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妙桥小学 吴丽雅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地阅读,并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整体感知,获得一定的感悟,在阅读中提升语感,体会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感悟是十分重要的。感悟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感悟,学生能更好地进行知识内化,吸收语言,从而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教育即生活”,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也要充分引导学生展开阅读感悟,要帮助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回想起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进而自主创建和文本内容相似的情境,进入文本中,展开更深刻的体会和感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录像、生活照片,又或者用问题唤醒学生的回忆,这些方法都能促使学生唤醒生活,进入特定的情境中。
在学习一年级下册第9 课《夜色》的时候,就要鼓励学生产生唤醒自己的生活经验,回忆一下自己是否也有怕黑的经历,是否敢自己一个人睡觉、上厕所,夜晚一个人出门的时候是否会有惴惴不安的感觉。鼓励学生参与到小组讨论中,说说自己“怕黑”的经历,说说自己怎样挑战自我,战胜黑暗。在交流中,学生围绕自己的感受进行讨论:“我小时候就不敢自己一个人睡觉,睡醒了之后发现身边没有人,就会大叫爸爸妈妈,若是还没有人过来的话,我就会吓得哇哇大哭起来。”还有学生提出:“我爸爸也带着我在黑夜里出去过,也和课文中的爸爸一样,说要让我练练胆子。但是,我和故事里的小朋友不一样,我吓得大叫了起来,他只能带我回家。”在畅谈中,学生交流了生活经历,再来阅读课文的时候,就会有更深切的感受。
在阅读教学中要遵循从初读感知到精读品味的顺序,引导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感悟。联系生活进行感悟的方法适用于学生整体了解文本内容,进行初步精读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学生会和作者形成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
小学生想象力比较丰富,在教学中也要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这种方法进行感悟。鼓励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尝试用通感的方式全身心地进入到文本中进行感悟,也是一种好方法。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闭上眼睛进行想象,尝试用嗅觉、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综合体验,这样就能让学生升华阅读境界。
在学习二年级上册第19 课《雾在哪里》时,若能调动学生的通感,则能促使学生有更真切的感受,若有条件的话,可在雾天带领学生进入雾中进行感受,若没有条件,也可鼓励学生回忆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现在就在雾气里。大家用手触摸一下,雾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呢?有没有体验到它的厚重感呢?大家伸出舌头舔一下雾吧,有没有感受到它浓得好像粥一样呢?大家嗅一下,雾气让你联想到了什么呢?”在这样一番通感后,再鼓励学生展开阅读,学生就会有更真切的感受。“大家阅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雾的,它所写的内容和大家感受到的内容是否一致呢?说说你的阅读感受吧。”学生尝试进行表达:“雾给我一种浓重的感觉,虽然触摸不到,但是我依然感到似乎面前隔着一层纱一样。”
通感原本是一种修辞手法,使用通感阅读课文能促使学生全身心地进入文本中。正如学者钱钟书所说的那样,在日常生活经验中,听觉、视觉等可以彼此打通,颜色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会有重量。若能鼓励学生用这种方法进行阅读,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常常会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不够理性。针对这种情况,鼓励学生在感悟语言的时候进行批注赏析,就是一个好方法,这样能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性感受转化成理性的语言表达出来,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和作品进行心灵对话。
在学生阅读二年级下册第14 课《小马过河》的时候,鼓励学生展开批注阅读,这能让学生和小马进行心灵的沟通,体会小马的真实感受。“大家将自己想象成小马,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在课本的空白处吧。”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批注,有学生表示:“牛伯伯的话和小松鼠的话完全不一样,我该相信谁呢?”在读到问妈妈的时候,批注表示赞同:“是的,妈妈肯定不会骗孩子的。”在读到妈妈没有告诉小马答案时批注:“妈妈为何不直接告诉小马答案呢?这真让我困惑。”最后学生有所感悟:“原来妈妈是想要让小马自己寻求答案啊。我明白妈妈的一片苦心了。”在这样逐步深入的批注中,学生体会到了小马的感受,同时也挖掘出了文章的主旨,收获了人生哲理。
在尝试批注的时候,学生围绕作品的精妙处展开分析,围绕困惑处发出提问,围绕言外之意展开深入探究,久而久之,学生不仅能积累语感,更能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发现,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较弱,所以很难通过平面化的文字入情入境地展开学习。若能采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情境中,促使学生触摸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字的温度,那么就能促使学生提升语文阅读能力。除了通过感悟生活、尝试通感和尝试批注的方法以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表演,使用比较法展开文本分析等,这些方法也都能促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更高效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