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滟童 (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习近平同志指出“我国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是进入新时代后,党在十八大的基础上对教育方针的延续和发展,也是党对教育使命的再一次强调。师范院校作为输出未来人民教师的最主要阵地,是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着力点。因此,新时代下,师范院校应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到全过程全方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教师。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将落实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就为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前进路标。师范院校作为人民教师的培植基地,更应该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放在全局、首要的位置上,牢记“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要用党的科学思想引领实践。
在如今市场经济和新媒体的大背景下,青少年接受更为复杂的信息,面临极大的诱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过程也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这一角色有了更高的要求。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师范院校应切实将“立德树人”贯彻落实,老师的第一粒扣子才能扣好,才能帮下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新时代中国的各项事业发展都离不开人才,而人能否“成才”,教师作为引路人的角色也无疑十分重要。师范院校的教育对象构成了教师队伍,也是影响下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师范院校是否能落实好立德树人关系到教师队伍能否“高素质”,关系到教育事业的改革和进一步发展,师范生是否能顺利向高素质教师转型便成了民族铸魂工程,师范院校应把这项工程做美做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多次谈到树立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这就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路标指向。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还明确提出“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这就为教师的发展首先指明了方向。所以,教师应该首先用马列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共产主义理想来武装自己,深刻理解并渗透于实践的全过程、各方面。
个人品格魅力具有强大的辐射作用,在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就论证了示范对于人的行为习得的重要作用。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主体,能够对学生德行的塑造产生难以预见的影响。如果教师的言行形成积极影响,在学生的德行上会造成正面的回应,促进学生的成长则会事半功倍;反之,可能会使教育成果功亏一篑。因此,为人师表更应做到慎独、慎言、慎行,用对受教育者的期望来要求自己。
学生的疑惑需要老师解,锻造授业解惑的本领是该职业的基本要求。习近平明确指出“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在如今经济形势变化急剧、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生接受知识海量化、复杂化、超前化,教师更应建立学无止境的自觉意识并最终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才不愧于“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没有良好的心理发展,个体也谈不上发展,个体心理的发展离不开爱的感染。习近平多次提到“爱”对于教师这个职业以及学生成长的重要性,教师要有仁爱之心首先就要爱岗位,只有爱岗位才能爱学生。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一个负责任有爱心的老师对学生的影响非同一般,一个善于理解、严厉要求的老师会令人终生难忘。因此老师应做一个温暖的人,在严格要求的同时也不忘关心学生的成长。
习近平曾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我国的历史经验证明,思想意识领域阵地的领导权关乎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和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面临着更复杂的问题和更严峻的挑战,只有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面对前进路上的众多考验和挫折,才能最终举起共产主义的胜利大旗。对于输出教师的专门院校,首先就应该把党的领导作为引领教育事业发展的旗帜,只有这样,培育出来的教师才是信仰党、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能教育出社会主义的后继之人。
新时代下,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了指示,提出构建“大思政”格局。应积极促进“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型,做到“在所有的课程教学中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有机统一,提炼出课程中蕴含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文化自信、人文精神等价值范式,使学生在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有正确的方向”。只有方向正确了,才能谈得上其他的努力。尤其是师范院校培养教育工作者,培养的是引路人,要努力构建“大思政”格局,使每位师范生心里明政。
师德即敬业和爱生。“敬业”指教师自身对于职业的重视和热爱,既是教育教学能力的掌握,更是对工作的精益求精,做好对学生的指引工作,力图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所需之人。“爱生”即尊重、爱护学生,对于学生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给予帮助,让学生收获温暖体验。首先应对教育过程严格管理,普遍建立“宽进严出”管理体制,把握师范生“输出质量”,对师范生综合素质严格把关,师范生在上岗之前所要具备的能力,应成为准许毕业的重要依据。很多师范生带着浓厚的乡音、或语句不通,写的板书看不懂,这对于师范生质量有很大负面影响,也从侧面说明学校的培育不到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未落实。因此,学校需对师范生发展质量进行严格把关,他们自己也会日久树立起责任感、使命感,从而用“为师”的要求对待自己。其次应极其重视行为规范,做到尊重学生、关爱学生,2018 年11 月,教育部印发《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指出:对高校教师师德失范行为实行“一票否决”。对于师德的规范都有明文规定。师范院校在培养过程中,应加大力度宣传相关规定和规章制度,在师范生心中建立一根“红线”,从而进一步促进他们树立教师道德规范的自觉意识。
1 加强专业知识研习,精湛教书本领
专业知识是教师的立身之本,也是下一代青年生存、发展、成长必须习得的,教师首先为“教”。知识的理解、课程标准的研读、考点的熟悉、每节内容重难点的把握、方法的传授、相关知识面的补充、知识背后规律的挖掘、正确思想的树立都是教师上岗前必备的能力,缺少其中任何一样,都不可能教好学生。很多教育工作者上岗前,还仅仅在做应试教育的准备工作,只是看过教材、站过讲台,这是远不能适应当前教育需求的。如今青少年接受的信息量,掌握的知识面都和以往天差地别。一个人知道的事物越多就越能提出深奥的问题,如果教师连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听不懂、回答不上,后果可想而知。
因此,为了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首先应开设大量的课程,让有经验的一线教师传授经验,使现实和理想融合,使师范生在上岗前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其次,创设各种竞赛,让学生自主研读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研究教学规律,促进其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只有亲自经历,才可能培育出一个业务精湛的好老师。
2 强化教师技能训练,提升育人水平
师范院校与一般院校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对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这对于教师未来站稳三尺讲台是必不可少的能力。首先,应该着力提升师范生的基本功。即普通话、三笔一画、现代教育技术等,很多师范生的普通话不流畅,粉笔字不端正,现代教育技术不过关,很难想象如何开展好今后的教学工作。其次,强化教学技能训练也应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授课能力、编写教案能力、创新教法能力、自我反思和总结能力等对于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学校多组织试讲、评课、赛课等,促使学生不断进步。最后,应注重对沟通能力、心理健康等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教师面对的是家庭条件、成长环境、性格、年龄等有很大差异的人群,这对教师的教学辅助能力有很大要求,也是教师是否能应对教学困难、走进学生心里、树立教师威严的重要条件。可开展心理学、演讲与口才类似的讲座,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