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言说到书写
——也说老子的思想与书法艺术

2020-12-04 22:39刘玉龙
书法赏评 2020年3期
关键词:老子书法思想

刘玉龙

文字的书写艺术,自古就被人喜爱,书法人也备受尊重。但今天,好象没有什么艺术比书法受到误解与嘲讽更多的了。甚至一些很有才华、有成就的人也遭遇无端的谩骂。媒体发达的时代,似乎人人可以当书法家,人人又都可以当评论家,大众以异乎寻常的热度,参与评论,将墨徒之事沦为世之显学。

有时我想,当下的人们为什么不去玩玩自由落体和微积分,评评牛顿和莱布尼茨,翻翻《时间简史》 《战争与和平》,而动不动就对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大发议论?这其中,除了文化情怀因素之外,还是以为书法很容易介入,没有界限,不知深浅。

艺术,被冷落是一种无奈,被热议就更加无奈。独守闺房的美人和政商界的交际花,同样会有春愁秋恨,理想的状态还是“游园惊梦”,至少能演绎出一个凄婉的故事。失去人文关怀的书法,不仅要经受网络哄客的圈点,消费文化的围剿,还要在观念焦虑的泥淖里挣扎。要改变这种局面,书法家必须要担负起一种责任,通过思考、书写和言说,干预人们的认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书法艺术的价值所在。

一、观念的作用很重要

常有人说,我不研究理论,没有什么观念,就是写着玩,修身养性,更谈不上去改变别人的观念,其实这恰恰是一种观念,暗合了古人的雅玩之说。苏东坡就认为书法可以“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就是说,退休了写写毛笔字,可以忘却当领导时的烦恼。有人写字的目的就是为了从事教学、传承文化,这也是一种观念,和古人的“成教化,美人伦”的说法差不多。还有人仍然喜欢80 年代兴起的“展会科举”——参展、获奖,以书法扬名、立身、谋生,这就是现代版的科举。许多创作者和旁观者常常有意无意地形成了诸多艺术观念。那么,应当让什么样的观念主导艺术创作呢?

有人认为,艺术是个人的私事,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种观念看似有道理。细一分析,就会发现问题:同一水平,不同流派之间,是可以对话、交流,可以各执一词、各有所爱的,这没问题,交流促进思考与创作。但是今天,艺术的相对主义,早已演变为艺术与非艺术的对立状态,绝不是萝卜和白菜之间的对比,而是好萝卜与烂白菜之间的对比。所以,我们需要把理性的目光投放到经过历史检验,有价值的书论,让前贤的来启发后学。可是,当我们看过蔡邕、虞世南、张怀瓘、孙过庭,看到他们对书法判别的标准之后,隐藏在他们观点背后的文化立场就慢慢暴露出来,特别是涉及到书法本体追问、终极价值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左右人们对书法判断的大都是古代的思想家,这其中,主要的就是儒家和道家。

二、老子思想的由来与去向

老子是否研究过书法,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许多书法家都读过《道德经》。都能写上几幅老子的名句:上善若水、道法自然、大象无形、见素抱朴、大巧若拙 …… 那么,这些言辞究竟包括了什么样的哲学思想?我们在书写的时候一般不去多想,特别是写得太多,反倒觉得有点俗。再好的词,被千万人写过千万次,千家万户都在悬挂,不可能都是艺术。言辞与环境、写手与藏家,是否形成相映与共识?很多时候,我们很难有心境,深入到先贤们的精神世界,传承的只是一个文字外壳。一个爱财如命的土豪的房间,竟然挂 一幅“淡泊明志”,还是狂草。当然你也不能写幅“爱财如命”让他挂着。这里我不是反对土豪玩书法,毕竟他是在靠近文化,知道一点雅致的词。我想说的是,有些以艺术名誉操作的书写活动,很不艺术,对“道”的解读,往往停留在望文生意的表层,所以我们应当思考一下,如何透过语言的外壳,看看老子的精神内核,看看老子的思想与书法究竟有何关联,这才是书法的灵魂。

老子(约公元前571 年—公元前471 年?)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老子的思想来源主要是不同版本的《老子》帛书和《道德经》。因为资料不同,有学者认为老子后于孔子,就连梁启超、范文兰这些人都认为老子是战国晚期的人,可能他们没看过接近原著的抄本。《史记·孔子世家·老子列传》《吕氏春秋·当染》《水经注·渭水注》都记载过孔子见老子的事。但史料不代表史实。没有考古实证,史料只能是种假说。晚清的魏源可能看过的《老子》可能接近史实,他说:“老子道,太古道,太古书也。”《道德经》并不是老子的原作,而是几经抄写与编辑的,西汉时成书。湖南长沙1972 年出土马王堆一号汉墓帛书《老子》,与《道德经》相比,内容更丰富,“德经”在前,“道经”在后,比《道德经》早50 多年。

那么,《老子》书里讲的都是什么内容呢?先秦诸子百家几乎都在关心人伦社会问题,很少关注自然问题,更没有人仰望星空。老子是所有思想家中唯一位关注天道运行规则的人。《老子》中的《道经》讲自然观,《德经》讲社会观。《老子》论述了道与名的思想、“无为”的思想、小国寡民的思想、辩证的观点、反动的观点——反者道之动,弱化的思想,老子强调弱化的作用 ——弱者道之用,而《易传》则相反,强调刚强的作用,提出自强不息。老子还有虚静、“玄鉴”的认识论,让人们去掉世俗化的智慧,以清澈澄明之心,致虚守静。这些认知论,既包含形而上的抽象,又包含形而下的演绎。从这些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到,老子的思想既非实用,也不涉及艺术理论,但却规定着艺术理论的基本格局,对书法理论建构有着重要意义。历代书家都习惯拿老子的思想来阐释书法。好比量子力学和拓朴学,不是应用科学,但这样的科学成果为计算机编程和网络技术提供了重要依据,是基础学科,老子的思想也是探寻本源的理论,是终极追问。

三、道的哲学高度

1、道是不可言说的。《老子》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道”是可以讲的,但不能用日常语言讲,必须使用特别的语言。事物有名称,都能称呼它,但它不是永远不变的。德国人来布尼兹说:“哲学需要有自己专有的符号系统。”因为哲学讨论的是形而上问题,而我们日常语言和文字是普通老百姓在形而下的生活中发明的,因此日常语言不足以表述哲学,所以“道”只能意会。我们知道数学有公式、音乐有乐谱,绘事有画谱,惟独哲学又没有自己的符号系统。那么,我们应当怎样理解老子所说的道呢?海德格尔在1957 年出版一本书叫《语言的本》,他在其中说,老子的“道”能解释为一种深刻意义上的“道路”,即“开出新的道路”。

2、“道”字的本意,看金文就容易理解,就是道路,十字路口中,人的眼睛,下面是脚,这个符号的意思是,看对了方向就可以在道上行走。老子用“道”字的本义,延伸解释,说明宇宙万物皆由“道”而生并遵“道”的规律运行,这里的道,是形而上的思想,不是生活中的人伦道德。庄子《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看来,庄子也没有通过逻辑推理来说“道”,他也知道通过推理说不清楚,所以通过讲故事来传递“道”的观念,丰富了人们对道的玄想。

3、老子的道即自然,道即宇宙。两千五百多年前,人类对世界起源问题产生了好奇,中西方的哲学探索不约而同地开启,古希腊哲学家们所说的水、气、火为世界本源,老子认为,道是世界本源,道即自然,道即宇宙。作为同时代人,老子的思想,比泰勒斯们高明很多。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而泰勒斯则认为,“水是世界本源,水生万物,万物归水”。老子说的不是水,而是原理,是借水论“道”;泰勒斯说的就是水,说得越具体,越容易被证明是错的。但泰勒斯的学生,米利都学派的阿那克西曼德则认为,起始物质是一种更基本的“无际”,是可以全方位扩展的无限物质,接近老子的无生有的理论。中西相距万里,信息隔绝,在文明几乎没有交流的时代,人类有如此共识,很难得。

4、在对自然的认识上,老子与西方现代哲人也有异曲同工之效。海德格尔看过译本,觉得不如原著深刻,就想亲手译为德文,他想借老子的“道”,去寻找哲学的源头。超验主义哲学家爱默生并没有读过老子,因为当时早期的翻译可能热衷于传播儒家思想,但爱默生读过大量的儒家精典,他对自然的认识竟然与道家非常相似,认为自然含有一种更为高的精神法则。他在《论自然》中说:“我们如果寻求自然的意味,那就会立刻发现一个新的事实,这就是自然是一个训诫。”老子的思想启迪了社会伦理和国家治理,启迪了文学艺术,而西方自然哲学研究的方向从本体论转向了目的论、认识论,探讨人生伦理、生存意义这些话题,直接催生了现代文明。而老子的文化的价值,在于把人类最原始的,关于对宇宙本体的研究完好保留,回归到原始简单的状态。秦汉以后,老子的学说融入其它思想,衍化为汉初的黄老之学和魏晋的玄学,道的思想也出现泛化,成为日常词汇:茶道,医道、书道、说道、门道、公道、世道、文武之道等等,淡化了道的哲学内涵。

四、书与道的表里关系

书法家的心理意识,决定了书写的疾迟、字的大小、笔的强弱等不同形质的线条组合,书写者的技术水平、感性素质、艺术意识、价值观念决定了作品的面目与格调。

1、“观道”和“味象”。道的思想直接影响了人们对艺术的思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宗炳所提出的“澄怀观道”“澄怀味象”的命题,其中“观道”和“味象”,就是老子所说的“玄鉴”和“观复”,都是一种直觉感悟式的思维方式。魏晋人认为,“象”就是道的体现,通过“象”可以领悟道。道是无形的。所味之象不是眼见的象,而是无形的象,是“观道”,通过象来感受道的存在。书法创作是通过用笔与结构布局来经营自己的生命形象,从工稳精细到宁拙毋巧、大巧若拙的蜕变。就会使书法创作更接近自然,接近“道”。

2、张怀瓘提出书法是“无声之音”“无形之相”。他说:“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相。”(《书议》)在张怀瓘看来,书法亦是通“道”的,他认为书法是“无物之象”,书法之美,美在神彩,甚至认为“深识书者”,只是欣赏书之“神彩”,连字形都给忽略了。就象我们看一个人,有时想到的是这个人精神层面而忽略他的相貌与穿着,但也有人,只看帅不帅,看表相叫感受,看内涵叫感情。

3、书法就是非常之道。老子开篇讲“道可道,非常道”,联系到古代书论,可以感悟到,艺术的表现就是一种非常之道。所以,我们看一幅作品,看初学者,就是看你临的什么帖,笔法到不到位,结构是否合理,但是,你要是遇到特别好的作品,遇到大家、大师的作品,你就很难用这类语言来表达它的好,通常会说:有味道,有意境,还有书面的表述是:千里阵云、万岁枯藤、高峰坠石、屋漏痕、锥画沙、行云流水、气韵生动。我们看看这些表述,都是与自然有关联的,是通过有形的线条,对无形的 “道”的感悟。前年我去杭州看了黄宾虹作品展,展览名字叫《高山仰止》。黄宾虹的山水可谓浑厚华滋……大家都很认同这样一种表述,但没看懂黄宾虹作品的人就无法理解其中的意义。

但这种比况和赞美,没有一定的语境,就很难与所评的作品对应。比如梁朝有个叫袁昂的画家,形容萧思话的行书时就说:“走墨连绵,字势屈强,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米元章在《海岳名言》中说: “历观前贤论书,征引迂远,比况奇巧,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是何等语?或遣词求工,去法逾远,无益学者,故吾所论,要在入人,不为溢词。”米芾性格反叛,偏不买古贤的账,怀疑这类语言的所指与能指之间的问题。而赵孟頫见到王羲之书法的精妙,也在上面题跋:“龙跳天门,虎卧凤阁。”那个特别喜欢题字的乾隆皇帝,看到王羲之《行穰帖》,自然不会放过,在上面题了行“龙跳天门,虎卧凤阁”。这种夸奖有点象时下的媒体评论,可以运用固定的套话模版,去吹捧任何一位名家——大气磅礴、功力深厚。

五、道法自然与师法自然

1、书法的本体即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语出《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对书法创作与欣赏有重要的启示。此“自然”并非指自然界的自然,乃是一种生命原初的存在状态,是对“道”的存在状态及其运行状态的描述。张怀瓘说:“文则数言乃成其意,书则一字已见其心,可谓得简易之道。”可见书法之道即老子的自然之道。书法的源头亦是自然。

蔡邕《九势》谈艺术源流时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书法的源头自然是由各类物象组成的,万物生存的共同依据是阴阳两种属性,这就是老子对立统一思想。在美学原理与追求方面,虞世南认为: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以成形,都是以老子的宇宙本体论解释书法的美学原理。

2、书法是人对自然的关照。《老子》第十六章所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观复”即是关照宇宙万物的变化和本源。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使内心保持虚静。这种内心关照是非逻辑、非理性的思维,本质上就是直觉感悟式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常见于书法理论的著述,如唐张怀瓘《书议》说:“(书法)囊括万殊,裁成一相。”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衍生出的即是一种朴素天然的“贵真”的美学趣味观。“真”就是自然,是存在的本来面貌,得“造化之姿,逞其天然”。

3、书法思想上的兼容。我们可以做一个对比,道家思想给予书法的终极目标就是道法自然、再造自然、反朴归真,这是对书写中“道”的要求,所以古代书法也叫书道,而儒家要求人们按照前人的规范去学习,讲究中和之美,讲文质统一,禅宗讲心悟,“机巧必资心悟,不可以目取”。这些观念虽然看似对立,也常融合,有的书家兼容多种思想。

六.对老子思想的形象的感性解读

哲学是理性的逻辑思维,而艺术创作必须强调感性因素。通过书法创作过程,可以实现对老子思想的形象的感性解读。也可以通过对书法生存环境的思考来解读。

1、艺术思维需要感性素质。在我们今天生活中,我们常常注重功用而忽略审美,重视实利而淡忘精神。比如,有这样一种贯性思维——建筑是为了居住,衣服为了保暖,写字是为了记录,可是,当我们发现,住房的设计,服装款式会千差万别,其原因就是主人或设计者感性素质的差异。有的学校,对学生的艺术教育是忽略的,有些行业,对从业人员感性的要求是忽略的,一个宏大的景观,投资千万,可最醒目的位置,是一幅俗不可耐的名人题写。到处是喷绘的广告版、电子屏和莫名其妙的标语,不管什么位置、不论什么环境。

2、为书法寻找立足之地。缺少人文底蕰和文化精神,艺术就会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书法也就没有立足之地了。无论作为书法家还是鉴赏家,都要保持一颗好奇、求知的童心。在观察生活与观赏作品中体会老子思想。观念的进步一定是从少数人开始的,特别是老子道的思想,并不是人人都可以深入解读的。知识靠积累,方法靠实验,智慧靠启迪。想充分理解老子的思想,不可能通过一个讲座来实现,而是需要在创作与生活中不断思考,我的目的只是综合了古今书家、学人的认识成果,用自己有限的理解与大家分享。由于本人知识积累的局限,理解多有误区,但愿以我的偏见引发识者高论,反者道之动嘛,这也是我本次分享的目的,谢谢各位。

猜你喜欢
老子书法思想
书法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书法欣赏
书法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书法欣赏
智者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