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0多年前的戎王墓为何在洛阳出土?

2020-12-03 11:44刘勃
南方周末 2020-12-03
关键词:秦穆公左传晋国

刘勃

对崤之战,陆浑戎的声明是:那一仗,是晋国和我们戎人上下夹击,秦军全军覆没,其中有我们戎人的一份功劳。就好像捕鹿,晋国人抓住鹿角,戎人扯住鹿腿,这才一起把鹿掀翻

日前,河南洛阳发现2600多年前的戎人王级大墓。当时洛阳是周天子的王都,这里怎么会有戎人的墓地呢?

史料中是有很清晰的答案的。《左传》记载,鲁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8年),“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这年秋天,秦晋两国的国君,也即秦穆公和晋惠公,把陆浑戎迁到了洛阳附近的伊川。

问题又来了,这两个大国,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从《左传》后文几处记录看,这件事还要分开说:迫使陆浑戎离开故土的,是秦国,促成陆浑戎迁到洛阳的,则是晋国。

陆浑戎生活的地方,本来在瓜州,瓜州究竟在哪里,虽然有争议,但可以相信是在秦的西面。把陆浑戎迁到东方来,原本他们生活的土地,自然就归属秦国了。所以事情的起因,是秦穆公时代,快速发展的秦国,盯上了陆浑戎的地。

而晋惠公夷吾,很可能和陆浑戎有点血缘关系。

晋惠公夷吾的母亲,《史记》说是晋文公重耳的母亲的妹妹。司马迁处理这类信息,向来比较随性,所以对他的说法,恐怕不能太当真。《左传》提到重耳和夷吾的母亲,分别称为大戎狐姬和小戎子,实在不像是亲姐妹。晋代杜预的注虽然晚出,却很可能是有早期史料做依据的:“小戎,允姓之戎子女也。”这么说来,夷吾的母亲是允姓之戎,而陆浑戎正是允姓。

如果接受晋惠公身上有陆浑戎的血脉这个假设,那么这件事有可能是这样的:被秦国盯上后,陆浑戎就向晋惠公求救。

众所周知,晋惠公和秦穆公的关系是这样的:他做了秦穆公的女婿,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当了国君,接下来却恩将仇报。最后把秦穆公惹恼了,提兵来攻打晋国,晋惠公做了秦穆公的俘虏。

这是鲁僖公十五年的事。现在晋惠公被秦穆公放回国,当然是再不敢得罪秦国了,

所以晋惠公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地,就给秦国,但也不能让人家无家可归,陆浑戎就搬到洛阳去吧。

周天子知道了这件事,估计很想骂街,但这个年代,天子的意见,没几个人在乎。《左传》讲述了个神经兮兮的细节:一百多年前周平王东迁的时候,有个文化人经过伊川,看见有人披头散发在野外祭祀,于是感叹说:“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

与其说这是事实,不如说这反映了周天子及其身边那批没落老贵族的怨念。

从陆浑戎的角度说,这件事未必没有因祸得福的意味,因为洛阳周边的生活,当然很容易建设得比老家好得多。所以他们很感激晋国,但对秦国却是深仇大恨。

十一年后,晋国和秦国打了著名的崤之战。《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的记录,应该是根据晋国的官方史写的,所以主要展示了晋国贵族的大智大勇,但很久以后的襄公十四年,《左传》记录了一段陆浑戎方面的声明,却展示了此战的另一重面目:“晋御其上,戎亢其下,秦师不复,我诸戎实然。譬如捕鹿,晋人角之,诸戎掎之,与晋踣之。”那一仗,是晋国和我们戎人上下夹击,秦军全军覆没,其中有我们戎人的一份功劳。就好像捕鹿,晋国人抓住鹿角,戎人扯住鹿腿,这才一起把鹿掀翻。

崤之战是春秋时代少有的歼灭战,和诸侯之间的战争通常点到即止大不相同,不知道是不是和有满怀激愤的陆浑戎参战,也有关系。

后来,晋国长期都是中原诸夏霸主,陆浑戎则以戎狄的身份,厕身同盟之中而对抗楚国这个蛮夷。当初晋国把陆浑戎迁到伊川,可能并没想太多,但现在发现,把他们安置在这里,可以西塞秦人东下,南御楚师北上,真真是一招妙棋。也就是因为这件事是晋国政治斗争失败的晋惠公一系干的,所以才被提得不太多;要是这个处置是出自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那真不知道要被吹成如何深谋远虑布局天下的百年大计了。

陆浑戎就这样在天子脚下生活了一百多年,既保持着一些戎狄的风俗,也吸纳了许多华夏文化。到了春秋后期,陆浑戎的首领和晋国贵族起了争执的时候,一边声称“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言语不达”,强调自己的少数民族身份;一边却像一个典型的华夏贵族一样,有话不直说,而是随口赋诗。如反驳关于自己的谣言,就引用《小雅·青蝇》中的句子:“恺悌君子,无信谗言。”

所以今天考古学家的发现,正适合拿来做民族文化融合的证据,也就再自然不过了。

不过陆浑戎的结局,却并不美妙。春秋后期,晋国做霸主很不负责,陆浑戎当然也就不再做坚定的晋党,越来越和楚国搞好关系。晋国知道之后,就以祭祀山川为名,突袭了陆浑戎,把他们的国家灭掉了。

(作者系大学老师、历史学者)

猜你喜欢
秦穆公左传晋国
师旷劝学
爱马说
从善如流
翳桑之报
一道化学计算题的守恒多解
三十六计之假道伐虢
《左传》笔法
Contents and Abstra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