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立魁,白 玲
2020年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这只“黑天鹅”仍在各国上空盘旋,美国确诊人数不断攀升,超过1000 万,法、德等国进入二次封城,印度确诊病例超过800万。由于超过150 个国家的全国性封闭措施,近17亿的学习者受到了影响[1]。智慧教育具备消融人类知识和精神社交距离的功能,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特性,它成为了全球疫情下助力高校战“疫”、继续开展教学与管理的最佳选择。中国高校紧随政府对疫情防控的步伐,从全国性严防严控到逐步恢复正常秩序,从停课不停教、全国大学生居家上网课到逐步返校复学,率先走出了疫情的阴影。但从全球来看,COVID-19 的乌云仍然笼罩在各国高校头顶,尚未散去。中国高校可借助智慧教育的应用成果,打破全球疫情的封锁控制,逆势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
2020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全体巴基斯坦留学生回信,勉励他们多了解中国,多向世界讲讲他们所看到的中国,多同中国青年交流,同世界各国青年一道,携手为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2]。巴基斯坦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支点国家,是中国唯一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中巴两国高校的合作由来已久、基础扎实、成果丰硕。面对COVID-19 的继续肆虐和“疫情常态化、防控不能松”的局面,智慧教育将因其无处不在的“智慧”成为中巴高校深化合作的现实选择。基于智慧教育,探讨全球疫情下中巴高校合作的路径则恰逢其时又极具现实价值。
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智慧教育基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突破了教与学的时空限制,更实现了全球教育资源的无缝整合。在全球疫情背景下,在助力教育战“疫”中,大放异彩,充分展现了智慧教育无处不在的“智慧”。
智慧教育是教育发展到信息社会的产物,是对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终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产品的全面、深入、综合运用,表现为通过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为教育教学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实现形式,从而促进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改革和现代化发展的目标。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新追求。目前,各国已全力布局智慧教育,一些国家甚至把智慧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3]。
智慧教育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技术、资源、教学和管评四个方面。第一,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新阶段,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并将其与教育相融合。智慧教育的核心技术特征可以概括为3I,即一体化(Integration)、智能化(Intelligent)和交互化(Interactive)。智慧教育的一体化具体体现在环境融合、平台共享、终端切换、设备连接和情景匹配等方面,智能化体现在智能感知、智能管控和智能视窗等方面,交互化具体是指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交流与互动。第二,教育资源无缝整合。智慧教育借助云计算改变了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存储、共享与应用的传统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张全球教育网,实现了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无缝整合和无障碍流通,使得世界各地的学生和社会公众可以随意获取任何适合自己的教育资源。第三,教与学的高效契合。主要体现在实时教学,高效互动和科学分析三个方面。智慧教育的实时教学是指教学资源的实时获取,在线教育提供了虚拟的教学环境,教与学可随时随地发生,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了按需教学的泛在学习。智慧教育的高效互动是指突破了学校教育环境,在网络虚拟的教学环境中,实现了师生、生生、用户与系统设备之间自然、高效的交流互动。智慧教育的科学分析是指教学信息的追踪分析和教学的科学管理。第四,管与评的实时配合。智慧教育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教育教学的管理从“机控人管”变为“智慧管控”,从“定时监管”转为“实时监控”,将教育教学的评价从“经验主义”转向“数据主义”,提高了管理和评价的质量和效率。
智慧教育实现的主要途径是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营造一个智慧化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在智能的学习空间内进行泛在学习、个性学习、入境学习和群智学习,通过相应的系统,进行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评价、智慧科研和智慧服务[4]19。
全球疫情下,各国借助各种平台开展远程学习,促进全民教育的连续性。智慧教育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国家毫不犹豫地将智慧教育作为助力教育战“疫”的最佳武器,充分利用了智慧教育中的数字学习管理系统、手机端应用系统、强大离线功能系统、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OOC)平台、自主学习内容、支持实时视频通信的协作平台、教师创建数字学习内容的工具和远程学习解决方案的外部存储库等[5]。如日本通过其智慧教育中最重要的资源平台“未来课堂”(Future Classroom),向学习者提供各种有用的教学网站;韩国依托智慧教育系统韩国教育与研究信息服务(KERIS),在教育和研究信息服务网站上提供了各种不同的平台,用于在线学习和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OER);法国的智慧教育水平较高,不仅拥有成熟、完善的应用系统,丰富的教育资源,还有一流的教学平台,国家远程教育中心借此提供了可通过智能手机和计算机访问的虚拟教室系统,以使教师能够组织远程学习[6]。
智慧教育的技术智慧不言而喻,其依托技术智慧实现的教学智慧、管理智慧和服务智慧等在助力教育战“疫”中大显身手。智慧教育充分显示了其教育资源平台的优势,提供了以微课、MOOC、网易云、智慧树、超星等为核心的互动课堂、录播课堂,以雨课堂、腾讯课堂、希沃云课堂、钉钉等为核心的直播课堂,以虚拟现实以及增强现实(VR/AR)为核心的沉浸课堂,以STEAM 教育(集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艺术(Arts),数学(Mathematics)为一体的综合教育)为核心的创客课堂,通过在线教育、在线学习的形式,积极响应“停课不停教、不停学”的号召。智慧教育的教学智慧不限于此,还体现在教学时空的跨越延伸、教学资源的实时便利、教学信息的跟踪分析和教学过程的高效互动。
智慧教育的管理智慧体现在实时监控和智慧管控方面。实时监控是指对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的数据采集和存储。智慧管控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数据背后规律,应用到教学管理中,从而为管理决策提供全面、及时和准确的数据及分析支持,提高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如疫情期间,加勒比地区的牙买加利用智慧教育系统中的跷跷板(Seesaw),将学生的学习情况自动创建成带有学生ID 的数字学习档案袋,并将其内容与授课教师和其它学习应用程序(如Byju’s)进行共享,通过对数字学习档案袋中学生学习成绩、学习过程等学习情况的综合分析,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自动推送量身定制的教育内容库。智慧教育依靠大数据帮助学校和师生取得了更加精准的管理成效。
智慧教育的服务智慧主要体现在细微之处。如疫情期间,韩国通过智慧教育系统中的教育广播系统(EBS)提供各种多媒体内容来实现高级教育服务;牙买加借助纸飞机(Paper Airplanes)平台,提供了个人与私人导师的配对服务;还有很多欧美国家使用视频会议软件(Zoom)云平台,为教育者开展视频音频会议、协作、聊天和网络研讨会等提供服务。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依托智慧教育这张全球教育网,提供社会心理支持服务,在线开展COVID-19 爆发期间的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缩写WHO)精神卫生和社会心理指导。
中巴高校的合作由来已久,基础扎实。在COVID-19 疫情期间,双方更是守望相助,发声支持,捐款捐物,照顾滞留的对方留学生,互通战“疫”防控经验,交流高校做法。中巴的友谊由此变得更“铁”,中巴高校的合作前景也更为广阔。
中巴高校合作基于两国高度的政治互信与战略协作,社会、经济和科技等多领域的深度合作,友好通畅的人文科教交流。
在政治上,中巴两国关系是中国睦邻友好伙伴关系的典范,是一份长达七十年的堪称“肝胆相照的信义之交,休戚与共的患难之交”[7]的国家间友谊,这一关系在2015年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2015年4月20日,巴基斯坦与中国基于2005年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确立的原则,进一步将中巴关系升级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这在目前中国外交关系等级里最高级别且只此一家[8]。中巴双方志在打造新时代更紧密的中巴命运共同体。巴基斯坦还是上海合作组织、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中国发起的地区组织中的积极响应者、参与者和重要成员。
中巴双方在政治上的高度互信和全方位协作推动着经济合作的发展。2013年5月,李克强总理在访问巴基斯坦时,正式提出中巴经济走廊(CPEC)远景规划,以中巴经济走廊为引领,以瓜达尔港、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和产业合作为重点,形成“1+4”的经济合作布局,旨在推进和深化两国在能源、安全、经济等领域的合作,实现发展战略的有效对接。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一站,是整个“一带一路”倡议落地的第一步,是中巴开展务实合作共同打造“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内容。
经济合作的深入和繁荣离不开教育支持,中巴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历史悠久,且不断深入。中国是巴基斯坦学生重要的留学目的地国,目前约有25 000 名[9]学生在华学习。中国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展巴基斯坦研究,开设乌尔都语课程,巴基斯坦很多高校也开设了汉学和汉语课程。中巴两国大学还开展联合学位和交流项目,以期在不久的将来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位、学历和相关证书。共建大学、孔子学院、鲁班工坊以及私企在巴基斯坦成立的教育机构接连建成,不断开创中巴高校合作的新高度。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委员会(Higher Education Commission,HEC)在《高等教育2025 愿景》中提出,借助信息与通信技术(ICT)技术与中国高等教育机构合作,通过提供更大的带宽、云计算、数据中心、智能大学子校区以及增强现有光纤,为高等教育智慧化建立一条知识走廊,为中巴经济走廊提供人才和智慧支持[10]。
在中巴政治、经济的需求和推动下,中巴高校合作经过多年的探索,目前已形成了共建大学、鲁班工坊、孔子学院以及民企投资建立的教育机构等主体性质多样、层次不同、形式丰富、专业广泛的合作办学态势。
中巴现有的共建大学有“巴基斯坦—中国工程技术大学”。该大学位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由巴基斯坦政府全额投资,由北京邮电大学牵头的中国大学联合体共同参与其建校与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中巴高校在技能领域合作的典范是鲁班工坊,是天津市探索出的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11]。2018年由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和巴基斯坦旁遮普省技术教育与职业培训局(TEVTA)合作建立的“鲁班工坊”在拉合尔市正式落成并启动运营,旨在促进“一带一路”重要通道——巴基斯坦当地的国际产能合作,满足当地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鲁班工坊”将成为中巴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新窗口和“中巴职业教育+国际产能合作”的新支点,服务中巴经济走廊项目建设。中巴高校合作的最主要形式孔子学院,目前共有四所。其中于2005年由伊斯兰堡国立现代语言大学承办。北京语言大学合办的位于伊斯兰堡的孔子学院是巴基斯坦、也是伊斯兰教国家里最早的一所[12]。近些年,中巴高校的合作开创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民企投资建立教育机构,如华为ICT 学院。华为致力于通过ICT学院项目向全球各大高等院校推广华为认证。目前,华为在巴基斯坦已拥有14 所ICT 学院,培养了近2000 名ICT 人才[13]。且从2017年开始,中巴已连续三年联合举办了华为-巴基斯坦ICT 技能大赛。正如巴基斯坦总统阿里夫·阿尔维(Arif Alvi)在2019年第三届华为—巴基斯坦ICT 大赛闭幕仪式上所讲:“巴基斯坦HEC 和华为共同举办的ICT比赛是产业界和学界合作的典范。”[14]
总的来看,中巴高校合作基础坚实,合作成果显著且渐进佳境。但目前的合作重于线下,轻于线上,未能顺应全球教育线上发展的潮流。这种重于传统模式的国际传播,轻于网络教育模式的扩张,利于质量的把控和人文交流,但成本较高、影响力有限。尤其在全球被疫情持续笼罩、世界形势发生变局之时,中国必须守住“基本盘”,加强与“一带一路”重要支点国——巴基斯坦的合作,并适时对中巴高校合作的方式作出调整。
当中国全民总动员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时,智慧教育因其突破地域限制的“大智慧”迅速发力,成为了各级各类教育战“疫”的最佳“武器”。作为具有较好智慧教育基础的高等教育更是将其已有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在2020年2月4日,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后,各大高校全面启动了智慧教育。仅从智慧教育在线教学角度看,截至5月8日,全国1 454 所高校开展在线教学,103 万教师在线开出了107 万门课程,合计1 226 万门次课程,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共计1 775 万人,合计23 亿人次[15]。智慧教育的智慧应用除了在线教学,还有思政育人、管理服务、科技创新、合作与交流和大数据分析等[4]197。如多数高校为配合疫情防控,全面启动了校外可访问、可操控的行政办公、教务、人事、财务、设备等管理信息系统。疫情撞上毕业季,很多高校开展了毕业生线上答辩,智慧校园建设的先驱——南京邮电大学甚至举行了在线学位授予仪式。此外,高校智慧教育中的学生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与教务、学工系统的跨系统流程应用,提供了与第三方评价机构的数据接口,借助柔性流程功能,开展了跨部门的综合服务,不仅帮助很多毕业生办理了离校手续,还辅助毕业生开展在线面试,进行“云就业”。疫情期间,万方、维普、龙源等数据库临时免费开放的同时,各大高校利用图书馆数字云提供了知识库服务,依托智慧教育系统,共享学术工具、专业平台等科研资源,实现了课题组成员间的在线交流与协同工作,以及科研团队和人员在学校内部、学校之间、校企之间的合作。
当疫情进入“内防反弹,外防输入”阶段,秉着“最大限度复学,最严标准防控”的指导理念,鉴于防疫措施不完备、校园物理空间不充分,多数高校的部分学生返校复学方案使教学从线上阶段进入了线上线下并行阶段,智慧教育线上线下无缝融合对接的特性为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教学质量的延续提供了坚实保障。可见,疫情危机下,不论是基于智慧教育的已较为成熟的线上教学,还是师生服务、学生管理、科研管理、图书馆数据知识库和后勤保卫等智慧教育的各集成系统的紧急调用与融汇整合,都是中国高校抗击COVID-19 的现实选择。
巴基斯坦位于南亚次大陆,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支点国家,是连接中国与中东、北非的重要陆海转接口,同时也是中国在伊斯兰国家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历史悠久,但因其种种历史因素,发展缓慢。2002年,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委员会成立,秉着“促进高等教育机构成为巴基斯坦社会经济发展的引擎”的使命,推动巴基斯坦高等教育迅速发展[16]。2017年,HEC 发布了《高等教育2025 愿景》,提出将IT(Information Technology)嵌入高等教育,通过打造、发展由智慧大学、教育云服务、教育和研究网络、高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4 大ICT 教育项目组成的智慧教育,使得ICT 的潜力被充分利用,从而提高巴基斯坦高等教育的生产力和质量效益,加强与其它国家高校的战略合作,进而促进自身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在巴基斯坦智慧教育体系中还有一个重要项目,即巴基斯坦虚拟大学(Virtual University of Paki⁃stan,简称VU)。该大学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机构,主要致力于全民教育,奉行开放政策,通过广播电视、DVD 和优兔(YouTube)视频等免费提供课程资料,开展线上教育,因此以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得到了很多大学师生的广泛使用[17]。
在COVID-19 大流行之后,巴基斯坦政府宣布关闭该国所有学术机构[18]。鉴于疫情的发展,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委员会相继发布了《COVID-19 政策指导说明5:在线准备》《COVID-19 爆发期间大学和学位授予机构(DAIs)教职工出勤指南》《CO⁃VID-19 爆发期间智慧教育技术支持委员会工作文件》《关于COVID-19 的大学和DAIs 政策指南》等一系列指导文件,以保证该国高等教育避免因疫情而中断。这些文件共有一个重要指导理念就是,巴基斯坦所有大学和学位授予机构不能中断2020年春季学期的教育教学,而落实这一理念的关键支撑就是HEC 在《高等教育2025 愿景》发布之后打造的智慧教育。但巴基斯坦高等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其智慧教育的推广、建设和应用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疫情爆发之初,HEC 发文提出,“允许高校教职工居家教学,并暂停外部访问高校网络,减轻高校基础网络设施运行压力”[19],并通过多种方式,为大学过渡到虚拟教学做好准备[20]。在智慧教育发展较好的地区,通过使用互联网、无线通讯设备开展在线教学和音视频会议;在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区,通过使用各种远程学习方法,如VU 借助其开放式广播、闭路、有线、宽带线路、光纤、卫星进行单向或双向传输,为无法上网的学生共享CD 等开展教学[21]。
HEC 认为在疫情危机下,选择智慧教育是其最优解。因为智慧教育可以让师生在不危及健康和安全的情况下继续开展教育。但是,鉴于部分高校智慧教育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多数高校智慧教育应用体系建设薄弱,基于此的智慧教育模式尚有欠缺,HEC 提出要向国际上先进国家取经学习,推动智慧教育向前发展,以更好的方式面对疫情。
近年来,伴随着英国退出欧盟、资本主义巨头美国一系列“毁约退群”行动事件的发生,“逆全球化”思潮涌动,世界不确定性大大增强。COVID-19 的突袭,更是暂时中断了世界各国的联系。一些欧美国家利用疫情,大搞政治对抗,疫情防控与世界经济复苏的风险加剧。中国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国家加强战略对接,务实合作,是对“逆全球化”倾向开出的一剂良方。高等教育作为各国人文交流的平台,高层次知识分子、意见领袖的培养地和经济发展的智库,是助推“一带一路”发展的智力“引擎”。巴基斯坦作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支点国家和唯一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是中国高校天然的合作伙伴。
COVID-19 爆发以来,全球各国纷纷沦陷。中国经过严密防控、艰苦抗争成为全球率先走出疫情阴影的国家。与此同时,中国各高校停课不停学,借助智慧教育完成了从严密防控阶段的线上教学与管理,顺利过渡到返校复学阶段的线上线下融合进行。中国高校学生的大规模社会流动,使得中国通过智慧教育构建了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两不误的大数据模型和模范样板。巴基斯坦自疫情爆发以来,其高等教育委员会指导巴基斯坦高校一方面充分利用其《高等教育2025 愿景》实施以来以ICT 为核心打造的智慧教育来维持教育教学的延续;另一方面,由于其智慧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建设经验不足,HEC 为避免影响疫情期间高等教育的质量,正积极寻求外部帮助和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以来,在中巴政治、经济的需求和推动下,中巴高校合作经过多年的探索,目前已形成了共建大学、鲁班工坊、孔子学院以及以华为投资建设ICT 学院为代表的民企投资建立的教育机构等主体性质多样、层次不同、形式丰富、专业广泛的合作办学态势。全球疫情当前,中巴两国高校应进一步创新合作形式,拓展合作领域,升级合作模式。顺应国际教育潮流,满足全球防疫之需,在智慧教育领域开展合作,对巴方来讲,可补智慧教育的短板,解在线教育之急;对中方来讲,可彰显中国教育战“疫”智慧,扩大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因此,智慧教育当为全球疫情下中巴高校合作的战略选择。
不论是对现处于后疫情时代的中国,还是正进行疫情阻击战的巴基斯坦,智慧教育都是其保证高等教育时空连续性、保障高等教育质量持续性的制胜法宝。中巴高校应基于智慧教育创新合作方式,开拓合作路径,联合打造智慧高校国际合作品牌。
高等教育中的智慧教育集中体现在智慧校园和智慧图书馆两方面[4]191。智慧校园是物理空间和信息空间的有机衔接[22]。由于COVID-19 对社交距离的极度排斥,导致大部分高校智慧校园的物理空间处于关闭或半关闭状态,强行隔断了高校对物理校园的惯性依赖,推动着高校管理者与师生彻底走进智慧校园的信息空间。
疫情封锁了中巴高校地理空间上的交流通道,倍增了中巴高校间合作的需求。巴基斯坦高校在《高等教育2025 愿景》的推动下,建成了智慧校园基础版的技术框架,但缺少成体系的知识内容、优质的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和成熟的管理系统。因此,在全球疫情危机下,巴基斯坦高校智慧校园与外界联结的畅通程度直接决定着其能否保持高等教育的质量。中国高校在国家疫情防控的有效战略指导下已走出了COVID-19 的阴影,但却只是COVID-19 包围下的安全孤岛,疫情封锁了中国高校国际化的空间。智慧教育的技术基础智慧校园无缝融合了高校的信息空间和物理空间,在疫情这样特定的物理空间沟通受阻的情况下,利用智慧教育联通中巴高校的信息空间,可以最大的安全系数,较小的资源成本,破解疫情困局。
疫情下,中国高校在智慧教育的信息空间里极其活跃,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线上教育教学模式,拥有成熟丰富的管理经验,充足优质的教育资源,纯熟先进的服务技术。面对全球疫情的持续笼罩,中巴高校应利用智慧教育联通双方的信息空间,以巴基斯坦疫情下教学与管理的高质量维持和中国高校国际教育欲求突破疫情封锁为短线合作点,通过教学资源共享、课程体系共建、线上跨国教学与组织,最大化减小疫情的影响;以中巴政治互通互信、经济走廊建设、医疗卫生合作、社会人文交流等领域的需求为长线着眼点,开发高质量、全品类、可自选搭配的线上课程模块,建立在线学习学分互认、线上学历互认制度,在信息空间中打造中巴共建虚拟高校,扩展智慧教育信息空间的广度,占领“云”高度,打破大学原有的“围墙”,突破疫情对合作的限制,提高对中巴双方人才需求的供给能力。
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基于传统国家间的友好关系,地缘政治的相互依存,经济上的深度合作和人民的亲睦友好,中巴高校在科研领域一向对彼此保持高度的关注。国内7 所高校成立了巴基斯坦研究中心,巴基斯坦早在2009年10月就成立了以“共同实现未来”为宗旨的巴基斯坦—中国研究所(PCI),这些机构对两国的研究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双方现有的各自为战的科研模式相较于中巴其它领域的合作来说,已经跟不上节奏。2020年伊始,一系列关系中巴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课题摆在中巴两国高校研究者面前,如蔓延北非、中亚和南亚的区域性蝗虫灾害,依然严峻的巴基斯坦反恐问题,肆虐全球、冷热不忌、愈演愈烈的COVID-19 全球性灾害,美国为首的部分发达国家掀起的“逆全球化”思潮,以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进入新阶段,“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并扩大合作领域等。这些课题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刻不容缓,要求中巴高校在全球疫情危机下进一步升级科研合作模式,构建科研共同体。
智慧教育能提供跨时空交流平台,打破疫情和地理对空间的限制,联通不同科研人员和团队在智慧化空间进行智慧科研。因此,在全球疫情危机下,世界形势发生变局时,中巴高校应依托智慧教育构建科研合作共同体,加强战略合作,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以应对区域性和全球性挑战,共同为不确定的世界增加确定性。首先,中巴双方高校在借助智慧教育团结抗疫,分享疫情防控和治疗经验的同时,加强在疫苗和药物研发方面的合作;其次,针对实验性研究,中巴可共享各自高校智慧教育中的虚拟实验室,这样双方无需安装任何特定的服务、解决方案堆栈或数据库,就可协作利用虚拟器材库中的更多器材自由搭建任意合理的典型试验;最后,中巴还要针对关切中巴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政治经济、民生社会、反恐军事、人文宗教等区域性、全球性科研课题,依托智慧教育的信息空间共享科研资源,通过在线科研共同体形式,精准对焦,协同合作,共研共建,在减少疫情冲击的同时,为今后的纵深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做出贡献。
2020年是中巴经济走廊启动五周年之际,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落地的样板项目——中巴留学生——已经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与此同时,中巴双向留学生不断增长,为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和智力支持。中巴留学生培养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实际行动,是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不竭动力。然而,COVID-19 的突然爆发对滞留本国和异国的留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学习生活、回国返校,以及高校新学期留学生招生工作等提出了巨大挑战。
疫情期间,智慧教育为我国留学生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空间、新动力、新局面。教育部平安留学平台和100 多个驻外使领馆向所有海外留学人员推介了高校在线教学英文版国际平台[23]。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利用新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融合智能语音和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并上线了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国际版APP,提供了大量免费学习资源。中国高等教育推出了高校在线教学英文版国际平台[24]。同时,各高校通过新媒体每日发布信息,及时宣传中国疫情防控的新举措、新进展和新要求,学校教学安排、防疫知识直达每名留学生。诸多巴基斯坦留学生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自己的见闻,讲好了中国故事,展示了中国战“疫”成果。这些平台的推出,为疫情期间中巴留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抗“疫”提供了广阔的信息空间。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中巴高校一方面应当做好这些平台的推广工作,充分利用好这些平台资源,确保巴基斯坦所有留学生不受疫情影响,能通过便利的中文学习工具,随时随地、自主学习中文。另一方面,要针对巴基斯坦的国情,利用两国各高校智慧校园的建设成果,开发好校级平台。或通过区域联盟的方式开发公共平台,填补空隙,完善平台层次和体系,在利用好高、大、全平台的同时,又有小而精且能够迎合巴基斯坦特定地理区域、特定宗教信仰的细分市场需求的平台。同时,借助智慧教育整合好各级平台,完善好分级授权管理,做好市场推广,保证平台的有效运营和可持续性。对于已利用智慧教育联通了信息空间的中巴高校,则要通过“云课堂”使留学生学习实现“同一个世界,同一堂课”[25]。此外,中巴高校应充分利用两国共有的ICT 技术,借助智慧教育强大的信息空间,扩大网上招生宣传,打通线上招生录取通道,实现高校留学生招生工作的数字化、智能化。
智慧教育模式是利用信息技术解除物理空间限制的密钥,也是打破人们思维惯性、心理高墙的利器。中巴双方应借助智慧教育模式,建线上平台、组课程体系、整管理系统,打破疫情对中巴留学生的封锁,创新留学生工作模式,让教育创造智慧,让智慧服务教育。
面对全球疫情挑战,中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全区域、全覆盖、全方位的在线教育尝试,规模之大、范围之广、程度之深,是世界高等教育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和全球范围内的首次实验。这次伟大实践不仅进一步丰富完善了我国智慧教育模式,更加更新了全民的教育观念,对中国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未来的改革创新发展意义深远。融汇了大数据、物联网、虚拟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智慧教育,从疫情前的新事物成为了疫情中的“新常态”,并以其体现出的高质量和革命性态势成就着高等教育的新未来。
在世界疫情仍然严峻的背景下,中国高校应携疫情中智慧教育的成果,在中巴高校合作中,分享经验智慧,协力打造不同层次的高校合作品牌,立足“一带一路”,释放高端旗舰品牌效应,在世界高校市场的竞争中占据制高点。首先,疫情期间,中国高校在在线教学的思想、理念、内容、方法、技术、标准、评价、范式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方案,中巴高校应将在线教学的“中国方案”迅速转化为智慧教育模式的国际合作品牌,打造中巴高校合作的样板项目,进而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定点释放智慧教育旗舰品牌效应,以点带面,拓展中巴高校的国际影响力。其次,中巴高校在鲁班工坊、孔子学院等线下高校共建方面已经积累了足够的经验,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巴高校应当汲取双方合作共建的经验,在巴基斯坦虚拟大学、中国开放大学、远程教育、虚拟大学园和高等教育网络资源的基础上,借着疫情下社会对智慧教育广泛认可的东风,基于智慧教育应用成果,合作共建高质量虚拟大学,打造跨境虚拟大学品牌,无缝整合与共享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突破教育资源地域限制,缩小世界教育鸿沟,提升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中巴高校在“一带一路”高等教育领域的话语权。最后,疫情期间中国推出了一系列国家级学习平台,涵盖了6 种语言、12个学科门类,诸多高校基于智慧校园推出了校级教学、管理和服务保障平台,国内互联网企业也应势而谋,推动诸如钉钉、腾讯课堂、网易云课堂等抢占市场。中巴高校应当顺势而为,引入国家平台和企业的资源与力量,推动共建跨境平台品牌,整合现有平台资源,形成智慧教育的区域平台品牌生态链;应因势而动,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满足各个国家人民在线自我学习需求,彰显中巴高等教育的担当和格局。
综上所述,COVID-19 疫情是全球高等教育的巨大挑战,但也给了世界重新认识智慧教育的机会。中巴高校基于智慧教育打造“一带一路”线上教学、虚拟高校、学习平台等智慧教育的合作共建品牌,树立智慧教育标准和典范,打造中巴高校合作的高端旗舰项目,不仅是全球疫情下中巴高等教育合作战“疫”的应急之举,更是中巴高校以创新谋发展,携手应对未来挑战的至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