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者,具有圆弧的陶片,用于覆盖屋顶;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
瓦当集绘画、工艺、雕刻于一体,实用与艺术相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它是中国房屋的最初轮廓,有着古朴苍凉的岁月色彩,蕴藏了中国古代最根本的生活内涵……
方寸之间的千年底蕴
瓦当最早产生于西周时期,最初多为半圆形,有素面瓦当及饰有重环纹的图案瓦当两种。春秋时期瓦当现可确认的主要有绳纹、素面和少量图案瓦当。战国时期主要是图像纹、图案纹瓦当。
秦汉时期,我国形成了独立的制陶业,工艺也得到飞速发展。例如,瓦榫头取代了瓦钉和瓦鼻,它的使用让瓦之间的连接更为紧密。特别是在汉代,在制陶工艺取得明显的进步之后,圆形瓦当的筒瓦成为主流,瓦的制作工序更为简洁,因而有“秦砖汉瓦”之称。
宋代的制瓦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由于琉璃技术的发展,瓦开始在色彩上有了新的突破。在片瓦和琉璃筒瓦结合的基础上,形成了琉璃和砖瓦的标准化制作。开始使用琉璃后,不仅瓦的外形更为美观,而且加强了防水作用,防止雨水对房屋木结构的损坏。
明清时期,瓦已经成为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的屋顶已经随着官品序列分成了“大式”做法和“小式”做法两个类型。只要用琉璃瓦或是带吻兽的都属于大式屋顶,不带吻兽的属于小式屋顶。在大式屋顶中,不同的官职等级又有不同要求:黄色琉璃瓦是专属于皇家建筑和重要庙宇的;绿色琉璃瓦达标者亲王、郡王;皇家园林与离宫别苑中一般使用黑、蓝、紫、翡翠色的琉璃。同时,在琉璃瓦的尺寸上也有不同型号与规格。
心香一瓣
我国古代建筑的成就举世闻名,且不说它的金碧辉煌、诗情画意,也不说它的飞檐斗拱、雕龙刻凤,仅仅在一砖一瓦间,就蕴含着无穷的意趣。瓦当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仍有朴实的大美。
鲁迅与北大校徽
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简洁的轮廓给人现代的感觉。“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部的“北”字是背对背侧立的两个人像,下部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有如一人背负二人,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徽章用中国印章的格式构图,笔锋圆润,线条流畅,透出浓厚的书卷气和文人风格。同时,“北大”二字还有“脊梁”的象征意义,鲁迅用“北大”二字做成了一具形象的脊梁骨,借此希望北京大学毕业生成为国家民主与进步的脊梁。
心香一瓣
瓦当本身的文化符号含义被广泛认可。一片小小的瓦当,闪耀了北大“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的形象,是对过去的继承和对未来的希冀。
传统技艺要用“新”传承
七十几岁的刘德源和瓦当打了半辈子交道。他作为传统瓦当制作技艺的市级非遗传承人,认为想传承技艺,要将瓦当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内容和拓片展示上赋予瓦当时代特征。
刘德源说,人们更愿意收藏古代瓦当,复制瓦当不仅需求量小而且售价低。于是他着眼于拓片,开发瓦当新用场。例如,复制出土的珍品瓦当,将拓片作为礼品,满足人们无法在原件上拓片的需求。或设计瓦当新内容,比如北京奥运会期间,他就为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都设计了瓦当,并印成册。他还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作成瓦当,为长安区(陕西西安市)设计“绿”“富”“美”三枚瓦当。这些新瓦当的拓片装裱后被悬挂起来,赏心悦目。
心香一瓣
曾经耀眼的瓦当工艺,也要与时俱进,彰显时代精神。这样,这门技艺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瓦上四季轮回檐下人间烟火
白墙青瓦,素朴如山姑。石头围个院子,院里栽树,桃花红,梨花白,丝瓜扁豆顺着杆子爬。孩子闹,鸡犬叫,天蓝云白,陽光下的瓦,就像粼粼波光,又像打开的书页,日子就那么清淡又充实地过去。
喜欢看瓦缝里漏下的阳光,一个一个的小圆,慢慢地移动,正圆,扁圆,椭圆。圆圆的光柱,自屋顶直贯而下,许多尘埃在兴奋地飞舞。就担心着,这样大的洞,下雨如何了得?待真下了雨,听着叮咚噼啪的雨声,看着瓦片雨花跳跃,雨水流淌,室内却是安好。那些个小洞到哪里去了呢?满耳的雨声里,天井满了,癞蛤蟆出来了,咕咕地叫。门前的石板,一发地润洁了。
青瓦也会老的,老了的青瓦就黑了,老了的白墙就斑驳了,老了的屋子里,人是满的,日子是新鲜的。老祖母在老去,孩子们在长大,平凡的烟火里,每一天都有简单的欢喜。五谷六畜,四时八节,炊烟弥漫在青瓦上,把日子抚养长大。母亲总有干不完的活,父亲总有喝不完的酒,老祖母总有说不完的唠叨,我们总有玩不完的名堂。便是一片断瓦,秋了,猫着腰,都可听蟋蟀唱歌。
时间久了,覆瓦上就长了瓦松,矮矮的,只是徒具松的模样。还有苔藓,晴天明明灰土一般,久雨后就活了,还一直向上爬,爬得心里都是湿的,爬得耳里都是灰色的雨声,那寂寥岑静一直埋在我的心里。麻雀在瓦松边跳跃,一群一群的,窥视竹编里金黄的玉米,吵吵着,不耐烦的样子,伺机而动,一挥手,就惊惶地飞走了。
(节选自董改正《青瓦》。题目是编者加的)
心香一瓣
有瓦的日子,春夏秋冬都是诗。一瓦,泥土涅槃,挡夏之炎热冬之寒冷,不惧空中倾盆雨。建造一座房,温暖一家人。
屋顶绝技
邻居翻盖新房,房子翻盖得又高又大,瓦匠们忙了半月之久我都没怎么在意,到了起屋这天,忽然变天,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风催雨势,天昏地暗。就要起屋,梁已架好,檩已钉实,箔已铺好,泥已抹平,如果这时下雨,则会全部泡汤。如果在雨前压上瓦,那反而是一件幸事。
我为邻居更为瓦匠们捏一把汗,我以为他们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麻烦,时间不等人,雨随时就要倾泻下来,架塌墙倒都可能发生,不只是经济损失,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我还担心瓦匠们会丢下一个烂摊子。但我看这时的瓦匠们,一个个严阵以待,没有一点发愁和当逃兵的迹象。那么高的房顶,这么恶劣的天气,要叫我,站都站不住,头一晕,眼一花,眼一闭,只好听天由命了。但他们一个个如同平常,摆开阵势,开始压瓦。房高3米多,地面到房屋斜坡距离6米多,地面上的瓦嗖嗖飞向房,从地面到房顶,中间有3次传递,整个空间只见瓦在飞,从这个人的手到那个人的手,没有丝毫的时间之差,差一秒可能会脑袋开花;也没有丝毫的距离之差,瓦匠们头不抬、眼不斜,就知道瓦在什么地方,伸手取来,瓦从地面到房上瓦匠的手中,从瓦匠的手中到啪啪压到房上,几次传递都在同一流程,就像机械的流程没有丝毫差错。在一面房坡,从低到高,一溜五六个人,眼看着片片鳞状新瓦越铺越大,越铺越快,越铺越让人心里振奋,只听到哗啦啦一片瓦响——原来还有这么好的才艺展示!
(节选自李业成《瓦匠》。题目是编者加的)
心香一瓣
瓦匠们在干粗活的时候,种地、挑担、挖土,都是笨手笨脚的,什么气质和灵性都表现不出来,可一旦让他们施展压瓦这种技艺的时候,一个个就变得那么挥洒自如,气质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