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不少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在养生保健方面,都有自己的经验,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好的借鉴价值,现列举几位介绍如下。
孔子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还是一位养生学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人均寿命尚不能达到30 岁,而孔老夫子却能享年73 岁。在《论语·季氏》中,孔子对不同年龄段的人提出过不同的养生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意思是,在此时期过早地介入性生活,非但不利于身体的生长发育,而且对一生的健康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此外,少年时期缺乏社会经验和社会生活能力,因性生活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如怀孕、堕胎等常常是少年堕落原因之一。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孔子所讲的“斗”指喜欢“斗气、斗勇、斗胜”者,与现代医学所讲的A 型行为者的性格相似。有研究显示,A 型行为者的冠心病和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这与他们经常处于情绪紧张的应激状态有关。因此,人生在壮年时期要克服争强好胜的心理状态,并注意调节心态,能够做到“知足常乐”是预防疾病和健康长寿的措施之一。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的意思是说,老年之时,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已经减退,体力与精力均明显下降,要警戒自己不要贪得无厌。所以说,对于老年人来讲,自己已经对社会和家庭尽了应尽的义务,晚年的生活不应再继续追求事业或金钱,而应强调追求自己的心身健康。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战国时代的宋国蒙邑人,与孟子同时代而稍晚。他在世时只做过蒙邑的漆园吏,但为时不久即归隐,居穷闾陋巷,过着逍遥自适的隐士生活。庄子知识渊博,对老子的学说非常推崇,在其著作中,养生内容亦不鲜见,主要观点如下。
安于时事,顺乎自然,享尽天年。庄子认为,养生需要“缘督以为经”,即因循中道作为常法,像庖丁解牛那样,“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从而“以无厚人有间”,达到游刃有余的境地。庄子强调,养生之要,必须依循自然规律,避开不利于身体的目标。他还指出,“养生主”的“主”就是人的精神。养生不仅要注意养形、养志,更注重养神,谓“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只有精神饱满,身体才可以长存。
清静无为,忘我无欲,延缓衰老。庄子竭力提倡老子之学,将静养之“少私寡欲”发展为“无欲”,将“忘我”升华为“坐忘”。他在《刻意》篇中说:“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徳之质也。”指出息心才能平易,平易才能恬淡,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侵入,邪气不能袭扰,故而其道德完美而精神不亏缺,虚静专一而变动,则身体内部气血的运行与天道同步,顺乎自然之理,自可全真保性,祛病强身,延缓衰老。庄子特别强调不能违心地去追求高官厚禄,让人“养食数年,衣以文绣”,最后入于太庙,变为郊祭之“牺牛”,这样的“牺牛”,寿命是不会长久的。
吐故纳新,注意功法锻炼,为寿而已。庄子是将导引锻炼纳入养生学范畴的最早学者之一。他在书中列举了许多导引方法案例,如《齐物论》中谈到南郭子凭靠几案而坐,仰面朝天缓缓吐气,木然无神,好像精神离开了形体,这是对入静的生动描述。《大宗师》篇仲尼与颜回讨论“坐忘”功时,颜回说:通过这种练习方法,可以达到物我兼忘、逍遥自适的境界。具体练习方面,庄子主张像彭祖那样,动静结合,吸入暖气,呼出冷气,将污浊的东西呼出来,将新鲜的东西吸进去,仿效熊攀树悬吊,仿效鸟在高空中伸展,从事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的锻炼,以增强体质,祛病增寿。
庄子对导引的论述,促进了后世运动养生学的发展。汉代华佗创立的五禽戏,就可能曾经受到庄子论述的影响。
三国时代著名的华佗是一位了不起的医学家,同时又是一位了不起的养生专家。据说,他临死时还是耳聪目明,满头黑发呢!他的弟子吴普、樊阿等也都活到了100 多岁,华佗的养生秘诀是什么呢?
相传,华佗年轻时一次上山采药,爬到半山腰时发现了一个洞穴,洞内有两位白发长须的仙人正在谈论医道,他就站在洞外听,直听得入了神。后来两位仙人不仅向华佗传授了许多奇妙的医术,还传给他一套健身功法,模仿虎、鹿、熊、猿、鹤的姿态去运动,这就是著名的“五禽戏”。由于这五种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同,活动的方式也各有特点,或雄劲豪迈,或轻捷灵敏,或沉稳厚重,或变幻无端,或独立高飞。人们便模仿它们的姿态进行运动,进而间接起到了锻炼关节、脏腑的作用。而正是通过这种肢体的运动,才得以流畅全身气血,达到祛病长生。
中医学认为,五禽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养生运动。现代医学也研究证明,五禽戏是一套使全身肌肉和关节都能得到舒展的医疗体操。它在锻炼全身关节的同时,不仅能提高肺功能及心脏功能,改善心肌供氧量,还能提高心脏排血功能,促进组织器官的正常发育。就五禽戏本身来说,它并不是一套简单的体操,而是一套高级的保健方法。在这套练习方法中,华佗把肢体的运动和呼吸吐纳有机地结合到了一起,通过导引使体内逆乱的气血恢复正常状态,以促进健康。其后的太极、形意、八卦等健身术都与此有很深渊源,可见,它在医疗保健方面的历史作用是巨大的。
朱丹溪是金元时期著名医学家,也是名副其实的养生家。朱氏运用天人相应的理论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提出“阳有余阴不足”的理论。他认为人体即使在正常状态下,仍处于阴气“难成易亏”的状态,再加上“人之情欲无涯”,引起相火妄动,进一步损伤阴精,导致阴精虚损的病变,因而把滋阴摄养作为贯穿于人生的摄生原则。
朱丹溪倡导的滋阴摄养的养生思想,对于祛病延年很有帮助。朱氏所著《格致余论》一书中的许多篇章,如《养生论》《茹淡论》《饮食色欲箴论》《房中补益论》等,都述及了养阴与摄生的密切关系,并谆谆告诫人们对于阴气要“善于摄养”。
他在养生方法上告诫人们戒色欲。其所撰《饮食色欲箴论》云:“睠彼眛者,苟情纵欲,惟恐不及,济以燥毒;气阳血阴,阴平阳秘,我体长春……”批评那些终日沉溺房帏之人,贪恋女色,恣情纵欲,甚至借助药物,以求片时欢快,结果残害自身。只有远离帏幕,收心寡欲才利于养生。他认为一个人要保养身体以求健康,就必须爱护阴精,保护阴精,使阴精充实,才能与阳气相配,保持阴阳动态平衡,才是身体健康的基本保证。
朱丹溪八十岁时,依然形体矫健,精力充沛,面色润泽,周围的人莫不惊讶和羡慕。有人问他有何养生之法,丹溪告诉人们:《内经》论“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及“地食人以五味”。人之饮食不出五味,然味有二类,一类出于天赋,一类成于人为。像谷菽果菜是出于天赋,具有自然冲和之味,人食之有补阴之功。而烹饪调和之厚味则出于人为,有致残伐命之毒。人之茹淡,正是去人为之味,而食自然冲和之味,食之于人有益。
他还提出:谷菽果菜,性属阴而最善补阴,使疏通而易消化,而肉鱼肥鲜、醇酒厚味,纵欲恣心,火自内生,岂能不病?丹溪老年之时,饮食不用调料。所以,虽已年迈,反神茂而色润,其缘由是不追求美食之品,甘于淡薄之味。
苏东坡一生精通养生之道,他著有《上张安道养生诀论》《问养生》等。这就是尽管苏东坡一生道路坎坷曲折,饱尝艰辛,而年过花甲之后,仍然精力旺盛的重要原因。
苏东坡对茶叶养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在《论茶》中提“除烦去腻,不可无茶”。在牙膏、牙刷尚未问世的古代,他就以自己的远见提出了食后用茶漱口的养生法。并指出:“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可除,令齿更坚密。”苏东坡惯以梳发健身,并把“擦脚”作为一项重要的健身法宝,即每天早晚盘腿坐在床上,双目紧闭,用力擦脚心,左右各200 次左右。
苏东坡对自己的饮食生活也有严格要求。曾给自己规定:自今日以往,不过一爵一肉(意思是一餐不超过一杯酒一个肉菜),真正实践了“饮食有节”的养生之道。
“达观好动”是苏东坡极力倡导的又一养生观。事实上,他也是这样做的。他多次遭贬,辗转流离,还受诬入狱,几被处死,但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他一直都注意在锻炼身体中保持乐观的情绪。即使在最不得志的时候,他也不甘寂寞,或泛舟,或登山,尽情领略山川古迹风光,努力从苦闷中解脱,给自己开拓出一片辽阔天地。他在政事之余,犹爱关心平民生活,兴利除弊。在各地任职上,苏东坡都用尽全力为百姓做好事,“苏堤”“东坡肉”“东坡肘子”的命名就铭记了他的政绩和人们对他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