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经典古诗文诵读融合音乐元素的实践研究

2020-12-04 19:39山东省潍坊市潍坊高新双语学校叶丽娜
青年心理 2020年29期
关键词:律动古诗文古诗词

山东省潍坊市潍坊高新双语学校 叶丽娜

一、研究意义及存在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要求提升学生诵读兴趣,增加积累量。但在传统经典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教学手段、朗读方式单一;诵读内容不够充实,传统文化活动不丰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积累效果不佳等。

二、研究调查分析

研究团队在自己所教的年级中抽取了两个班级进行了古诗文诵读融合多元素的问卷调查,70 余名学生为调查对象参与作答。问卷内容从学生的诵读兴趣、学习方式、积累效果三方面进行了调查。诵读兴趣方面调查了当前学生对古诗词课堂的学习兴趣、活动参与性及诵读兴趣;学习方式方面调查了学生是否喜欢运用多样式进行古诗词学习和诵读;积累方面调查了学生当前的积累效果和积累数量,以具体的描述选择项进行作答。

调查结果显示,诵读兴趣方面:54%的学生喜欢经典诵读,51%的学生喜欢经典课堂,64%的学生感觉学习古诗词有难度。学习方式方面:60%的同学不喜欢当前的诵读方式,80%的学生愿意用多种手段学习古诗词。积累效果方面:只有45%的学生能够背诵所学经典,但兴趣不高。即使能够背诵,也只是趋于完成学习任务,兴趣驱使的同学少。通过问卷数据分析发现,学生兴趣、积累效果的不佳归结于学习方式的陈旧。

三、研究方法

根据小学中年级学生特点,我们团队尝试运用在经典诗文诵读中注入节奏、律动、旋律、器乐、表演多种音乐元素,帮助学生提高诵读兴趣,增加积累量。希望通过研究,提升教师团队研究力,丰富教学手段。通过实施过程性评价,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空间。

(一)教师先行学习,加强理论业务

教师先行学习吟唱古诗,教研分享研究经验做法并参加我校特邀专家“三大音乐教学法”培训,学习身体与道具的律动教学方法并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理论学习。

(二)注入音乐元素,提高诵读兴趣

1.音乐元素之节奏

节奏是自然、社会和人类活动中一种与韵律结伴而行的有规律的突变。用音乐符号(如音符、连音线、顿音符号、符点等)来体现不同的诵读节奏型,再运用歌诀乐读、踏浪跟读、镂空接读等丰富多彩的诵读形式,以达到熟读成诵的学习效果。

2.音乐元素之律动

律动又称为音乐动作,是在音乐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力度等,有规律地、反复地做某一组或几组动作。在经典诵读中,我们创设了身体、道具两种律动。身体律动,有拍桌、拍手、拍肩、拍腿等个体单动和多人互动方式。道具律动采用生活用品、学习物品等在身体律动的基础上进行演绎。以多样式的肢体语言,提高学生诵读兴趣和注意力。

3.音乐元素之旋律

其表现形式有三种:一是吟唱,二是经典新唱,三是配乐诵读。吟唱是一种类似于歌唱的有调“乐语”,富有一定的音乐性,从古人汉语的特点出发,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唱腔。经典新唱是用“和诗以歌”的形式将古诗文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相融合,把古典诗词用小学生喜爱的现代化音乐进行演绎。配乐诵读是在诵读时加入背景音乐以此烘托感情。古诗文与音乐的相通之处,在于意境的体现,为古诗文选择意境相符合的背景音乐,更增强了诵读感召力。

4.音乐元素之器乐

我校倡导“乐化教育”,民乐课程使每个学生至少会演奏一种乐器,这也为本研究提供了有利元素。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将乐器与经典诗词的诵读相结合,用自己熟练的乐器用以伴奏,鼓、笛子、葫芦丝、笙、古筝、古琴等器乐的融入,使学生更加快乐地学习。

5.音乐元素之表演

表演元素,集结了歌曲、乐曲、形体、舞蹈、声乐、台词等。通过课本剧、情景剧、音乐剧等多种形式演绎经典故事,把学生的表演、朗诵、舞蹈、歌唱等能力迁移到经典国学的学习中。学习阵地由课堂内走向课堂外,学习角色由倾听者变成了演员和观众,调动了学生参与和欣赏的积极性。

(三)扩充学习材料,增加经典 积累

要增加学生的经典积累量,只有教材中的古诗文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又纳入了《潍坊高新区古诗文诵读20 首》、潍坊高新双语学校中华经典教育校本读本《学乐新经典》《与经典同行》《中华字经》、整本书阅读内容《小古文100 首》《千字文》《大学》《论语》《笠翁对韵》以及经典长篇或节选《天下第一长联》等十几首古诗文。同时还根据传统节日来拓展相关文化的古诗文材料,丰富诵读内容。

(四)搭建活动平台,课内课外 结合

兴趣的提升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活动,将学生在课内的学习转化为课外的展示,搭建活动平台,使课内外有效结合。所以每学年定期举行诗词大会活动,经过小组、班级以及学校的层层选拔,评选“国学小名士”;举办班班唱经典、校园好声音等艺术活动;每月进行一次经典诵读展示评比,班级间促进与提高;建立“国学诗词小档案”,形成可视化的经典材料的积累。

(五)合声唱诗,声情并茂

1.采用“依调填词”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实古诗词原本就是用来唱的,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古诗词的特点将曲子融入进去。但是,并不是每一首古诗词都有固定的旋律可以填充进去。因此,在必要的时候就可以采用“依调填词”的方式来进行创作,最终才能够在把握好每一首古诗词意境和情感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吟唱。例如:在教学《相思》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乐曲来配合古诗词,这样就能够更好地进行吟唱。

2.用“诗词表演”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魅力

其实,低年级的小学生都非常喜欢表演。所以,教师可以在配乐的过程中注入一些表演的元素。如果能够将舞蹈表演的元素引入语文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将诗词、音乐和舞蹈三者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如果此时再配合合适的道具就能让古诗词内部的内容有更好的视觉表现。在学习《元日》这首古诗词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根据诗中的内容来更好地表演点爆竹、举杯痛饮和过年时候的一系列动作,这样就可以让人感受到这首诗中表现的过年的气氛,甚至让人感受其中乐观自信的情怀。

(六)借用歌曲,深化理解

有很多古诗词都可以有效地和歌曲相互结合。例如著名的《在水一方》《蒹葭》和《涛声依旧》都是可以和古诗词相互结合的歌曲。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借助歌曲来深化理解。

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播放某些歌曲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可以借助音乐来体验其中的情感。例如:在学习《枫桥夜泊》的过程中,可以体会到歌曲《涛声依旧》中蕴含着男女离别时表现的落寞以及浓厚的思念和无奈。这样一首歌曲和张继所要表现的“月落”“乌啼”和“霜满”等情感是相互契合的,其本质表示的是诗句中浓厚的愁字。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认真地分析不同演唱者所表现的演唱风格,并在欣赏的过程中顺便背诵古诗。其实,将不同的配乐和古诗相互结合,学生自然就能表现出不一样的美。无论是古诗中空灵柔美、飘逸悠远,还是其他类型的情感都可以用音乐来衬托。

四、研究结论

经过一年的实验,对先前两个实验班级的学生又用同样的问卷进行了对比调查,结果如下:诵读兴趣方面增加了47%,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提升了50%;在学习方式方面,对于融入音乐元素,98%的学生都非常喜欢;在积累效果方面,每个班级一学年由先前的50 首古诗上升到百余首。“国学小名士”评选出的冠亚季军甚至积累了240 余首古诗文。

通过对比分析和实践结果看出:音乐元素与经典国学的融合,其节奏感增强了学生诵读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了对古诗词的积累,提升了学习时的注意力。

(一)学生方面

通过融合,提升素养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古诗文创作能力。四年级学生小古文创作260 篇左右,近16000 字;三年级古诗词创作100余篇,近6000字,有效地转化了特优生。肢体语言和道具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多名学生作品在区市级比赛中获奖。

(二)教师方面

教师团队与个人共同成长,经典诵读教学方式的效果显著,多次向外校介绍经验。研究团队所教年级的《山水组诗》《岳阳楼记》两个经典节目,在市级比赛中获一等奖,研究团队的教师在诵、演、创作、欣赏、书写等方面开发了师本课程。

(三)学校方面

编制了一到六年级《学乐新经典》诵读教材,建立了规范的校本课程;诗词大会比赛、“班班唱经典”成为常态活动;经典诵读与几项德育管理相融合;经典多元教学,也掀起了师生创新风,音乐元素融合经典诵读在学校成功落地。

猜你喜欢
律动古诗文古诗词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和谐律动
我爱古诗词
统编版教材中低年级古诗文创意写话策略
高中教育如何从古诗文中感受中华文化之美
动静之间
律动之美
“三个经济”律动
强化古诗文教学中的“素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