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蓉,石 彪,杨灿菊,王 雷,杨丽敏,赵钟华
(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急诊科,云南大理 671000)
喙尾琵琶甲(Blaps rynchopeteraFaimaire)属鞘翅目(Coleoptera)拟步甲科(Tenebrionidae)琵琶甲属(Blaps),是云南民间长期使用的一种药用昆虫,俗称臭壳子、臭屁虫、小黑虫、打屁虫等〔1〕。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定痛、软坚散结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喙尾琵琶甲具有抗炎〔2〕、镇痛〔3〕、抗菌〔4〕、抗氧化〔5〕、抑制肿瘤细胞增殖〔6〕、调节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7〕等活性,民间常用于治疗癌症、风湿、肿块、小儿麻痹等疑难杂症,还用于治疗心血管病、发热咳嗽、胃炎、疔疮等常见疾病〔8〕。根据民间用药调查发现,很多农户将喙尾琵琶甲成虫经过高度酒浸泡后,长期服用,用于治疗风湿性疾病。代欣桃等〔9〕研究表明喙尾琵琶甲中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包含了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其氨基酸的组成也符合FAO∕WHO 提出的模式谱标准。由于喙尾琵琶甲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和巨大的开发潜力,被认为是一种极具价值的药食两用昆虫资源,应用前景广阔,与此同时,其用药安全也应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李赛丽等〔10〕和常征等〔11〕采用急性毒性实验对喙尾琵琶甲醇提取物的毒性进行考察,结果显示:病理检查未见异常,未见毒性反应;昆明种小鼠每kg体质量的最大耐受量为500 g生药。以上研究均表明喙尾琵琶甲无急性毒性。2018年6月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急诊科连续收治2 例因服用自制“喙尾琵琶甲药酒”中毒患者,提示喙尾琵琶甲可能具有潜在毒性,或对特异质人群具有毒性反应,现对病例情况报道如下。
病例1:患者张某,女,76 岁。患者因关节疼痛服自泡“臭屁虫(喙尾琵琶甲)”药酒,量约20 mL,出现恶心、呕吐,四肢发麻1 h于2018年6月22日15:19入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入院检查:体温:36.8 ℃,脉搏:72 次∕min,呼吸:19 次∕min,血 压:110∕59 mmHg(1 mmHg=0.133 3 kPa),心率:72 次∕min;神志清楚,步入诊室,检查合作;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5 mm,对光反射存在;双肺未闻啰音,腹部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及肿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存在;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辅助检查:①心肌疾病实验室诊断:LDH(乳酸脱氢酶):471 U∕L、CK(肌酸激酶):46.00 U∕L、CKMB(肌酸激酶同工酶):1.00 U∕L。②血细胞分析26项:WBC(白细胞)计数:11.20×109个∕L↑、RBC(红细胞)计数:3.54×1012个∕L↓、HGB(血红蛋白):106 g∕L↓、PLT(血小板):306×109个∕L、NEUT%(中性粒细胞百分率):66.5%、LYMPH%(淋巴细胞百分率):28.6%、MONO%(单核细胞比值):4.1%、EO%(嗜酸性粒细胞百分率):0.5%、BASO%(嗜碱细胞百分比):0.3%、NEUT#(中性粒细胞绝对值):7.47×109个∕L↑、LYMPH#(淋巴细胞数目):3.21×109个∕L、MONO#(单核细胞绝对值):0.46×109个∕L、EO#(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06×109个∕L、BASO#(嗜碱细胞绝对值):0.03×109个∕L、HCT(红细胞压积):33.70%↓、MCV(红细胞平均体积):95.0 fL、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29.9 pg、MCHC(平均血红蛋白浓度):314 g∕L↓、RDW(红细胞分布宽度):13.5%、PCT(血小板压积):0.258%、PDW(血小板分布宽度):13.5%、MPV(平均血小板体积):8.4 fL、ALY(异型淋巴细胞):0.06×109个∕L、ALY%(异型淋巴细胞百分率):0.5%、LIC(巨大不成熟细胞):0.10×109个∕L、LIC%(巨大不成熟细胞百分率):0.90%。③无机元素测定:钾:3.22 mmol∕L↓、钠:137.2 mmol∕L、氯:100.8 mmol∕L、钙:2.44 mmol∕L、镁:0.87 mmol∕L、磷:0.53 mmol∕L↓。心电图频发多源室性早搏,入院后心电监护过程中很快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心率150 次∕min,血压下降(64∕39 mmHg)。立即给予利多卡因、阿托品、胺碘酮,同步电复律治疗纠正心律失常,多巴胺升压,谷胱甘肽解毒及血液净化(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床旁血压滤过)治疗。室性心动过速不能纠正,血压下降,呼吸衰竭,虽经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等,终因心律失常不能纠正,家属放弃抢救治疗离院。追踪患者离院后当天死亡。
病例2:患者吴某,女,61 岁。患者因牙痛服自泡“臭屁虫(喙尾琵琶甲)”药酒,量约30 mL,3 h 后出现四肢发麻、冷汗,无恶心、呕吐、心悸、胸闷等症状,于2018 年6 月24 日15:55 入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急诊科就诊。入院检查:体温:36.6 ℃,脉搏:77 次∕min,呼吸:21 次∕min,血压:90∕61 mmHg;一般情况欠佳,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双瞳等大等圆,直径约3 mm,对光反射存在;双肺呼吸音粗、无啰音;心率:77 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未及肿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存在;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就诊时心电图偶发室性早搏。辅助检查:①血细胞分析:WBC 计数:6.30×109个∕L、RBC 计数:4.58×1012个∕L、HGB:143 g∕L、PLT:215×109个∕L、NEUT%:58.8%。②心肌疾病实验室诊断:LDH:501 U∕L、CK:80.00 U∕L、CKMB:14.00 U∕L,D-Di(血浆D-二聚体):0.35 μg∕mL,GLU(葡萄糖):6.66 mmol∕L↑,KET(酮体)阴性。③无机元素测定:钾:4.35 mmol∕L、钠:146.0 mmol∕L、氯:106.1 mmol∕L。④凝血检查:PT(凝血酶原时间):12.2 s、INR(国际标准化比值):1.06、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23.7 s、FIB(血浆纤维蛋白原):2.28 g∕L。⑤肝病实验室诊断:TbiL(总胆红素):12.20 μmol∕L、DbiL(直接胆红素):2.00 μmol∕L、IbiL(间接胆红素):10.20 μmol∕L、ALB(白蛋白):42.40 g∕L、ALT(谷丙转氨酶):38.00 U∕L、AS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30.00 U∕L、ALKP(碱性磷酸酶):83.00 U∕L、GGT(谷氨酰转肽酶):50.00 U∕L↑。⑥肾脏病实验室诊断:BUN(血尿素氮):5.52 mmol∕L、CREA(肌酐):97.00 μmol∕L。入院后心电监护过程中很快出现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立即给予利多卡因、阿托品治疗纠正心律失常。血压:79∕61 mmHg(时间为17:19),给予多巴胺升压、谷胱甘肽解毒、心肌激化液及血液净化(血液灌流联合连续性床旁血压滤过)治疗。血液净化治疗0.5 h左右患者心律失常逐渐改善,血液净化治疗4 h 停机。心电监护提示:窦性心律,偶发室性早搏。血压回升至116∕67 mmHg。次日停用多巴胺,利多卡因、阿托品减量微量泵继续给药,继续谷胱甘肽、心肌激化液等治疗。6 月29 日各项生化指标正常,心电图:窦性心律。治愈出院。
喙尾琵琶甲是云南民间长期使用的一种药用昆虫,在彝族、壮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中已有很长的药用历史,被广泛用作抗菌消炎药,用于治疗心血管病、类风湿和肿瘤等疾病〔12〕,通过文献调研和民间调查发现喙尾琵琶甲的用法多样,有直接活体口服的,有火中烧熟后口服的,有单药泡酒外用的,有单药泡酒内服的,也有与其他药材配伍后服用的。据调查,在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治疗各种疑难病症的处方中,80%以上都含有该昆虫。由于其广泛的药用范围和多样的用药方法,用药安全问题应得到足够的重视。通过对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等数据库进行搜索发现,喙尾琵琶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生态学、养殖学等方面,尚无不良反应方面的报道。因此,喙尾琵琶甲可能具有潜在毒性,或对特异质人群具有毒性反应的情况很容易被忽略。通过对2例病例分析可知,虽然病例1 服药量少于病例2,而且就诊时间更短,但治疗效果却不如病例2,可能的原因如下:患者高龄,体质差;心律失常较重,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差可能与心肌细胞对喙尾琵琶甲毒性反应更敏感有关;血钾偏低,更易发生心律失常或影响抗心律失常药效。通过分析病例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现,病例1 虽有WBC 计数和NEUT#升高,RBC 计数、HGB、HCT、MCHC、血钾和血磷降低,病例2 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中只有GLU 和GGT 升高,但2 例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几乎无明显异常,很难通过实验室检查确定中毒反应。通过分析病例的临床表现发现,因为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早期患者就诊极易发生漏诊、误诊,临床需引起足够的重视,遇到出现恶心、呕吐,口周、四肢发麻的患者,应主动询问是否有喙尾琵琶甲服用史,同时应进一步观察心电图、血压的动态变化。
2 例患者均为服用自制“喙尾琵琶甲单药泡酒”,经口服后1~3 h 出现四肢麻木,伴或不伴恶心、呕吐,无心悸症状。体征为血压下降(早期可正常),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可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及早发现可能存在的心律失常,及早救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血液净化治疗对清除中毒物质有效,可提高抗心律失常治疗疗效,可尽早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