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大学国际医院肝胆外科 师稳再
新冠病毒肆虐,不少人视疫苗为救命稻草,开始了日思夜盼的生活。但是,现实世界里,研制疫苗可谓路漫漫其修远兮,靠它救命可真是远水不解近渴了。
世界上第一支疫苗诞生于18 世纪末的英国,便是人们熟知的牛痘疫苗,依靠着牛痘疫苗,人们最终战胜并消灭了天花。在至今的二百多年来,科学家们相继发明了针对狂犬病、结核、小儿麻痹症等几十种传染性疾病的疫苗,为我们的卫生健康事业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但是很多时候,人们只会看到成功场景的光鲜,并不会关注这背后的失败与努力。有的疫苗可能光完成一个批次的生产就需要22个月的时间,更不要说疫苗的研发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且成本很高。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2 月11 日已经做出了声明,新冠病毒疫苗最快可能要在18个月后投入临床使用。世卫组织作为非常严谨专业的医学组织,这个预判应该是非常公道了。所以,各位朋友接下来关注疫苗研制进度可以,但要是看到最近几个月内就有人报道说疫苗研制成功,那就绝对是在赚“智商税”的行为了。
疫苗是将病原微生物(如细菌、寄生虫、病毒等)及其代谢产物,经过人工减毒、灭活或利用转基因等方法制成的用于预防传染病的自动免疫制剂。其实通俗点解释就是疫苗将未来可能感染的病原体的一些情报提前汇报给人体的免疫系统,让免疫系统可以提前认识这种病原体并且预先生产可以打败它们的武器。当这类病原体袭击人体的时候,人体的免疫系统就可以用已准备的武器精确打击它们。即使预备的武器不够,也能在以前的生产线上迅速造出更多的武器投入到免疫防御作战中。
根据这个原理,大家肯定能想出最好的方法就是抓一个已经缴械的俘虏(比如病毒)回来,免疫系统就通过盘问试探俘虏来准备出针对性的措施来。这一类疫苗就是减毒活疫苗。这种疫苗因为病原体是活的,所以能够很好地激活免疫系统,形成持续的免疫保障。这一类疫苗包括卡介苗、水痘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等。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将敌人击毙后带回,再根据敌人的一些特点做出准备。这一类疫苗就是灭活疫苗。不过,因为毕竟病原体已经死了,能够给免疫系统带来的信息也就有限,所以形成的免疫反应就相对微弱一些。这一类疫苗包括百日咳疫苗、伤寒疫苗、乙脑疫苗等。
其他还有很多研制疫苗的方法,比如针对病原体最危险的毒素研制的疫苗(如破伤风和白喉的疫苗),针对最关键的一部分蛋白或者基因片段研制的疫苗(如乙肝疫苗)。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疫苗研制技术层出不穷,这是人类健康的福音。
那么,疫苗的研制为什么那么难呢?
我们先来看看在新冠病毒疫苗研制方面,我们已经取得的成果。
第一步我们已经锁定了致病的元凶——新型冠状病毒。而且,我们也已经分离出了病毒毒株,这一步是基础。
第二步我们要做好几种选择,是研发减毒活疫苗或者灭活疫苗,还是研发针对病毒某一特征的疫苗。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就必须通过不断的病毒培养来找到弱毒株,或者将病毒杀死灭活,而且免疫效率不能减弱。而另一种就是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表面S 蛋白的研究,希望运用基因工程的办法来大量生产,把它注射到人体,产生抗体,就有可能抵抗新冠病毒的感染。目前,已经有科研组织宣布完成了初始疫苗的制备,下来就是还有待验证实施的步骤了。
第三步当这些初始疫苗制备成功后,要先进行动物实验,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如动物接种后是否会因此生病或死亡,那就是安全性有问题;安全性OK 之后,就会给动物接种相应病毒,观察它们是否会感染这种病毒,进而评估有效性。
第四步当动物实验合格之后,就要进入到人体临床试验。首先是要接种给少数的志愿者评估疫苗的安全性,这是I 期临床试验;之后就是有效性评估,给更多一点志愿者接种,定期检测这些志愿者会不会产生相应的抗体,这是II 期临床试验;最后,就要扩大接种范围,在更广泛的人群中评估有效性和安全性,这也是最后一道关卡——III 期临床试验。一般临床试验都要耗时数年以上。
第五步在上述步骤都合格之后,才能够得到审批进入临床应用。即使这样,如果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任何问题,也还有可能将疫苗撤回,重新评估后再应用。
以上几步加起来少则一年余,多则十几年。这不是危言耸听,要知道国产宫颈癌疫苗研制用了18 年才成功,而艾滋病疫苗至今用了30 多年都没能成功。所以我们对待疫苗的研发,要有信心,因为我们有与新冠病毒相似的SARS 病毒17 年来的研究成果,也要理性对待,因为科学研发的道路上充满荆棘曲折,没有人能够绝对预料到未来的结果。
所以,在疫苗远水解不了近渴的情况下,我们能做的就还是最基本的,不聚集、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尽可能切断病毒传播,将这场疫情尽可能平息下去,然后就交给科学家们去研究防止病毒卷土再来的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