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社科普及基地资源提升“概论”课亲和力*
——以浙江省为例

2020-12-04 23:25杨亮刘静浙江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大学政法学院
教书育人 2020年9期
关键词:社科亲和力概论

杨亮 刘静 ( 浙江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济南大学政法学院)

作为思政课程之一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需要提升“概论”课的亲和力,需要在“概论”课程的“配方”“工艺”和“包装”等方面下功夫。在这方面,浙江省社科普及基地为“概论”课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十年来,浙江省社科普及基地已经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浙江实践的推动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是普及人文社科知识,提高公众人文社科素养的重要窗口。浙江社科普及基地有依托故居和纪念馆的红色资源,有体现家风家训和传统美德的画廊礼堂,有打造“左邻右舍”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园区,有展现中华文化无穷魅力的博物馆与景区,有传播“健康中国”理念的学院和讲堂,有凝聚企业文化和浙商精神的产业园和博物馆等,可以说形式多样、特色突出,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历史等领域,这些基地资源不仅与“概论”课的教学内容相契合,而且为“概论”课教学注入新鲜的元素,使“概论”课授课形式更加新颖、独特,教学过程更有灵活性,更富有亲切感,极大提高了“概论”课的亲和力、学生的到课率和抬头率,进一步增强了大学生对“概论”课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具体来说,运用浙江社科普及基地资源提升“概论”课亲和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走进人文大讲堂,拓宽授课渠道,实现学生与专家深度融合

一个学期甚至一年,学生们面对着一成不变的教师,感受着从一而终的教态教法,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与视觉厌倦,而这种审美疲劳和视觉厌倦亦成为“概论”课教学的潜在障碍,易使学生失去兴趣,导致“概论”课亲和力不够,抬头率不高。因此,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何扫清障碍,提高学生兴趣,是一个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问题。而浙江省社科普及基地如浙江图书馆的文澜讲坛、宁波市图书馆的天一讲堂、温州市图书馆籀园讲坛堂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邀请到海内外学术界、文化界、教育界及其他各个领域的知名学者为民众讲学,传播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传承中国文化学术的薪火,为民众送上一堂堂文化的饕餮盛宴。基于此,为了提高“概论”课亲和力,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聆听社科普及基地举办的“高端解读”的报告讲座、研讨论坛。使学生近距离聆听专家、学者讲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追踪时政趋势,直面社会关切。由于这些专家学者资料丰富,研究深入,讲授时会有更多的挖掘、拓展和延伸,可能比任课教师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或注意力,而且通过专家学者的讲授或理性分析,容易使学生产生思想的共鸣,从而深化对教材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认同。

二 利用基地优质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开设“概论”课的目的,是为了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更加准确的认知和把握,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有更加透彻的理解与认识。可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理论深刻“高大上”,亲和力不足难“接地气”的情况,往往难以达到理论成果或者思想观念活跃在学生脑海中的效果。而浙江省社科普及基地蕴藏着的巨大思想价值和丰富的素材“配方”,既有体现经济与文化的双赢、物质与精神的协调发展的杭州钢铁集团和万丰奥特控股集团等,又有实现社区参与式民主自治新“升级”的中国社区建设展示中心;既有日新月异的台州市黄岩区繁荣村新农村、舟山定海区文昌社区等街道社区农村的发展变化,又有丽水古堰画乡文化产业园的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等。教师在讲授“概论”教材第十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时,就可以把“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将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与上述鲜活的社科普及基地资源结合起来,这就为学生在天空与大地之间,在理论与生活之间,搭建起一座平坦的桥梁,把高深的理论以通俗的形象融入学生心中,变成了学生看得懂、听得进的身边实例,这不仅“从根本上改变口号多于理念、概念多于实际的情况”发生,切实提高了“概论”课教学的亲和力,而且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生动性和感染力,使学生在深刻的信服的事实面前去体会感知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参与感受力和社科普及基地优质资源的吸引力,使学生更有新鲜感、实在感和震撼感,在增强了学生的“乡愁”和地域情感的同时,筑起同心圆。

三 参观社科普及基地,创新授课方式,实现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

“概论”课教育教学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活动。浙江社科普及基地本身就是一本鲜活的教材,它蕴涵着深厚的历史传统、价值理念和人文精神,集思想性、教育性于一体,能够为“概论”课提供广阔的实践和体验阵地。比如,在学习“概论”教材第十章的第二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杭州市革命烈士纪念馆、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长兴县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等社科普及基地进行参观、学习,让其通过这些社科普及基地的现场讲解,瞻仰革命圣地,使其身临其境,深刻感受我们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以及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等;在学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时,可以组织学生到德清县公民道德教育馆参观学习,观看该馆记载的近代以来德清道德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引导学生学习“最美人物”,唱响“最美声音”,传递“最美精神”。另外,浦江“江南第一家”社科普及基地的“道德榜”“能人榜”“乡贤榜”陈列和“家规家风”为学生树立了可供仿效的行为规范,以榜样的道德行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让学生能够见证历史变迁与精神永恒;在讲授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时,杭州良渚博物院、杭州跨湖桥遗址博物馆、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金华浦江上山遗址博物馆等社科普及基地、可以让学生领略史前文明,感受先民所创造的物质生产生活和精神文化方面的巨大成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临海市回浦教育集团“明德讲堂”,注重对学生的礼仪养成,注重在现实生活中挖掘真善美的教育案例,致力于在学生、家长、教师中推广普及“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探索生命幸福成长的实施路径,带领师生认识美,追寻美,创造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他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其自觉行动;在学习第十章第五节“建设美丽中国”时,可以带学生到“两山理论”的发源地——安吉县余村社科普及基地参观调研,使其深刻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提出过程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见证走绿色发展之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巨大变化等等,这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现场教学讲解方式,将大量的展示图片、实物展品等生动直观高效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在自己学习、生活的地方发生的生动直观的“故事”,走进鲜活的理论“教科书”,既可以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回望坐标原点,又可以从根本上克服传统教育方式方法中教师满堂灌、“单打独斗”的不足,从而在心灵共鸣的基础上实现育德育心与“概论”课亲和力的有机融合。

四 凭借社科普及基地信息载体,创新“概论”课考评机制,打造“‘概论’课+互联网”的新模式

学生可以借助浙江省社科普及基地的主题网站、“微信端”“动画科普”“社科视窗”“网络直播”“线上培训”“微讲堂”“微视频”、手机APP 等新媒体平台,来获取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可读性、互动性的精彩故事、典型案例等。为了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和求知欲,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对应社科普及网络平台,尝试开展立体式、发展性考试评价制度,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活动奖励和表彰制度等,比如,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基地举办的社科普及知识竞赛,“中华经典诵读”“古诗词大赛”、微视频比赛以及书法摄影展、文化艺术节、“青年学者沙龙”“学生电视台”“心灵氧吧”“读书会”等形式的活动,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创造性,另外,可以鼓励学生加入社科普及志愿者队伍,通过社科普及基地举办的“读书沙龙”、“社科知识送基层”“小巷讲堂”“一刻钟”课堂、哲学故事学习小组等特色载体,向民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其取得的成绩成果或者参与度作为“概论”课过程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列入考核范围。这种做法,既能调动学生学习“概论”课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学习哲学社科知识成为一种“习惯”,又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现自我才华和追寻梦想的平台,使其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服务社会民众中,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其人文素养和社会实践能力。

总之,包括“概论”课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将浙江社科普及基地资源融入“概论”课教学中,可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跃然纸上”,这对于提升“概论”课的亲和力和生动性,让“概论”课真正活起来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有助于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实现其情感上的共鸣、思维上的共振与行动上共识,有利于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猜你喜欢
社科亲和力概论
社科成果展示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西安交通大学社科三刊简介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我校首次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
人文社科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