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婷 (江苏南通市实验小学)
那是周五,准备迎接又一个周末的到来。处理完手头的事情,夜色已经降临。学校前的马路上,遇到了意涵的妈妈,一起聊起了孩子的学习与成长。意涵妈妈告诉我,意涵一直都想换一个同桌,因为她的同桌晓钧个人卫生习惯不太好……意涵妈妈这么一说,我倒不觉得意外,但在班级管理中,调换座位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我并没有立刻答应,回复是下周一我来具体了解情况……
班级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陶行知先生说过:一个集体的凝聚力不仅需要班主任和任课老师有足够的责任心、赤城的爱心,更为关键的是要让孩子之间形成彼此关爱的良性氛围。意涵妈妈的话让我开始对班级中的情况有了反思,同学之间真的是有爱的。对于同学出现的弱点、出现的问题,我们是该避而远之,还是应该友善地提醒、积极地帮助呢?
周一,阳光出奇地明媚,来到学校,我和意涵交换了意见。意涵是班级的优秀生,她表示班级中很多孩子都不愿意跟晓钧交往,尤其是他整个人脏兮兮的,自己的很多好朋友都不愿意到座位上来,她感觉已经被朋友所抛弃了,而她认为罪魁祸首就是同桌——晓钧。
孩子的认知是有波动性和倾向性的,为什么孩子会对晓钧如此呢?难道晓钧真的不堪吗?事实上并非如此,晓钧其实是一个本质不错的孩子,学习成绩也不错,思维也较为敏捷,造成这样的局面,与教师在课堂中对晓钧的武断评价不无关系,如提醒晓钧注意个人卫生所用的方式是否合适,是否应该当着众多学生的面直接指出来。
针对这种情况,作为班主任,我首先与其他的任课教师进行了沟通,并与他们取得认知上的一致,避免对学生进行可能会使其他同学产生误解的批评。随后,我们在班级中专门开展了“我给同学找优点”的活动,我将晓钧在校运动会上勇夺第一的事情作为重要项目,引发了全班学生对小钧的称赞,并给晓钧所在的小组增加了五分,很多孩子欢呼雀跃,晓钧的价值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了体现。
班队课结束之后,意涵主动找到了我,似乎带有一些愧疚:“我继续和晓钧坐同桌吧!他身上有不少优点呢!其他的缺点,我和其他同学一起帮他克服。”在这件事上,我并没有批评过意涵,毕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班级氛围的调节,让每个学生都有了转变。
这种类型的案例,其实在常态化的班级管理中并不少见。很多学生为了凸显和抬高自己,往往喜欢通过贬低别人的方式来呈现。当然,很多时候学生并不能感觉到自己行为的问题,这往往才是最要紧之处。在这一案例中,作为班主任应该怎么处理呢?
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生命个体本质都是积极向善的,我们有理由相信每个学生在生活中、在学习中都有着原始的向善欲望,但由于自身认知能力的限制,常常会对生活现象产生一些歧义的感知。教师要能够敏锐地发现学生在言行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
在这一案例中,意涵貌似对自己有着较高的要求,渴望得到更多的朋友,表现出自己爱干净、讲卫生的优点,但这是建立在放弃了对同学关爱和嫌弃同伴的基础上。当学生面对同伴的缺点与不足时,并没有想方设法地去帮助,而是表现出一种割裂与对立,这不是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应该表现出来的状态。因此,教师并没有立即答应家长调整座位的请求,而是通过缓兵之计,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为教育和引导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学生之所以在内在意识中对晓钧形成这样的认知,很大程度上都因为成人在常态言行中给大家形成了一个鲜明的示范,不经意的、看似对学生负责任的批评,都给晓钧形成了一个基本的定性,这也就导致其他学生也相应地跟随着形成了这样的认知,他们就会在自己无意识状态下,将这样的认知融合在自己的言行之中,并形成一以贯之的认知。此时,教师就需要在敏锐捕捉学生这种“错误”之举,让学生经历一次理性的探讨,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问题,并及时地转变学生的观念。
俗话说得好:“解铃还须系铃人。”教师在言行中所形成的问题,仅仅要学生进行改正,只是一种治标的表现,而不能形成治本的效果。试想,如果教师不能从自身的行为入手,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认知性概念,学生必然会在后续的表现重蹈覆辙,必然就会失去真正的教育价值。
班级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需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带头和引领作用。这种带头和引领作用的关键就在于班主任要在正向引领的过程中,及时从一些看似司空见惯的问题中,借助于科任教师和全体学生的力量,将班级风气和氛围朝着一个正能量的方向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