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切忌功利化

2020-12-03 13:57常育晶
现代家长 2020年11期
关键词:科学家长孩子

常育晶

编者按:

前不久,云南省昆明市六年级小学生陈某某,凭借一个关于结直肠癌基因的研究成果,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三等奖。这个对小学生来说过于高大上的研究成果一发布,就遭到广大网友质疑。据该项目部分实验记录显示,陈某某2018年1月9日还不知道什么是基因,4天后就学会了相关知识,并在不久后取得重大科研成果,这显然有违科学常识。随着事件发酵,陈某某的父亲不得不公开道歉,大赛组委会也撤销了奖项并收回了奖牌、证书。家长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没有错,但如何培养,想要达到什么目的,则值得每一位家长思考。

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正重新被重视

20世纪80年代,社会上非常流行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当时的人们对理工科极为推崇。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需求的范围越来越广,学科分类也越来越细,这句话便渐渐不再流行。

近年来,无论学校还是家长,对培养孩子科学兴趣的意愿都越来越强烈,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首先应该是教育理念的改变——家长为了开发孩子的智力,开拓孩子的思维,愿意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

南京市民李冉的女儿今年5岁,已经上了将近一年的科学兴趣班。李冉之所以让女儿上科学兴趣班,是因为女儿好奇心强,特别爱问问题,而且经常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问得李冉夫妇无言以对。

李冉和丈夫商量后决定,送女儿去上科学兴趣班,一来可以开发智力,二来想激发一下女儿的科学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

经过对市面上一些学习班的考察,李冉夫妇选中了一家教学方式多样,侧重于幼儿动手能力培养的科学兴趣班。

这个兴趣班注重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提问,并采取多种措施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经常教孩子做一些与他们年龄相符的小实验,让孩子亲自动手操作,在实践中了解科学概念,获得相应的体验和能力。

一段时间后,李冉夫妇发现女儿变化很大,动手能力、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增强了。

以前女兒总吵着要看动画片,现在一块磁铁、几个小铁块就能摆弄半天,还会给爸爸妈妈讲解一些科学知识,语言的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增强。李冉夫妇觉得这个科学兴趣班上对了。

上海市的王蒙女士虽然没有送孩子上科学兴趣班,但作为全职妈妈,她平时非常注重孩子科学兴趣的培养。给孩子洗澡的时候,她不像有的家长那样随手放几件玩具让孩子玩,而是有意识地把不同材质的东西放进澡盆,比如玻璃瓶子、塑料瓶盖、海绵、木块等,让孩子对比不同材质的东西在水里的不同状态,了解浮力、质量等科学概念。她还通过干海绵和湿海绵、装水的瓶子和空瓶子在水中不同的状态,引导孩子思考问题,多方面、多角度地提升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过对孩子进行有意识的创造性思维训练,王蒙的孩子上学后对学习的兴趣很浓,有很强的求知欲,能够主动学习,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王蒙觉得这和她对孩子科学兴趣的培养有密切关系。

培养科学兴趣的多种现实目的

培养孩子科学兴趣的好处很多家长都知道,但目的各有不同。一种是像前文所说的李冉和王蒙这样单纯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也有些家长是为了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纠正孩子的不良嗜好。

杨丽丽的儿子贺超今年上小学五年级,贪玩,好动,对学习没兴趣,学习成绩不理想,经常因为闯祸或考试成绩不佳被老师请家长。平时,家长一不留神,贺超就会很痴迷地玩手机游戏。

杨丽丽夫妇很头疼,想了很多办法试图让孩子远离网络游戏,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但都没能成功。无计可施的杨丽丽听别人的建议,给贺超报了一个科学兴趣班。一段时间后杨丽丽发现,贺超改变了很多,不再痴迷手机和网络游戏,越来越喜欢捡“破烂”。大头针、木头块、铁钉、曲别针、磁铁、旧电池什么的,都被贺超当成了宝贝,攒了满满一盒子。没事的时候他就拿出那些宝贝鼓捣,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就上网查。现在的贺超不再关心什么新游戏上线,经常说的都是这个材料导电、那个材料不导电之类的。

有一次贺超在学习班学习了电路,回到家就翻自己的“百宝箱”,用雪碧罐做底座,用橡皮筋和小木条制作开关,给自己的百宝箱做了一个一开就响的报警器。

现在贺超对学习的兴趣浓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杨丽丽觉得这种能够把学和做、学和玩、学和用结合起来,培养孩子科学兴趣,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激发孩子的探索精神,增强孩子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的办法特别好。杨丽丽已经好久没有被老师请到学校了。

黄可然从小跟爷爷奶奶在老家生活,上小学时才回到父母身边。上学后的黄可然因为跟同学们的生活经历不同,很难融入班集体,在学校很孤独,渐渐地性格变得有些自卑。母亲把培养女儿的科学兴趣当成了改变女儿性格的途径。

但培养科学兴趣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黄可然遇到了很多困难。母亲没有直接帮助她解决问题,而是鼓励她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在母亲的启发、引导下,黄可然开阔了思路,磨炼了心智,增强了克服困难的信心。

母亲经常给黄可然布置有关科学知识的小实验当作业。这些小实验都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涉及的科学知识又不算冷僻,而且安全、有趣。黄可然经常沉浸在各种小实验中,注意力被转移,不再纠结是否被同学们接纳。而且,做实验的过程中她还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知不觉中增强了自信,性格也渐渐变得开朗起来。

随着黄可然性格的改变,同学们对她的态度也有了转变,现在的她经常给同学们讲科学小常识,同学们都很喜欢听。老师看到黄可然有这方面的特长,还让她当了科学课的课代表。

出于功利化目的,培养孩子科学兴趣要不得

大多数家长培养孩子科学兴趣的目的和做法都是好的,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意义,但也有一些家长,培养孩子科学兴趣的目的太功利化。比如有些家长想尽办法让孩子参加科技创新比赛,甚至利用自身资源帮助孩子立项目、过多插手甚至代替孩子做实验、写论文,以取得奖项。

获得科技奖项能够在中招、高招的有些自主招生中帮孩子加分,只要取得国家级科研项目的奖项,就能让孩子比其他考生占据优势,多一些把握和机会。为此,有些家长不惜动用所有资源,为孩子选择一些超出孩子认知范围的项目来帮助孩子获奖。

这样做,虽然名义上帮助了孩子,但从长远看有百害而无一利。

首先会影响孩子的品德。孩子是一张白纸,大人往上面画什么,孩子就会原原本本地呈现什么。家长如果纯粹出于功利目的,借培养孩子科学兴趣的名义帮助孩子作假,立项目、发论文、获奖,即便侥幸成功,让孩子顺利升入理想的学校,对孩子也弊大于利。

参赛的项目如何选项,自己真正参与了多少,那些科学数据是如何取得的,论文是如何出笼的,孩子心里最清楚。这样弄虚作假取得的成果,不仅不会培养出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反而会让孩子失去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变成父母的提线木偶。甚至还很有可能让孩子学会投机钻营,不劳而获,变成一个虚伪、不负责任的人。

这样的孩子将来走上社会,需要独立面对生活选择时,就会不知所措,或者投机取巧、弄虚作假,最后的结果一定是害人害己。

其次会影响孩子的心理。云南陈某某的父亲在道歉信中说孩子承受了很大压力。笔者能够想象此事披露后对孩子的打击。

从一个科研项目的获奖者变成了造假者,证书、奖牌被收回,人们的议论、同学的侧目,这些负面舆论对一个孩子来说确实太残酷,而这一切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该项目的部分实验记录显示,陈某某在2018年1月9日还不知道什么是基因,4天以后就学会了相关知识,而且很快就出了相当可喜的科研成果。这样明显违背客观事实,违背科学常理的研究成果,陈某某的父母却利用自身搞科研的便利条件,堂而皇之地“嫁接”給了孩子。“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但陈某某父母这样的“爱”实在是不恰当的。

假如这件事没有曝光,陈某某的父母达到了预期目的,其结果是,陈某某将来可能会变成一个遇事就投机取巧走捷径的人,不会踏踏实实做事。他会认为,所谓的科学研究,所谓的科研成果,不过如此,不需要付出努力就能得到,从而对科学失去敬畏之心。这对孩子以后的学习会产生十分不好的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讲,陈某某没费多少力气,没参与多少真正的研究,只是在实验室玩一玩,看一看,拍了几张照片,通过显微镜观察了一下研究样本,就取得了“重大科研成果”并获了奖,孩子便会认为成功很容易,根本不需要奋斗,只要有好爹好妈,哪怕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做,照样能够成功。这样三观不正的孩子,将来如何在社会上立足?

而一旦事情的真相曝光,孩子就会被人指责,就要承受沉重的心理压力。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压能力都不是很强,何况还是这种舆论一边倒的情况,很可能导致孩子一蹶不振,轻则影响学习成绩、学习兴趣、人际关系,重则导致孩子心理扭曲甚至抑郁。这些,大概都是家长当初没有预料到,也不希望发生的。

家长想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机会没有错,但人生是孩子自己的,未来的道路需要孩子自己走,父母无法包办,更不能代替。这一点,家长一定要清楚。

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应该提倡,但不能太功利,家长如果把投机钻营的那一套用在孩子身上,结果必将事与愿违。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科学家长孩子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家长错了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犯错误找家长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