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
受传统杂技教功形式、从业环境及社会舆论导向等方面的影响,很多家长对于把孩子送去学杂技存在认识偏差,认为学杂技是“吃苦头,回报少”。一段时间以来,这种认识对杂技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笔者认为,要想扭转这种认知,就要抓住“学习有奔头、孩子有学头、练功有劲头、入学有甜头”四个关键点,让杂技学员真正爱上杂技,从快乐学习中有所收获。
吴桥是学习杂技的沃土,在近代和现代更是有“杂技之乡”的美誉,曾涌现出“杂技之父孙福有”“杂技明星史德俊”“中国马戏王子于金生”等杂技名人。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建校已有30多年,为全国各地杂技团体培养了2000多名杂技演员,并吸引400多名“洋弟子”前来求学。他们“登上世界的舞台,展现最好的自己”,圆了许多学员的“杂技梦”。
杂技精神是学习杂技的根基。在杂技发展中,杂技人秉持敢于挑战、坚韧不拔、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些精神使一代代杂技人痴迷,在登上世界舞台,受到观众鼓掌欢呼时,他们身上的荣誉感、自豪感都会被点燃。
广阔前景是学习杂技的动力。2019年,吴桥县成立杂技教育联盟;2020年,吴桥杂技艺术学校与沧州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合作办学,杂技学员可以直升大专深造,毕业后向各地演艺团体推荐。这些举措拓宽了杂技学员的晋升和就业渠道,让他们对学习杂技有了“奔头”。
党的十八大以来,杂技融合舞蹈、戏曲、音乐、武术等姊妹艺术,形成一个以“技”为核、以“杂”为表的艺术形式。为此,杂技学员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全方面发展,用更多文化储备铺设杂技之路。
在教学实践中,吴桥杂技艺术学校不仅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还开设了音乐、舞蹈等课程,学员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书法、绘画、戏曲、写作、泥塑等业余兴趣班。他们在兴趣班中发挥特长,创作的“作品”往往超乎大家的想象,充分展示了才艺,陶冶了情操,提升了艺术审美情趣。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学员在“德智体美劳”上得到全面发展,为培养德艺双馨的新一代杂技人打下基础。
吴桥杂技艺术学校的老师在充分把握学员心理的基础上,把乐趣带入课堂,通过美与艺术的形式进行教育,营造“乐”的气氛,创新“教”的形式,使每名学员都快快乐乐地学习,自觉主动地练功。在教学中,老师循循善导,亲身示范,把学员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教导:在练功过程中播放轻音乐,缓解学员的紧张情绪;组织学员观看历届杂技艺术节获奖节目视频,提升艺术修养;定期组织学员上台表演,培养舞台感觉,提高舞台表演能力;开展基本功比赛,让学员在竞争中得到成长;开展“我当一次杂技老师”活动,让功底扎实的学员“一对一”帮助小学员掌握好技艺;还积极联系县志愿者团队等,组织学员走出去,参与社会公益性演出,在表演中练习,以演促练。
学校硬件环境是家长关注的地方,好的环境可以保障学员安心学习。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在校园建设中,将排练厅、图书室、阅览室、多媒体教室、餐厅、宿舍各种设施合理设置,配套硬件趋于完备,不断优化学员的练功、学习、生活环境。
学校还致力于打造一支德艺双馨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按照《中等职业学校杂技与魔术表演专业杂技专业课教学指导意见》规范杂技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学理念,如开展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组织骨干杂技专业教师议课、评课;鼓励年轻教师创新教学方式,为杂技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建立高效的教学课堂。
此外,学校还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途径向社会、家长、学员宣传学校典型,与家长保持良好互动,坚定家长和学员对杂技学习的信心,通过让他们正确地认识杂技教育,共同努力将杂技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从培养兴趣到养成爱好、形成习惯,快乐因子融入其间,贯穿始终,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是最完美的。学员在潜移默化中领略杂技,真正爱上杂技,学习成果也得到了巩固,尝到了“甜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