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20世纪中国近现代山水的“三大转换”

2020-12-04 02:05:46
国画家 2020年5期
关键词:荆浩世纪山水画

自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将“景与思”作为一对新的山水范畴被强调出来后,“景与思”的问题就成为历代山水画家所无法回避的问题,这其中包含着山水画家认识自然的方法与目的,也暗含着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思想的变迁与演进。

晚唐五代时期的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山水画创作原则及标准的“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1景和思作为一对新的山水范畴被强调出来。严格说来,荆浩在“六要”中说:“思者,删拔大要凝想形物,景者,制度时因搜妙创真。”2这是唐代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进一步延伸。张的心源是以道教的宇宙论为认识基础的,所以在他泼墨于绢素之时,他能把自己内心各种图式投身到水墨淋漓的墨像上,达到和自然景物匹配,并以此激发观众联想。从艺术创作来看,荆浩提示我们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山水画家都离不开前人的程式,只有在这些程式的基础上,进行思考、观察和比较,由此修正,并创造新的程式,达到再现自然的目的,这是对山水画创作思维特点的认识。

由此而审视20世纪中国山水画创作的景与思的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20世纪中国山水画创作的现代变革与转型是伴随着中国社会革命运动的发生、发展而产生的。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共产主义运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社会主义改造等等,都直接、间接地影响了中国画的命运,由此而衍生出传统型、非传统型、融合型等各种现代派山水形态的探索。

若从荆浩山水画创作“景与思”的关系来审视20世纪的现代中国山水画创作,除了山水画创作中固化程式的继承派、民间派等山水创作类型外,中国山水画的现代转型在景与思的关系处理上基本呈现出三种转换方式。

一、现代传统派“景与思”的精神转换

对照传统山水画的发展,20世纪现代传统派写意山水画在突破清末摹古风时,基本是继承了清代个性派对待景与思关系的态度与方式,以齐白石和黄宾虹两位传统大家最具代表性。齐白石是用大写意的花鸟画法来创作山水画,主要是根据自己生活的印象来写景造境,形成拙朴的美学个性与形式追求,与清代石涛山水的心灵造景异曲同工;而黄宾虹的山水则是继承古代笔墨传统,也将山水画创作的基点建立在艺术家个人的精神本体上,以浑厚华滋的笔墨呈现山水精神的内美。正是他们这种在山水画创作上的精神转换实现了传统派山水的现代转型,从而与清末正统派山水拉开了距离。

二、现代融合派“景与思”的内容转换

如果对比现代传统派山水画家的精神转换,现代融合派则是从内容转换入手来实现转型的。毫无疑问,20世纪中国画不同于以往的最大特征是中西方艺术空前的碰撞与融合,于是融合派由此而生。在山水画领域,融合派也是蔚为壮观。从岭南派的山水创作,到新中国后的新山水画,七八十年代后的“学院写实”山水画创作,在艺术形式上走的都是中西艺术融合写实之路,以此来完成山水画主题内容的变革,这也恰恰是融合派山水画现代转型的根基。比如,20世纪初“折中中西”的岭南画派的“二高一陈”的山水画,就以描绘现实生活来“唤醒国魂,改造社会”,而坚持写生和关注现实的特点则成为后来岭南画派的灵魂。而坚持西画写生写实的原则,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现实主义的新山水画运动特色。而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形成的以李可染、石鲁等为代表山水画学派的创作都是从现实内容入手,实现了山水景观与意境的塑造,以此而突破了传统写实性描绘的旧程式。

总之,从景与思的内容来看,现代融合派的山水画创作通过写生的方式,拓展了传统山水画审美客体的表现范围,比如岭南画派钱松的《常熟田》以及石鲁的《转战陕北》、李可染的《层林尽染》等作品,使元明清以来形成的婉约、典雅的江南山水审美意象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北方山水审美意象的转换,这是20世纪融合派山水现代转型的重要特征。

三、现当代山水画“景与思”的形式转换

改革开放后,面对西方现代化的冲击,中国国画界也随着85新潮的冲击而引发了中国画穷途末路的危机论,山水画也随着中国画发展和创新的时代命题而进入一个无序、多元的形式探索状态。先是由李小山的“中国画穷途末日”引发的传统大讨论,再有后来吴冠中掀起的“笔墨等于零”的思想交锋中,在溯源于西方形式主义、观念主义的审美取向下形成的写实、表现、抽象、象征的现当代山水创作形态呈现出自由与多元的色彩,山水画的内容涵盖西北黄土、东北雪原、现代都市、宇宙心象等形态。

在经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山水画界超速走完西方美术百年变革历程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观念又以重叠共生的方式在当代山水画语境中生成,一些更离奇、激进的山水画创新实验应运而生。比如刘国松的抽象肌理山水、观念水墨的抽象以及当代新装置水墨……中国当代山水画的创作通过形式转换的方式,完成了对传统山水画“景与思”的超越,不仅山水画不复存在,连中国画这一艺术形态都在后现代的语境中消解了。

总之,纵观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历史进程中,随着山水画家、理论家对山水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山水画的创作发展经历了从景到思的提出、深化、拓展的发展历程,而20世纪中国现当代山水画创作则是一方面从传统中汲取力量,另一方面是向西方艺术的形式与观念的“取经”,从而实现了中国现当代山水画现代性的转型,这是中国山水画随着山水画家主体性意识高涨而走向语言自律性发展的结果。

注释:

1.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2版,第605页。

2.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类编》,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第2版,第606页。

猜你喜欢
荆浩世纪山水画
“六要论”的内涵与山水画创作
艺术科技(2024年9期)2024-06-17 03:58:16
我来打开山水画
幼儿画刊(2023年6期)2023-07-18 07:02:30
世纪赞歌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艺术品鉴(2020年7期)2020-09-11 08:05:42
20世纪50年代的春节都忙啥
1999,世纪大阅兵
My School Life
荆浩与谢赫画论观点的异同
考试周刊(2017年16期)2017-12-12 19:59:34
荆浩与谢赫画论观点的异同
考试周刊(2017年29期)2017-12-09 14:4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