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杂技与跨界审美
——以杂技剧《我们从“那”来》为例

2020-12-04 20:41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杂技与魔术 2020年5期
关键词:杂技表演壮族杂技

文︱(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我国杂技主要以人体为材料构筑艺术形态,将人体的自然形态转换为超常状态的艺术,以精进技艺为主,注重人体潜能的开发与极限的挑战,在这基础上形成审美功能,很少承担叙事与抒情的功能。但是,随着艺术多元化的创新发展,杂技表演已不限于单纯的人体技艺展示,为了增加观赏性与审美性,杂技融合了舞蹈、音乐、戏剧等多种艺术元素,形成协同发展之势。

近年来,广西杂技的发展实现了新的突破,不再局限于杂技本体上的创新,而是进行多元素、多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不论是在技艺上、叙事表达上,还是审美效果上,广西杂技都致力于质量上的提升,挖掘本土的民族文化及其他文化元素,进行融合创新。广西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我们从“那”来》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出品的一部跨界融合创意杂技剧。该剧以壮族“那”文化为背景,融合了“那”文化的歌、舞、音乐、“非遗”等艺术特色,通过杂技的形式展现出来。壮族的田和土地,叫“那”(壮语:na)。“那”文化,即壮族的土地文化及与此相关联的文化。壮族人民据“那”而作,以“那”而居,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那”文化。该剧以四季为引,由四个章节铺开,即《那·春语》《那·乡野》《那·纵歌》《那·时光》,以此呈现壮族人民在不同时节中的生活状态,在展现精湛人体技艺的同时,也以“那”文化为依托,展现了广西杂技剧在跨界融合创新方面的新发展。

一、本土元素和融合创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①创新,是当今杂技文化发展的关键,杂技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与生机。

广西杂技借助本土的文化优势,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形态,从单一的杂技表演形式,逐渐转型为跨界融合的多样化表演。形式的多样融合包括杂技、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文化的多元融合是在遵从以杂技表演为主要形式的原则上,注入民族文化、神话传说、童话等元素,提升杂技在精神文化上的“软实力”输出。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多民族的融合也是文化的融合,这给广西杂技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打造出一系列具有地域性与民族性兼具的特色杂技作品。杂技剧《我们从“那”来》主要传承壮族的传统“那”文化,精心打造广西壮族的“那”家园景象,以此凸显杂技跨界融合的别致美感。

1.“那”文化的表意之窗

杂技需要演员克服自身的障碍,挖掘人体器官功能技巧的潜力,通过对“物”的非凡掌握,突现人的本质力量。就杂技艺术本体而言,它对人体无疑是具有极大挑战性的。人的身体具有两大特性,即保存生命与表达意义。在跨界融合的创新转型中,杂技的特性,即表达意义的特性表现明显。广西杂技融合本土元素,对民族文化,如传说、歌舞、习俗等内容进行了阐释与传播,具备表情达意的功能。杂技发展为表意的窗口,其内容与形式都是极为重要的组合成分,而这也构成了杂技剧《我们从“那”来》的语言体系。

在《我们从“那”来》第一篇章《那·春语》的《拔节》中,便采用了以柔技和顶技为主的表演形式,展现了人体的柔韧度与平衡能力,模拟着自然界中冉冉而起的生命力。它并不局限于单纯的人体技艺表演,而是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即舞蹈的编排与音乐的渲染等,使其审美性与叙事性都大大增强。而民族性则是该剧的语言核心,其表意也侧重于民族叙事,取“那”之文化,“那”之元素,进行舞蹈与杂技的融合,丰满杂技表演的情感与叙事效果,营造出极具审美性的艺术情境。

壮语质朴的观念贯穿在整个“那”文化里面,因此“那”也象征着家园。在《我们从“那”来》的四个篇章中,整个布局从道具到服装,乃至情境的打造,都具有壮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气息,质朴而又宁静,如《那·春语》中的《稻草人》、《那·纵歌》中的《丰收鼓舞》。

此外,该剧的表意性还体现在杂技动作所勾勒出的画面上。在《拔节》中,杂技演员展现柔技模仿春虫生长时,肢体蠕动的柔软形态在空间中所勾勒的,便是如画一般的形态。杂技表演也如哑剧,无法用言语表意传情,但利用肢体动作,展现出柔软优美的线条、流畅自然的曲线,形成可用眼睛解读的审美性肢体语言。它的场景打造也依托于广西壮族的生产生活环境,植根于广西的土壤。其中的人与春虫都属于自然界的生命体,但在身体构造上又截然不同。人违背自身的身体构造去追求柔软程度的极致,做到模仿另外一种生物形态的生动性,是人对自身限制的一种反抗与抗争,也是壮族人民对大自然、“那”家园的爱与融合。由此可见,《我们从“那”来》借助杂技剧的形式,在舞台上搭建起审美沟通的桥梁。透过这个窗口,使观众在欣赏杂技表意的精湛技艺时,也能深刻地感受到壮族人民的生活状态与美好的家园景象,其景之优美,意之饱满。

2.“那”文化的民族审美

民族审美是民族群体长期共同生活形成的审美心理与价值取向。壮族是广西少数民族中最大的一个民族。杂技剧《我们从“那”来》中原生态山歌、壮民族器乐、木偶等,包括“那”文化的核心,都力求体现浓郁的壮族文化韵味。民族审美与民族信仰具有共同的作用,即维系民族团体的发展与延续,是保证民族凝聚力、提供民族归属感的重要力量支撑。该剧的文化底蕴则是“那”,这与壮族的民族信仰——信奉土地神有关,同时也与壮族人民的农业生产劳动相关。在此基础上,壮族的民族审美也形成了以“那”为主的价值取向,即自然与和谐的纯朴状态。

杂技剧《我们从“那”来》以季节的更替铺开叙述,且在每一章节中都选取了几个生活情态作为文化要素,如春的插秧、夏的鱼与荷、秋的丰收与冬时讲故事的岁月静好。在《那·乡野》中《鱼与荷》展现出夏日灵动有趣的画面,在《那·时光》中《星星颂》展现出静谧且温馨的情境,在视觉与情感上都给观众带来了极大的审美享受。《我们从“那”来》纯真、自然的艺术画面,具备“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特色,以及灵动、自然、诗意的审美效果。通过杂技表演,展现壮族“那”世界中的真、善、美,让人们在这艺术情境中找到共鸣。

二、“那”文化与现代舞台

包容其他元素,融合发展,是杂技创新的优势之一,也是杂技具备“对话”功能的基础。目前,广西杂技最普遍的特征之一便是以跨界融合的方式进行展演。在这一过程中,杂技利用现代舞台的优势,改变传统套路,以杂技剧、主题晚会等形式展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杂技之前所达不到的艺术审美效果。《我们从“那”来》就是结合现代舞台艺术,在技艺表现上积极创新,既丰富了审美空间的构建,也增强了观众融于艺术情境的在场感。

1.审美空间的可读性

现代杂技审美空间的构建有赖于杂技剧场的营造。随着时代的发展及观众审美情趣的变化,为杂技提供了新的发展道路,即传统杂技走向现代舞台艺术表演形式的转型。在特定的空间内,注重各元素的配合,即舞台灯光、音效、服装、道具、布景等,这些元素共同打造舞台效果,便可构筑出审美化的艺术空间。在这一审美空间中,“那”文化作为审美核心,传达着壮族人民的精神需求与生活状态,成为《我们从“那”来》的审美底蕴。由于在舞台上的叙事性表达、诗情画意美好家园的场景打造,以及审美共性的积淀,“那”的文化因子也是可读的。

2.剧场打造的在场感

在剧场中,观众的观看行为是剧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被容纳在剧场话语中,也是杂技生成为杂技作品的关键步骤。剧场的交流模式带有一定的封闭性和幻象性,这为杂技剧造境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们从“那”来》的场景打造围绕田园式的风格展开,从布局到服装、化妆、道具,皆以壮族人民的农家风为主,其舞台的造景造势也紧扣主题。观众置身在特定的场景中观看演出,也是演员与观众的直接交流。该剧主旨即是用杂技动作构画生活之美,演绎壮族人民在田埂中创造快乐的景象。观众在这种特定的情境下观看,身临其境,以“内”聚焦的视角出发,体验壮族人民在田野劳作中的幸福,重温乡土情怀。这种剧场的现场体验感,让观众自身也成为了审美的一部分,促成了艺术情境塑造的可能性。因此,舞台效果的表现力也成为了增强审美在场感的要素之一。

三、跨界融合的创新意义与价值

新世纪,广西杂技开启了本土杂技用文化名片“说话”的功能。它的创新意义与价值在于:

1.对民族文化的新式书写与传承

在电子信息时代,跨国、跨界融合与交流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文化的多元化冲击打开了各类艺术相互借鉴与交融的大门。在这一潮流中,杂技“杂”的特性在转型中增加了与其他艺术门类相融合的可能性,例如舞蹈、音乐、戏剧等。《我们从“那”来》将其他艺术元素注入杂技中,以杂技表演的形式展现壮族文化,是一次突破与创新,彰显了杂技表演形式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致力于讲好“那”的壮族故事,展现“那”家园的精神风貌,成为了民族文化的新式书写与传承。

2.广西杂技面向世界与未来

近年来,广西杂技的发展实现了新突破,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形态,即不再局限于杂技本体上的创新,而是进行多元素、多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不论是在技艺上、叙事表达上,还是审美效果上,都致力于质量的提升,挖掘本土的民族文化元素,进行融合创新,提升杂技在精神文化上的“软实力”输出。在网络发达的时代背景下,“快餐式”文化曾一度膨胀,而少数民族人口少,其文化也较偏为小众,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与传承,转入市场面向大众时,则成为一股新鲜的活力,刺激市场的审美需求。

《我们从“那”来》蕴含着壮族怡然自得的稻作文化,展现的是壮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精神风貌,是快节奏的生活中恬静美好的精神家园的愿景。从广西杂技的现代转型来看,该剧完成了跨界融合的创新需求,也根植民族文化的土壤,对“那”文化进行了新式书写,注入民族审美的新活力,并将其推向市场,在世界舞台创建民族文化的话语权。

猜你喜欢
杂技表演壮族杂技
杂技的表演特色与内涵
杂技表演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浅析创造力在杂技表演中的作用
空中杂技师
看杂技
《Cat’s book》
壮族山歌
老鼠演杂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