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增勇,杨 艳
(玉溪师范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移民迁移到一个新的居住地后,不可避免地会与在其周边居住的族群发生联系,尽快适应新的社会、生活环境,并采用最适合自己族群发展的语言适应模式。周庆生先生认为语言适应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个“入乡随俗”问题。如何随俗?他提出了“顺外弃内”“顺外传内”和“隔外传内”3种不同的适应模式(1)周庆生.语言适应-传承模式:以东干族为例[J].语言战略研究,2018(4):10-18.。2019年12月,周先生在“首届跨境语言研究高端论坛”的主旨报告中又将原来的3种模式扩充到5种,即语言适应-传承模式、语言适应-融合模式、语言适应-分隔模式、语言适应-同化模式、语言适应-边缘化模式。本文拟从语言适应模式理论的角度,对云南省景洪市布下回显村桑孔人的语言生活进行分析。
桑孔人自称sam55qho55,在我国第4次人口普查时(1990年)归为哈尼族。使用桑孔语的族群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景洪市的4个村子里,共有2 000多人口。傣族称桑孔人为“布下”人(pu31a55)。pu31是“人”的意思,a55意不详。据桑孔老人讲,他们的祖先从一个叫做ta33ti33的地方搬出来,来到老挝,据李锦芳介绍,目前在越南的莱州、老街省约有1 700多桑孔人,在那里他们被称为贡族(2)李锦芳.论中越跨境语言[J].百色学院学报,2013(4):48-55.。后来,桑孔人从老挝搬到景洪邦飘布下村定居。随着人口的增多,又有人家搬到曼宛洼村、曼扎罕丙村和布下回显村居住。
布下回显村是桑孔人聚居村,共有411人,其中桑孔人382人,汉族22人,拉祜族2人,布朗族1人,彝族2人,他们是外来的媳妇或女婿。布下回显村周围居住着其他族群,北边居住着汉族200人,拉祜族374人;南边居住着汉族289人;东边居住着拉祜族289人,汉族259人,爱尼人666人;西边的傣族村子有365人,汉族村子里有420人。其他3个桑孔人居住村子也是一样,周围都居住着汉、拉祜、傣、布朗、爱尼等其他族群。这种多民族大杂居、各民族小聚居的居住形态,是我国少数民族常见的分布态势,但是其语言使用情况却呈复杂多样化。
桑孔语的使用情况较具特色,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1992年,李永燧先生发表了《桑孔语初探》一文 ,首次介绍了桑孔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3)李永燧.桑孔语初探[J].语言研究,1992(1):137-160.。2002年,李永燧先生的《桑孔语研究》 出版,介绍了桑孔人的来源、服饰、住房、节日、婚丧、嫁娶等社会、文化习俗,细致描写了桑孔语的语音、词汇、语法,并通过语言比较确定了桑孔语的语言地位(4)李永燧.桑孔语研究[M].北方: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采用入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桑孔人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调查。首先根据戴庆厦教授语言能力等级划分的定义(5)戴庆厦,等.元江县羊街乡语言使用现状及其演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把村里6岁以上桑孔人的语言使用能力分为熟练、一般、略懂和不会4个等级,其中,“熟练”指听、说能力俱佳,能在日常生活中自如运用;“一般”指具备一定得听说能力,但在日常生活中不能自如运用;“略懂”指具有部分交际能力,能听懂简单的会话,但不能自如运用;“不会”指听、说能力较低或完全不懂,日常生活中不能使用 。其次请熟知本村情况的桑孔人按照等级对自己语言能力的评估。最后按照桑孔人实际语言使用能力情况,把布下回显村桑孔人分为47岁以上、46~39岁、38~23岁、22~6岁4个年龄段进行分析。
桑孔人的语言使用情况可从母语、汉语使用能力、兼用多语能力3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母语使用能力 桑孔人母语使用活力强劲,6岁以上桑孔人普遍能熟练使用母语。但是,熟练使用的人数与年龄成反比关系,其中47岁以上年龄段,100%熟练使用母语;46岁以下年龄段,出现了略懂等级的人。到了6~22岁年龄段,熟练使用母语的人数百分比下降到了85.7%,处于略懂等级的人数增多,出现了不会等级的人。详见表1。
表1 桑孔人使用母语的情况
汉语使用能力 桑孔人的汉语使用能力与文化程度、外出频度和年龄相关。汉语使用水平与年龄成反比关系,即年龄较大的人,汉语使用能力较弱;中青年的汉语使用能力较强。6~22岁年龄段汉语水平一般的人,均为6岁左右的小孩,其汉语水平随着年龄的增大将得到提高。47岁以上汉语熟练的人数较少,其百分比与其他年龄段相比,大幅下降。而且汉语“略懂”或“不会”的人数较多。调查过程中,4位70岁以上的老人在介绍桑孔人的来源及社会生活情况时,需要翻译陪同进行交流。39~46岁和23~38岁年龄段人群的汉语使用能力多处于“熟练”和“一般”水平,只有少数人处于“略懂”等级。详见表2。
表2 桑孔人使用汉语的情况
兼用其他民族语的能力 桑孔人村子周围居住着汉、傣、爱尼、拉祜等族群,桑孔人在与这些族群接触交流中,不同程度地学会了他们的语言,成为多语使用者,能够做到见什么人,说什么话。但多语使用能力、使用何语种的能力具有显著的代际特征。文中,笔者对桑孔人使用傣语、爱尼语、拉祜语的情况进行了调查。
(1)桑孔人使用爱尼语。桑孔人的爱尼语使用能力与年龄成正比,年龄越小,能使用爱尼语的人数越少。年龄越大,爱尼语的使用能力越强。比如,6~22年龄段除1人熟练外,其他人均属不会等级。而熟练的这一个人,其桑孔语使用能力为略懂,原因是他的母亲是爱尼人。23~38岁年龄段,爱尼语略懂等级的人占21.9%。39~46岁年龄段,略懂人数上升到60.8%,一般等级的人占9.8%。到了47 岁以上年龄段的人,爱尼语达到“一般”水平的人占到74.6%,只有3%的人不会使用爱尼语。见表3。
表3 桑孔人使用爱尼语的情况
(2)桑孔人使用傣语。桑孔人使用傣语的情况与使用爱尼语的情况一致,使用能力也与年龄成正比,处于“一般”、“略懂”和不会等级的百分比也比较接近。见表4。
表4 桑孔人使用傣语的情况
(3)桑孔人使用拉祜语。桑孔人使用拉祜语没有使用傣语和爱尼语的能力强,使用能力达到“熟练”和“一般”等级的人数比较少,部分人略懂,多数人不懂。此外,与掌握其他民族语的情况一样,6~22岁年龄段的人已没有人会使用拉祜语,22岁以上年龄段的,不同程度掌握拉祜语的人数增多。见表5。
表5 桑孔人使用拉祜语的情况
从以上表3至表5的数据来看,桑孔人的语言使用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桑孔语保留相对完好,94.9%的人能熟练使用母语,但6~22岁年龄段出现了“略懂”或“不会”的人,处于这两个等级的人已占3.4%的比例。
第二,汉语使用水平与年龄成反比关系,即年龄较大的人,汉语使用能力较弱;中青年的汉语使用能力较强。
第三,47岁以上桑孔人兼用多语。中老年桑孔人在与其周围的汉、爱尼、傣、拉祜等各族群人频繁的接触交流中,不同程度地学会了他们的语言,成为多语使用者。比如,47岁以上年龄段103人中,爱尼语达到“熟悉”的1人,“一般”的77人;略懂的22人,不懂的8人。傣语达到“一般”水平的82人,略懂的17人,不懂的9人;拉祜语达到“熟悉”的4人,“一般”的2人,略懂的24人,不懂的78人。此外,57岁以上的12位老人,除熟练使用桑孔语外,还不同程度地兼用汉语、爱尼语和傣语,是四语使用者。少数人是五语使用者。例如,岩者,今年55岁,岩朋48岁,他们与外界的交往比较频繁,使用母语、汉语、爱尼语、傣语和拉祜语,是五语使用者。
第四,46岁以下年龄段的人兼用多语的能力减弱。比如,46~39岁年龄段51人中,5人汉语、爱尼语、傣语水平达到“一般”。32人汉语一般,爱尼语、傣语水平“略懂”。4人汉语一般,爱尼语、傣语、拉祜语略懂。3人汉语、爱尼语、傣语“一般”,拉祜语略懂。23~38岁年龄段114人中,24人汉语熟练,爱尼语、傣语略懂。9人汉语熟练,拉祜语略懂。1人汉语熟练,爱尼语、傣语、拉祜语略懂。4人汉语熟练,爱尼语一般。1人汉语熟练,爱尼语一般,傣语略懂。到了6~22岁年龄段,已没人能使用爱尼、拉祜和傣语了。
1.桑孔人母语保持成因分析。桑孔人人数较少,且处于其他族群的包围之中,而其母语活力依然较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第一,小聚居的居住方式。桑孔人聚居在一起,桑孔语是村内主要的交际语言。人们在村庄聊天、劳动、婚丧、嫁娶、娱乐等场合中都使用桑孔语交流,村内广播、开会等场合都用桑孔语。现在人们使用微信,也用桑孔语进行语音交流。
第二,持续的家庭代际传承。桑孔人家庭中使用桑孔语进行交流,孩子学说话时,也是最先教桑孔语。儿童在家庭、村寨中随时能接触到桑孔语,耳濡目染,自然习得了自己的母语。
第三,稳定的族内通婚。长期以来,桑孔人实行族内通婚,保持了桑孔人聚居的状态。到了现代社会,才开始与外族通婚。但到目前,其他族群的媳妇、女婿进入桑孔村子的人数还比较少,还没有对桑孔人家庭内部的语言使用和传承产生较大影响。
第四,深厚的母语感情。布下回显村的桑孔人热爱自己的母语,重视桑孔语言、文化的传承。他们认为,孩子上学后就能自己学会汉语,在家庭、村子中要教他们母语。调查过程中,有人看到我们用国际音标记录桑孔语,便提出要跟我们学习,这样他们自己就能记录。当我们邀请发音人跟我们一起回学校录音时,村里的人以为他们是要跟我们一起去学习能够记录他们语言的文字,大家都很激动。
第五,平衡的语言使用态势。桑孔人及其周边居住的汉、傣、拉祜、爱尼人数相差不大,多年来这些语言使用保持着平衡态势。在族群接触、交流中,大家相互学习,因而大部分人能兼用其他族群语言,成为多语使用者。
第六,小聚居的村小学教育状态。在集中并校之前,村子里面设有小学,孩子们在村中上学,与本族同学接触,没有脱离桑孔语使用环境。
2.年轻一辈母语使用能力下降原因分析。年轻一辈的母语使用能力出现下降趋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相关。
第一,集中并校以后,孩子们到镇上寄宿上学,在学校中学习汉语,用汉语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在周末、假期回到村中才使用母语。
第二,中学或高中毕业以后,有的孩子继续升学,有的到外地打工。由于长期不接触使用母语,导致母语使用水平下降。
第三,离开母语环境后,使用母语会感到害羞。发音人啊芬告诉我们,她的女儿小时候能熟练使用桑孔语,后来跟母亲一起离开家乡,即使母亲坚持跟她讲桑孔语,她也以汉语应对。
第四,快速的社会发展,新事物的出现,使汉语成为优势语言。桑孔人和其他族群的年轻人都面临这一变化。这也是年轻一代不能兼用多语的原因。
可以预见,尽管目前桑孔语还有较强活力,但已出现消退的迹象。不久之后,将面临消亡的危险。
从以上桑孔人的语言使用情况、母语保持或下降成因分析来看,他们的语言适应策略存在“顺外传内”“顺外弃内”两个变化阶段。
桑孔人搬到布下回显村时,同周围居住着的汉、傣、拉祜和爱尼等族群的人生活在一起。为顺应这里的生产、生活,他们主动适应当地语言文化环境,积极学习其他族群的语言,做到“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同时,也在传承使用自己的母语,采用的是“顺外传内”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交通道路改善,桑孔人同外界接触的范围更广,在频繁地与外人的交往中,汉语成为主要的交际语言。此外,不断以汉语的形式出现的新事物、新名词,以及电影、电视、媒体的普及,也增强了人们学习汉语的欲望,汉语的优势逐渐得到突显。从47岁以下年龄段中已出现母语“略懂”和“不会”的情况来看,目前20岁以下人群,随着族际婚姻家庭的增多,家庭内部语言传承的中断,母语使用能力的减弱,他们的下一代将选择“顺外弃内”策略,转用汉语,放弃自己的母语。桑孔语将只存在于文档和数据库中,在生活中不再使用。
可以看出,一个民族迁入一个新的地方后,需要适应当地的语言文化环境。如果生活在其周围族群的人数、语言、文化影响力等与之相当,人们经常会使用“顺外传内”策略。如果有优势语言、文化,他们会使用“顺外弃内”策略,母语逐渐消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随着语言的消失,其承载的诗歌、传说、医药等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将随之消失。因此,保护、传承桑孔语言文化,已经迫在眉睫。我们认为,目前可进行以下工作:
第一,关心、发展桑孔人传统文化。发掘发展桑孔人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年轻一代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他们感到自己民族语言文化的可贵,进而自发地进行学习和传承。目前,景洪各级政府重视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举办了民族服装大赛、民族传统文化展示、土特产交流会等活动,这些活动有利于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发掘和传承。
第二,建立桑孔语言、文化有声语档,撰写桑孔语参考语法,为桑孔语的学习、维持、传承提供坚实基础。
第三,加强桑孔语言文字的推广和学习。20世纪50年代,我国老一辈语言学家已创制出一套哈尼文字。在已有文字基础上,根据桑孔语实际音系,调整文字符号,举办培训班,在桑孔人中进行教授和推广,使热爱自己民族文化的人能用文字进行记录和创作,有利于桑孔语的维持。
第四,投入经费,在文字推广使用的基础上开展桑孔语言文化教学。在假期开展桑孔语言文化培训班,由熟知桑孔语言文化、文字的桑孔人担任教师,对年轻一辈进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