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质
史前壁画是人类最早的绘画艺术,它们被创作在洞穴中或者岩壁上,创作动机与原始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现代不同的是,原始人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未知的危险,四季更换的规律、昼夜更替的秘密,甚至是自然界最细微的风吹草动,都会使他们感到好奇,甚至敬畏。于是,他们希望通过一些仪式来分享这股力量或是传达他们对神灵的敬畏。有学者猜测,现今被人们看成是艺术品的史前壁画,应该就是这些神秘仪式中的一种。
时间回到1940年的9月12日,在法国多尔多涅省蒙尼克镇附近,4个小孩正带着狗追赶野兔,突然间,野兔不见了,紧追不舍的狗也消失了,孩子们四处寻找,才发现它们跑进了一个山洞里。紧接着,他们带着电筒和绳索也进入洞里,结果发现了一个庞大的画廊,这就是与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壁画齐名的拉斯科洞窟壁画,被誉为“史前的卢浮宫”,于197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
拉斯科洞窟壁画给人的印象是动态强烈、线条粗犷、气势磅礴,与阿尔塔米拉洞的静态壁画恰好形成对比。这个洞窟因石灰岩缝隙水流的浸透,在地质年代的第三纪形成大型的岩洞。它由一条长长的、宽狭不等的通道组成,里面装饰着大约1500个岩刻和600个绘画,其中以外形不规则的圆厅——公牛大厅,最为壮观。
公牛大厅的主厅面积为138平方米,洞壁上绘有许多呈水平状排列的动物形象。大厅入口对面的一块崩裂壁面上,绘有一只长达5米的大野牛,气势昂扬。在洞窟入口对面左侧的“中轴画廊”内,绘有著名的“中国马”。“中国马”线条流畅,腰身肥大,腿短且有劲,因形体颇似中国的蒙古马种而得名。原始先民在绘制时,以黑线勾出轮廓,在轮廓线内部又以黑、红、褐色来渲染,此外还巧妙利用岩石的高低变化,取得了类似浮雕的立体效果,具有一定的体积感。
在这样垂直的崖壁上作画,必定会使用梯子和架子,考古人员在石壁上发现了安装架子的插洞,在地上则发现用来作画的木炭、矿物颜料和雕刻工具等。另外,研究者对那些含碳材料放射性碳素的断代测试表明,洞窟内绝大多数的岩画作品绘于约公元前15000年。
1940年,法国政府将拉斯科洞窟壁画列为保护对象,但受到二战等原因的影响,直到1948年才向公众开放。可惜的是,仅仅开放15年后,壁画就出现了褪色、剥落等现象。为了防止大量游客参观对洞窟内环境造成破壞,法国政府在1963年关闭了洞窟,只允许少数研究人员进入;直到1983年,建立了拉斯科洞窟2号,里面的壁画作品完全仿制于拉斯科洞窟,以便满足公众的参观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