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画历史与当下
——艺术表现特质及叙事手法刍论

2020-12-04 19:10:32潘丰泉
关键词:绘画创作艺术

潘丰泉

(厦门大学 艺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一、主题画历史发展过程

国人素有“文章合为时而著”的担当与情怀,即文学诗歌应与时代同声。而与文学诗歌最为相近的是绘画表现。它不仅唯美,还能通过大量反映社会现实的创作画面,给人以心灵之力。

有关传统题材主题情结,可追溯到唐宋时期,经不同阶段探索,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其中以《步辇图》《韩熙载夜宴图》等人物题材作品最为引人注目。除人物题材外,还有山水画创作,它们同样具有强烈的主题意识,譬如《溪山行旅图》《万壑松风图》《千里江山图》等极具艺术震撼力。还有像《早春图》《踏歌图》,反映了人们群众市井生活的主题。这些创作题材,透过其图像所传示出的各种信息,艺术所要表达的是贴近现实社会、那些所谓的时代气息。然而这些主题画渐渐落寞于明末清初。

西方主题画从16 世纪后,通过反映民生和再现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的画面,告别了宗教题材画,成为欧洲绘画主流和写实高度。“艺术要表现时代,应该把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东西反映出来,他们的作品启发后人去观察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群众的爱好和思想,并在作品中力求表现出民族精神。”[1]167像19 世纪法国绘画艺术倾向“从表现女性的肉感变为宣扬视死如归的坚强”[1]202。欧洲绘画艺术开启了新的题材内容,并延续了300多年,直到现代艺术思潮的到来。倘若一味复古,不仅鲜有主题画问世,而且让颉颃画家一生仰慕的大师巨匠难以出现。所以,就有了20 世纪初一批中国艺术家开始关注西方写实艺术,用实实在在的塑造手法,重振唐宋绘画。像徐悲鸿等一批先驱者远赴欧洲拜师学艺,近观油画真迹而有所发觉,无疑多渠道推动了主题画创作进程。

二、主题画的特点

引入中国的油画,一路走来就是与主题画探索紧密地联系一起,且与国画、版画等不同画种一并构成主题画全盛期。可以说,主题画创作正是因油画这一外来画种所具有的表现力,构造了更多的细节。大部分油画创作都是从主题性题材入手,借深入描绘去完善自身语言体系。虽说在形式语言风格上,变异颇多,但作为反映社会现实主题创作的叙事风格和写实手法,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其他绘画语言所无法替代的。例如,苏里柯夫笔下一张张人物表情,多半透出苦涩艰辛,不自觉影响着观众的情绪,而画面每一细节透出主题画应有的厚重和魅力,正是其叙事特点的优势,一度成为表现主题画独树一帜的艺术手法。近些年,一些更具个人主观色彩的画法,不需要像展示写实精神的主题创作那样强调画里的某个小细节,但也须研磨梳理清楚具体事实。例如创作一幅反映历史题材的主题画,艺术家需要依据历史文献或文物素材,发挥主观想象力,最终构成为一幅有欣赏价值,并有造型力度、情节内涵的创作。而作为观众,必希望看到对详尽细节的真实描绘,这样才能鉴别其艺术价值所在。

在主题画不被重视时,运用写实手法被视为落伍陈旧,与时尚潮流格格不入。其实,画史上一些有巨大影响力的主题画,多耗尽艺术家一生心血,比如法国人的《自由引导人民》,以及俄罗斯人的《伏尔加河上纤夫》,都容不得半点虚假的东西。而使用表现主义手法创作,无法达到所需要的效果,而极尽点线面符号的简单堆砌,就更难展示历史风云的主题创作。这些年频频出现的主题画,较于《流民图》及《近卫兵临刑的早晨》这些画面,差距较大。进入历史主题画创作的每个画家,基本功实力和创造能力皆不成问题。虽然作画过程也几易其稿、百般推敲,但在作为历史主题画特质的叙事风格和情节处理方面落差较大,更多是缺乏一种如何更合理细腻呈现历史主题画的风范和情感。蒋兆和画《流民图》时,正处在写实人物的起步期,还不具备今天这般的多样风格,只有通过以扎扎实实的手法刻画每个劳苦大众形象,才能以传神之笔呈现,特别对那些若明若暗的立体塑造,那种朴素而沉着的叙事风格,尤其与矫饰画风格格不入,在这点上,他将人物神形兼备处理得酣畅淋漓,使《流民图》旷世价值永存。反观当下某些主题画人物形象刻画,力度不够。很多主题画不缺少所谓能切入当代语境的技巧手段,但最为重要的一笔、最具说服力的环节,应在于对人物内心鞭辟入里的表达,而作品反而是对“画势”一种表面化、唯美化的过度刻意渲染,少了对内在“画质”结构的挖掘、直入灵魂深处的捕捉。这方面可借鉴罗丹《加来义民》对诸多人物形态神情深厚有力的塑造。

曾经以历史主题画《南昌起义》为画坛所注目的黎冰鸿先生,还创作有姊妹篇《秋收起义》。这是一幅两米见方的创作。画家不去设计一大堆人物来获取撼天动地的视觉感,也没有类似当下描绘战争题材的主题画,而是用正背面对比法(左方我人物三四个,右方敌兵三两个),使得构思构图合乎于情理逻辑,就是这样的动作表情、这样的前后关系、这样的人物安排,作者用的是讲一段故事的语气叙述了这段历史。由此联想到其历史画如《步辇图》《韩熙载夜宴图》,那样平淡朴实的叙事手法,都是在讲好一个故事,情节安排可谓是环环相扣,值得从事主题画创作的画家研究。

三、主题画的尺寸

对于当下主题画画幅巨大的现象有不同看法。有人以古代人物画为例,说明以小胜多可杜绝大而空、大而不当之症状,以此作为衡量所有绘画作品视觉效果标准。我们需清楚认识到,古代绘画只属于上层阶级把玩的私有财物,一般百姓很难在公共场合看到这一类画作,至多是从寺庙的神像壁画,或逢年过节的年画中,欣赏到与艺术关联的东西,像大家津津乐道的山西永乐宫壁画。但这一类东西,难以进入主流社会,也很少从美术史角度大篇幅叙述。这正是画幅尺寸普遍偏小的原因,也便于达官贵人展玩收藏,或满足于小范围几个人观赏品味,同时外出郊游等携带也方便,不用考虑置于大众广庭时的局促弱小感。

而今更多大尺寸主题画,可满足观众摩肩接踵、驻足观看的心理,这一点是古人无法想象的,不同层面的是人们对艺术了解的迫切愿望,是这个时代所面临的问题。追溯到早期欧洲艺术,在19 世纪法国雕塑作品需求者由少数的贵族变为大量的个体资产者和公众协会,使得大量置于公共场合的大型雕塑应运而生。可见,若少了相应开阔的展示空间,就难与大家交流互动。是故,若不以巨幅作品吸引观众眼球,就很难感受到由视觉冲击力带来的情感互动及精神层面的提升。当然,主题画的艺术性并不会因其巨幅震撼力就完美动人,它要经得起时间考验,理所当然是创作者须以一种毕其功于一役之精神,方能配得上时代对展示空间的视觉需求。

四、主题画的近代发展

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政府部门不断投以巨资支持艺术创作,对艺术人才的扶植力度也在加强,使主题画创作更加丰富。每有主题创作新闻发布,便成为一批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青年画家的关注点,如十年前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以及最近的“中华历史文明创作工程”,参与者多以这一批画家为主。这些年龄段各画种画家对主题创作拥有较高的热情及活跃度。他们绘画经验丰富且功成名就,积极投身大尺寸主题创作,大都源自于年少时的学画经历,不改艺术初衷。这些作品不约而同地传达出一种英雄悲壮式的艺术情怀,让人魂牵梦绕,对每一个画家的精神世界和艺术影响更是一生一世,挥之不去。故一俟时机成熟,他们便满怀激情地投入这一幅幅主题画创作,孜孜以求于巨幅画面的奇思妙想。众多创作者的艺术情怀,无疑是国家实施这一文化战略落实到位的坚强保障。艺术家个人创作经验综合素养决定了作品整体风格面貌的形成,以及对人文高度艺术内涵的不懈追求。

前人形成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创作经验,可作为构建主题画体系所用,像徐悲鸿创作《田横与五百士》时,已具备模仿西方绘画的能力,但没有使用。因为站在东方民族审美这一高度,除神形严谨外,其余者如服饰、环境、道具与背景天空,则为单纯的黑白灰处理,一种东方审美特质—寓单纯于肃穆深沉,着重民族绘画意蕴神采,与某些西画好于描绘骚动刺激始终保持距离。用色上以东方艺术主张,表现田横与五百士不畏强暴视死如归,渲染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气氛,色调上的“冷”,是一种被画家主观审美而凝固在作品上的“冷调子”。与西方古典油画比较,无论是浪漫主义风格还是新古典主义手法,多呈现华丽高贵的气氛,而徐悲鸿则不然,在反映民族题材创作上,强调本民族艺术内涵和审美特质。

尽管20 世纪图片媒体普及极广,且不同程度对绘画观赏性形成冲击,但出自董希文笔下那富有民族风格、气势壮观的巨幅油画《开国大典》还是深刻激励了几代人,超越于影像图片的感染力。而王式廓运用素描手法表现的《血衣》,则把人们带回到土地革命时期,是对中国农民苦难形象的真实写照。而20 世纪人物画最大成就还在于涌现出一批极有影响力的艺术流派,借以主题创作使之影响广泛,像20 世纪50 年代浙派人物画的全面形成,就是通过对主题画的深刻表现,开拓出属于自身绘画体系艺术特色的表现风格,如影响广泛的写意人物画巨作《说红书》《粒粒皆辛苦》《井冈山的斗争》。上述这一件件巨幅主题创作,都是以一种迥然不同的创作风格呈现。那些富有创作实力的画家以厚重有力的笔触、匠心独具的表现,向世人呈现艺术经典。他们选择的是一个历史事件而不是某一瞬间,视其轻重高低,包括对素材收集,须对当时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情境有苛刻严谨的态度,才能条分缕析反映出艺术的真实情景,与迅疾形成的大量即兴画面有天壤之别。

当下不少主题创作的形式探索力度有所加大。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前,国内主题创作主要以借鉴苏俄写实主义表现手法,即使取得一定成绩,明显是风格略为单一,而这40 年来随着绘画视域的拓宽,比如对现实题材的表现,出现了多种手法风格为我所用的情况,像构成平面的几种语言一并切入,不再是过去一味模仿西方立体空间描绘,而是形式活泼多样,这无疑更符合现代社会不同层面人的视觉审美心理。如中华文明史诗大展中的中国画作品《科举考试》、版画《唐宋八大家》等,无论从画面形式到视觉审美,都有焕然一新的时代感。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历史,有无数可歌可泣的史实画面,以此作为展示主题架构,可树立一个民族形象的高度,提升人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经过这些年运用各种文艺形式挖掘表现,以影视、戏剧、舞蹈等不同艺术门类表达,的确出现了一些可圈可点、极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可谓是各尽其妙,精彩纷呈,而运用绘画语言形成的主题创作,将一段历史或精彩瞬间定格或浓缩在一幅画面,必让人印象深刻,就如同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主题画,至今仍在世界各大博物馆展陈。

无论如何,主题画创作是衡量一个国家不同画种水准的制高点,除此外没有更好的语言风格,能够轻而易举取代之,又能较为深刻展示这一绘画高度,至使欧洲从19 世纪后转入现代绘画乃至后现代观念表达。

五、总结

综上所述,主题绘画创作与中国文化艺术一以贯之的人文理想艺术标准相一致,比如造型表现要突出“存形莫善于画”这一功能,在围绕社会现实主题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方面,“成教化,助人伦”作为现实主义为导向的主题绘画这一至理名言,在未来仍有相当的展示空间。

猜你喜欢
绘画创作艺术
《一墙之隔》创作谈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艺术之手
读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爆笑街头艺术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1期)2014-08-16 15:57:49
欢乐绘画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3期)2014-08-16 09:02:22
欢乐绘画秀
下一代英才(2014年5期)2014-08-16 02:3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