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晖
摘 要: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构建中职智慧校园对提升学校的管理效率,给予学生有效的学习指导,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生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从创建智慧校园的意义出发,提出了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服务平台构建策略,利用大数据和计算机技术开发智慧校园系统,以实现对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构建出优良的智慧校园。
关键词:大数据;中职智慧校园;建设
引言:
校园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能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适应性强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一代“智慧型”年轻人才,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的进步和在国际中的竞争地位,如何在大数据背景下构建出智慧校园、为学生提供优质学习服务,已成为中职院校面临的主要问题。经国内外院校的讨论和实践,总结出基于大数据和互联网构建智慧校园的策略。
一、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校园概述
大数据即不能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对其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在各色各样的数据中,快速地抓取到一些有价值的信息,适用于数据库、计算机云计算等一些常见的存储系统。随着计算机网络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社会各个行业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更是在多数行业中产生了大量的“生产数据”,因为在大多数领域之中,由于数据本身的巨量性以及源源不断,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数据灾害”,于是在这种历史发展环境之下,大数据这一概念逐渐被人们所重视。随着它在各个行业中的作用不断凸显,终于也逐渐出现在中职校园的视野中,在新时代的大数据发展需求当中,建立全新的“智慧校园”构架势在必行,以满足师生日常工作和学习日常管理的需求。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大数据将对中职传统智慧服务体系带来极大的冲击,中职院校需要及时转变校园理念,将信息化管理作为核心内容,实现“一站式”管理和服务。
二、大数据背景下中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策略
(一)利用编程开发出一个全新的信息服务系统。智慧校园服务平台的重心在于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指导及提升学校的管理效率,要抓住学生使用度高的应用进行重点建设,比如和师生日常息息相关的学生学习系统、网络教学平台等等,校方要把这几个部分化为重点建设内容,并在实际的使用中,重视师生使用情况的反馈,通过反馈,找到信息服务系统中存在的不足。在进行信息系统开发时,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丰富地数字资源,针对性的对重点管理板块进行建设,例如学习资源模块、日常管理板块,各种教学资源呈现都需要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建设。另外,在国家大力推动信息化建设以及大数据时代背景之下,上级部门和一些企业都在给院校信息化建设提供诸多便利,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搭建好智慧平台,降低智慧校园的建设成本。最后,就是搭建好数据交换平台,让学校对学生的管理和服务平台更加倾向于规范化和服务精准化,在方便服务系统扩展的同时为将来的大数据分析打下基础。
(二)加强服务人员建设。针对大数据背景下构建学生智慧校园的目的,院校要加强服务系统管理人员、教学秘书、指导员的建设,清晰地梳理出智慧校园的脉络,形成一个全方位智慧校园构建体系。服务人员对学生提供充足的系统使用指南和提供优质的学习指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可以从加大对服务人员的培训开始,学院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指导经验和互联网认识度。另外,服务人员本身的素质也非常关键,如果服务人员的素质出现问题,就容易出现一些机密信息流出的情况。
(三)构建出新的管理服务模式。大数据下的智慧校园构建的构建路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即项目机制、保证机制以及评价机制,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基础,规划好管理流程,为更好的实现网络和数据覆盖提供先决条件。院校首先要引进或者开发出基于数据平台的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然后根据系统制定一个集体的计算机处理工作流程,最后形成一个以计算机为辅助管理、培养学生智慧能力为主线的新形式的管理平台,为构建智慧校园打下基础。
(四)构建出智慧校园大数据平台。在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平台中,学校IT部门需要对收集的数据内容进行科学化整合,并借助于反馈系统实现数据结果分析,有效实现对查询过程的实时监督,有效提升数据存储及其应用的安全性。其次,大数据平台能提供数据分析、数据决策,有效满足数据资源的交互需求,因而,院校需要将大数据平台作为核心建设内容。
三、结束语
智慧校园的构建能够从上而下构建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并极大的提升校园管理效率,通过智慧校园为学生提供一个学習和生活一体化的环境,并在其中融入大数据技术,让其能够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指导,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学生今后步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现代中职教育是向社会输入大量的适应型人才,随着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智慧校园将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因此,中职院校要加大对智慧校园建设的重视度,形成一个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参考文献:
[1]童音.大数据背景的中职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分析[J].信息记录材料,2020,21(08):78-79.
[2]丑鑫,魏孔鹏.大数据背景下职业院校智慧校园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9,37(11):233-23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