及训练。由此可以看出,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需要从各个方面来探索如何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最大的发挥,如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和考核方式等等,对研究性学习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促进训练和提升学生实际语言能力的实现。根据这样的意义来看,在语言学概论课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无法缺少的。
在语言学概论课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原则,其主要的作用就是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发挥,对理论教学到能力培养的有效转化模式进行探索,推动学生自身能力的发展以及自我实现,具体指导原则有三种。
在整个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应是一个协助者,学生才是起到主体作用的,大学教学的原则和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充分展现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能够进行高效的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以及学习方式,更是一个通过自主研究探索发现科学真理的认知过程。教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舍弃原来传统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建立一种轻松、和谐以及民主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扮演协助者的角色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语言的规律。
例如,在讲解符号与意义这一章节时,教师采用翻转加小组讨论的教学形式,随机将班级分成5-7 人的小组,课前小组自行搜集语言符号,所搜集的语料限定在民航语言符号范畴之内。课上小组组内、组际进行讨论与展示,由于各个小组搜集语料的角度不同,方法不同,大大增加了整个班级的语料输入量,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知识点理解效率高。
在语言学概论课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时,需要对教学的过程性加大重视,对理论教学到能力培养的有效转化模式进行探索,其过程就是为了达到学习目的或是取得所需结论而必须经历的活动程序。教师需要在设计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把教学内容考虑进去,比如说引导式、问题驱动式、开放式等这样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创造出适合他们自主探究语言规律的教学环节以及过程,能够加强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让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语言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例如,在学习重音与语义的关系时,组织学生按照自己对重音的理解,重新诠释经典句子:“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学生的作品很多都大大出乎教师的意外,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交际与组织能力。
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推动学生发展自身的能力以及自我实现,大学生有着充分的精力以及较强的求知欲,在结束接受式的学习过程之后,会表现出对外化知识信息的强烈倾向,学生自我表现的过程其实就是其个体经验的外化,个体经验的外化还可以说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在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以及理论分析并研究具体语言现象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我实现的具体表现,或者说具体表现是一种从接受式学生发展成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所以说,教师在对教学进行考核时,必须对学习前和课程结束时的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行比较,让开放式教学在总成绩当中的比例得到提升,另外,一个较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就是,在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可以形成一种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心理状态。
语言学概论课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具体是引导式教学、问题驱动式教学以及开放式教学。
引导式教学主要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师起到辅助学生的作用,对课堂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指导学生自主探索未知的知识,从而形成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六步教学法”来进行教学,所谓的“六步教学法”具体如下:首先,教师要对教学的内容、重点以及难点向学生进行预先通报;其次,需要学生对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并提出在自学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然后,教师需要根据这些自学的难点进行较为系统的课堂讲解;在之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和提问;然后,老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以及总结;在最后,布置练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主要的作用就是在重点以及难点上进行引导,有利于学生完成由未知到已知的转化,在这样的过程当中让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培养和提升。
另外,在引导的方面,教师的引导不仅可以是知识的引导,还可以是方法论的引导。就以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为具体例子来说明,大多数的学生都无法理解客观现实与心理现实的认知关系,其问题的关键就是心理现实确切的定义以及它和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时候,教师就需要进行知识的引导,可以引用《语言哲学》当中一些相关的论述:“我们所面对的世界不是一个已经清楚分解的世界,用语词在这些现有的成分上贴了标签,实际上语言才能够把现实世界更加明确地区分开来,任意性原则的深层意义就是:概念是对浑然未分的连续的现实任意划分的结果。”通过这样的一段话,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清楚语言之所以是一种符号,是因为它可以代表或是指称现实现象,并且需要知道这种指称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概念或者心理现实来完成的,可以说心理现实其实就是一种对客观现实的认知。到这里为止,我们已经把心理现实以及客观现实讲解清楚了,学生对于语言符号的概念也有了更加深层的理解和掌握。
另外,教师方法论的引导主要就是指导学生关注知识点所形成的历史以及研究方法。就比如说在对音位进行讲解的过程当中,不但要对汉语及英语等各种语言的音位现状进行讲解,还要引导学生对为什么要提出音位这一概念,汉语音位归纳的不同方法以及音位这一理论在实践语言中的现实价值等问题进行思考,这样可以真正地把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出来,实现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
问题驱动式教学主要就是根据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从实际出发来设计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运用理论知识来解答进行探究,到最后回到现实来对理论的学习过程进行检验。需要注意的是,在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不可以直接向学生输出理论知识和结论,而是需要将语言实际涉及的问题联系起来,设计出来的问题必须要随着讲授的内容逻辑一层层加深,引导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当中,从而能够实现在研究中教学的目的。
具体就以形态学为例子来说明,在讲到这一章节时,可以设计出这样的问题:英语的词在使用过程当中有着怎样的变化?这些词在变化之后的语法意义是否也发生了变化?确认形态的标准是什么?汉语是否也有形态的变化?自己运用的方法又是否有形态的变化?像这样的问题驱动过程,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从现实到理论,再从理论到现实的思维过程,其中,现实到理论是对新知识吸收的过程,而理论到现实则是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进行训练和提升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的主要作用都是把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发挥出来,两者相比较的话,从理论到现实的过程更加重要。学生在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当中不但可以让对理论的掌握更深一层,还能够让学生取得成就感、增加自信心,从而可以鼓励学生开始新一轮的探究学习。
除此之外,问题驱动教学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就是课后作业,这也可以说是目前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当中较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大多数教师都把许多精力集中放在课堂的讲解当中,在整个教学的过程当中通常都只会布置两到三次的课后作业,对于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不够重视,缺少了跟踪和检查,这也就导致了课后作业只是流于形式。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除了要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对和课程教学配套的同步习题集进行编写,运用同步习题来对理论知识的体系性进行巩固,还需要注意在设计同步习题的过程当中,要把语言学理论与现实结合到一起,引导学生可以在对语言现象的分析过程当中感知到语言理论解释力,从而让语言的研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开放式教学是指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一种学习过程,开放式教学的学习内容与方法都有着个性化的学习特点。从目前看来,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材大多数是把教学的内容分成了三大块,分别是:语言本质论、语言结构论以及语言规律论,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过程中,语言结构论的部分需要包含四种类型:第一,课堂小组讨论或者是模拟教学,对于学生普遍感兴趣的问题来说,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者模拟教学,需要教师进行全程的指导,并对其进行评议;第二,课程中小论文的写作,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自主选择写作的课题,这样能够在研究当中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让学生对语言的分析能力得到提升;第三,专业语言调查以及语言应用调查,专业语言调查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如语音调查、词汇调查等,每个学期都要组织学生通过社会调查或者田野作业的形式来进行专业语言调查以及应用调查;第四,就是语言类图书文献查找能力的专项训练,这需要学生按照给定的题目和内容进行查找、搜集研究文献以及参考资料,对学生自主获取和利用学校资源的能力进行训练和发展。
开放式教学除了要做到教学形式以及教学内容上的开放,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教学思想上的开放,这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最为重要、最有效果的环节,必须对此有着极大的重视。教师需要做到舍弃传统,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求异思维,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学习资料以及现代化学习的条件,运用电子邮件或是网络等方式来保持与学生的联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对教学评价的机制进行改革,从而营造出一种轻松、和谐以及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开放式的教学中可能会没有比较直观的效果,所以,教学评价应该集中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研究学习能力以及探索未知实践的积极心理状态。
目前为止,在语言学概论课程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还处于探索的阶段,我们需要了解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原则以及教学模式,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不断的实践和改进,逐渐完善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从而把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