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平阳县腾蛟镇第一小学 郑丽月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个儿童潜意识里都认为自己是发现者、探究者和探寻者,即儿童的天性,只有发现了儿童这一天性,才能释放儿童的天性,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由此可知,要想激发小学生的语文求知欲望,就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天性,运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进行施教,从而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插上翅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让学生的语文思维更加灵活,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
小学时期不仅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黄金阶段,而且还是激活学生童心,挖掘学生天性的“关键期”。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设计符合学生天性、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以此来启迪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对语文学科产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从而让学生在快乐中获取知识,拓宽眼界,取得进步,增强自信心。比如在教学《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时,我提问学生:“大家想一想,踩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是什么感觉呢?”小学生一脸困惑地说:“老师,我都没见过这种水泥道呢!”其他学生也都附和着点了点头。看着学生一脸好奇,我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杭州”秋天的景象,并让学生猜猜视频中的落叶叫什么名字,学生脸上流露出了兴奋的神情,并且积极举手发言,课堂的气氛活跃极了,最终学生明白了原来课文中的“金色的巴掌”暗指“梧桐树”。在观赏的过程中,学生被视频中的画面所吸引,发出了连连的赞叹。我乘机追问道:“视频中的‘梧桐树叶’除了像‘金色的巴掌’,还像什么呢?”有的学生很聪明,马上照葫芦画瓢说道:“像一块闪闪发光的地毯。”其他学生在这个回答的启发下,也开始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到发现美的乐趣和美带给人的快乐,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快速期。语文作为一门语言课程,语感是其精髓。因此,教师在施教时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而朗读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节奏地去大声朗读,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验,而且还能点燃学生的阅读激情,促进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探究,从而领悟作者在文字中所传递的思想情感,最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内容时,我首先让学生自读一遍课文,解决课文中的生僻字,读准字音,然后我让他们两两一组,进行第二遍的合作朗读,旨在让学生了解小兴安岭美丽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最后我配以著名歌曲家所创作的《爱上高高的兴安岭》这首音乐,让学生再次大声朗读,在音乐的熏陶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阅读激情,在有感情的朗读过程中,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走进小兴安岭、爱上小兴安岭,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激情朗读之声中领悟语言的文字魅力。实现双重教学效果。
小学生的脑回路很清奇,他们在语文课堂中常常冒出一些很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对于这一现象,教师往往不要急于否定,而是要走进学生的世界,解读学生的童心,并且对于创造性的答案应该给予鼓励,创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而且还能让他们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并在语文实践中不断生成智慧,从而有利于使学生的语文思想得到释放。比如在执教《带刺的朋友》时,在正式讲课之前,我对学生说:“你们能从课文题目中想到哪些事物?”话音刚落,有的学生就回答:“仙人掌,妈妈说它具有清热解毒的功能,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还有的学生反驳道:“不是仙人掌,应该是带刺的玫瑰花,你看它多招人喜欢啊!”对于学生的诸多回答,我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本,从文中寻找答案,五分钟后,学生终于明白了原来文中描述的是“小刺猬”。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以探究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童心”,而且还能唤醒学生的求知心理,从而为后续的深入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构建高效课堂,就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尊重学生的天性,释放学生的本真,以新颖有趣的教学方式为语文课堂注入活力和动力,从而可以充分点燃学生的语文思维,让课堂盛开智慧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