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您能放过我吗?

2020-12-03 13:57云燕
现代家长 2020年11期
关键词:小叶负面情绪

云燕

说起虐待,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身体上的虐待,而忽视了另一种虐待——心理虐待。不要小瞧心理虐待的危害,虽然它不像拳打脚踢那样会在身体上留下伤痕,却可以令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千疮百孔。而来自亲生父母的心理虐待,更令人气愤……

被亲妈虐待是什么感受?

小叶是自己来咨询中心求助的。她说最近在网上听了一堂心理教育课,知道自己一直以来被妈妈虐待,却又不知如何改变处境。

小叶是一名高一女生,未满18岁,没有监护人的授权,我不能对她进行心理辅导,但我可以聆听她的遭遇。

小叶告诉我,她自幼生长在单亲家庭里,和控制欲极强的妈妈生活在一起。从小到大,小叶就像一个布娃娃,任由妈妈摆布。其间,不愉快的事情经常发生,给小叶造成了莫名的痛苦。

“您知道被亲妈虐待是什么感受吗?”小叶说,“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得我妈特别虚伪,人前人后对我的态度不一样,常常是人前装和气,人后就对我很苛刻,总是和我说很消极的话,动不动就说‘太痛苦了‘我不想活了‘干脆自杀算了,要么就说我拖累了她,害她不能再婚。如果我稍微表现得不耐烦,她就用恶毒的话咒骂我,甚至打我……我真的好绝望,一直在忍!”

最让小叶痛苦的,是她有苦说不出:“每当姥姥、姥爷、姨妈、姨父跟我说要听妈妈的话,好好学习,以后要孝敬妈妈,说妈妈一个人带大我太不容易时,我就感觉十分委屈。我恨他们,恨他们不了解情况就瞎说。他们知道我过的是什么日子吗?如果知道我被亲妈虐待,他们还能那么淡定吗?”

谈话中我了解到,小叶所说的虐待,主要是心理虐待。

在心理学上,心理虐待是指施虐方长期使用精神暴力、言语暴力、情绪暴力,通过羞辱、无视、孤立、冷战、贬低、咒骂、威胁、污蔑、中伤等方式,对受虐方的精神和心灵造成严重伤害的行为。相对于身体上的虐待,心理虐待更隐蔽,因而往往被忽视。

母亲往往被刻画成伟大的形象,她们不辞辛劳、甘于奉献、疼爱孩子的形象深入人心,很少有人愿意将心理虐待与母亲联系在一起,但在现实生活中,此类虐待屡见不鲜。

小叶告诉我,她妈妈对她的控制可谓全方位无死角。

比如经济限制。小叶每周能从妈妈那里得到若干零花钱,但零花钱的用途要向妈妈汇报,超过一定数额的花销要事先请示。如果花销不合理,妈妈会在下周给零花钱时扣掉一部分,以示惩戒。每年春节,小叶都能得到几百元的压岁钱,但都被妈妈以各种理由收走。

“我上初中以后,妈妈对我管得更紧了。”小叶说,“我手里的零花钱永远不会超过20元。妈妈的理由让我无语:‘你要钱干什么?难道打算离家出走吗?妈妈说,以后我工作了,赚的钱也要交给她保管,因为男人不可靠。我猜,她是和爸爸离婚离出了心理阴影!”

再比如限制社交。从上小学开始,小叶与同学来往就被妈妈严密监视。如果同学学习成绩不好、家境不好、没有礼貌,甚至仅仅是吃东西声音大一些,妈妈都会命令小叶与之断绝来往。

“所以,我没有朋友,甚至在我家被妈妈轰走的同学还会报复我。”小叶委屈地说。

最让小叶难以忍受的,是妈妈限制她的行动自由。从小到大,只要离开家,小叶都必须向妈妈报告行踪。

“你去过哪里、将要去哪里、去干什么、和谁去、去多长时间……一切的一切妈妈都要过问,如果哪一点让她不满意,她就会质疑我的诚实,没完没了地审我,查看我的手机通话记录和微信聊天记录,好像我存心欺骗她似的。闹得最凶的一次,她把我的鞋都藏起来,让我不能和同学一起去广场上放风筝,害得我被同学数落。”小叶边流泪边说,“有时候我被逼急了,就求她,妈妈您能放过我吗?我是您的亲闺女啊!可她说,正因为你是我的亲闺女,我才要保证你的安全。我想,可能是离婚造成她没有安全感吧。但我是无辜的呀,她没有安全感就有权折磨我吗?”

认清心理虐待的7样“小刑具”

小叶伤心地讲述着,让人听着心疼。的确,不要小看心理虐待的危害,它虽然不像拳打脚踢那样会在身体上留下伤痕,却可以令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千疮百孔。幸运的是,小叶无意中听了那堂网上心理教育课,使她有机会正确认知自己的处境,进而摆脱心理虐待的困局。

在我的引导下,小叶在一张纸上列出了妈妈折磨她的7种常用方法——她称之为7样“小刑具”:

1.愤怒

愤怒是施虐者使用最频繁的武器。一阵暴风骤雨般的怒吼往往能攻破受虐者的心理防线,让受虐者乖乖就范。小叶说,只要妈妈说话声音大一些,她就马上沉默,放弃自己的权利。这是多年“训练”的结果,早就成了条件反射。

2.愚弄

施虐者往往通过欺骗和制造假象,让受虐者怀疑自己的记忆,甚至丧失知觉和理智。心理学上称之为“煤气灯效应”。

煤气灯效应源自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丈夫讨厌他的妻子,于是想出了一个心理虐待的方法。他总是问妻子:“你看到了远处煤气灯的灯光了吗?”其实,那里根本没有煤气灯。通过反复的询问和强调妻子的错误,使得妻子对自己产生了怀疑,最终心理崩溃。

妈妈也惯用煤气灯效应折磨小叶:“你还记得爸爸是怎么打你的吗?”“外面下着雪,爸爸把你关在门外。这件事你真的不记得了?”以此挑拨父女关系。

3.凝视

小叶最怕妈妈近距离凝视她,更怕妈妈的命令:“看着我的眼睛!”因为妈妈的目光像锋利的刀子,让小叶有深深的恐惧。

4.沉默

妈妈惩罚小叶的常用方法是沉默,在家里营造出一种孤独、冷漠的氛围,让小叶在内心煎熬中一步步走向崩溃。最久的一次,小叶抵抗了整整一周,最后忍无可忍,半夜跪在妈妈的床头请求妈妈原谅,这才换来妈妈冷冷的一句话:“起来吧,回房间睡觉去。”

5.投射

明明是施虐者做错了事,却强词夺理,反过来指责受虐者。有一天,妈妈在卫生间滑倒了,大声责怪小叶没有把地板上的水擦干净。小叶说自己没有进卫生间,地板上的水是妈妈洗衣服时弄的。妈妈用更狠毒的语气回应:“洗的衣服是誰的?还不是你的!不给你洗衣服,地板上哪来的水?我又怎么会滑倒?如果我摔死了,看谁伺候你!”

6.博取同情

施虐者很懂人情世故,往往在外人面前扮演受害者或弱者,这是为了获得他人的同情,一方面利用他人一起虐待,另一方面让受虐者失去援军。小叶的妈妈深谙此道,小叶对此深恶痛绝。

7.扭曲

心理施虐者都是扭曲真相的高手,极其善于扭曲事实和受虐者所说的话,从而让黑白颠倒,这样,施虐者不仅可以摆脱责任,还会把受害者逼得心理崩溃。小叶曾和妈妈达成协议,每个周末上网2小时,但不到两周妈妈就改主意了,而且拒不承认有什么上网协议。妈妈还曾悬赏,只要小叶期末考试进班里前十名,就给小叶买新手机。小叶期末考试名列班里第七名,妈妈却不给买手机,还说小叶是想新手机想疯了。

列举完妈妈常用的施虐方法,小叶苦笑道:“这7样小刑具轮番上阵,我可真不容易!”

我不动声色地点醒她:“看过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吗?北丐洪七公是这样嘱咐徒弟郭靖的:与人对战时,看清对方的招数最重要,只有看清了,接下来才能拆招破敌。”

小叶心领神会,向我投来感激的一瞥。

你知道受虐也会上瘾吗?

心理虐待之所以在家庭中普遍存在,是因为它往往披着“我是为你好”的外衣,利用孩子的信任,一步步“驯化”孩子,不断践踏孩子的自尊,摧残孩子的意志,让孩子产生“我是不是真的做错了”的幻觉。长期遭受心理虐待的孩子,容易出现情绪障碍和性格方面的负面改变。例如抑郁、焦虑、挫败感、低自尊、自我贬低,严重的会产生厌世念头。

小叶问:“我现在住校,室友们常在一起分享痛苦和喜悦。她们知道我的遭遇,总是愤愤不平地说:‘既然你这么痛苦,为什么不反抗,不逃离?老师,既然您不能对我进行心理辅导,至少让我知道,我为什么这么能忍吧?”

“你知道受虐会上瘾吗?”我告诉小叶,“受虐上瘾”是心理学上的专用名词,这种看似奇怪的现象其实普遍存在。其心理机制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心理混乱导致身体成瘾

心理虐待行为往往是虐待和间歇性的仁慈相结合的,比如妈妈骂过小叶之后又带她去看电影。这种巨大的反差会使小叶的心理出现混乱,情绪就像坐过山车,大喜大悲。而与之对应的,则是身体会分泌大量的皮质醇(应激激素)和多巴胺(快乐激素)。这两种激素的配合会让小叶感到非常愉悦,甚至上瘾。

2.负面情绪会上瘾

负面情绪的强度和持久程度远远高于正面情绪,你可以难过几个小时,但绝对不会开心超过10分钟。也就是说,负面情绪本来就很难摆脱。

同时,负面情绪容易产生一种免责盾牌心理,也就是说,当你遇到什么问题时,都可以把过错推给负面情绪。比如:我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因为压力太大了。这时候情绪会成为一个免责盾牌,保护你的心理健康。但同时,在负面情绪中你得到了特别的满足,于是沉溺其中。

3.合理化接受虐待

被长期心理虐待之后,孩子由于反抗失败,渐渐接受了事实,从而开始为父母的心理虐待行为找理由,例如:“一定是我做得不好,妈妈才会不喜欢我。”

这是人类心理的一种保护机制,当行为无法改变事实时,就会选择改变自己的心理。当然,在如今社会,这样的心理其实没什么必要。

小叶似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和复杂性,皱着眉头问:“我不想再忍受下去,也不想逃离,因为她是我的妈妈,没有我陪伴,她会孤独的。请问,我有解脱的办法吗?”

“有。”我一字一顿地说,“带妈妈来做心理辅导,你们母女俩一起走出心理虐待的阴影。”

小叶为难地说:“谁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疾病啊。”

我提醒:“为什么不把你听的那堂心理教育课推送给妈妈?她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心理有问题,但一个人听一堂心理教育课,外人不知道,她也就不那么尴尬了。如果她听了那堂课有感触,你再带她来见我,或许就不那么困难了。”

“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小叶大喜,一边说一边迫不及待地伸手到包里摸手機……

【编辑:陈彤】

猜你喜欢
小叶负面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田鼠号汽车
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启用新版负面清单
情绪认同
和司机抢饭碗
五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