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师范技能培养的“五微整合”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0-12-03 06:29向宏年徐义平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师范师范生研究者

向宏年,邹 强,徐义平,彭 劲,刘 薇

(1.湖北科技学院 艺术与设计学院,湖北 咸宁 437005;2.湖北科技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北 咸宁 437100)

一、研究背景与假设

“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这是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针对高等教育优化结构和办出特色首次提出的要求。随着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5年《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不断出台,围绕转型发展的话题,地方高校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方面早已进入实质研究阶段。尤其是近些年来,教育部对高等学校师范生的培养更是作出了“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的具体规定;[1]2019年,教育部又对高等学校艺术师范专业提出了“强化实践环节”“推进高校艺术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导艺术师范专业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等要求。[2]在此前提下,地方高校的师范专业更是本着“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加大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比重,把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置于至关重要的地位。

由于互联网及教育信息化的风暴席卷全球,高校师生已无法选择地被推进了以微博、微信为代表,聚开放、交互、虚拟等多种特性为一体的“微时代”,[3]短平快的信息通道无所不在地为师生个体独特的生命成长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给予学习者更多的特殊赋值,使得教育史中原有的“大”教学论已难以有效指导“微时代”的个体学习。“大”教学论在当代发生转向势在必然。学者胡定荣在2016年正式提出了“微教学论”的概念,[4]反思了“大”教学论的贡献与局限,阐述了“微教学论”的理据、意蕴及生成路径,从历史、现实、理论和实践角度就教学论学科发展方向和研究方法提出:教学论要发展,就要从追求发现“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或统一)艺术”的大教学论转向追求建立“把不同的内容教给不同的人的多样化的科学理论”的微教学论。

微教学论的提出,既是“微时代”教学理论探索历程中水到渠成的思想结晶,也是“微时代”的重要教学理念。以中国知网收录的研究文献为例,与微教学论内涵相关度很高的词汇如“微教学”“微课程”“微课”“微平台”“微视频”等等,在研究文献的主题、篇名、关键词和摘要中均为高频出现(截至2020年7月1日的篇目数量,见表1),汗牛充栋的研究篇目,透露出“微时代”教学研究的“微”特色。

表1 “微教学”“微平台”“微视频”“微课程”“微课”的研究热度数据表

“五微整合”理论正是在这样一种“微时代”背景下,遭遇美术师范专业教学技能培养的各种现实困境,经过假设、尝试实践、反复检验而最终凝练出的。在培养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时,将“微团队”“微实践”“微视频”“微课”“微平台”五因素(以下简称“五微”)有机整合,力求学生对教学技能的掌握向最大化靠拢。该理论是“微时代”师范教育的产物,是一种适用于地方高校师范专业大班额教学技能训练的微教学论。

二、美术师范技能教学的策略改革与实践

(一)修订教学大纲是教学改革的基础

大纲是教学的基础。所以,教学改革宜从修订教学大纲做起。以某地方本科高校美术师范为例,前些年其美术教育类课程仅有《美术教学法》这一门,也是美术师范生唯一有机会在课堂上训练美术教学技能的课程;同时,该课程还必须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美术教学理论,设置在大三下学期。2007-2020年,每届总学时均为32,美术师范生2012级261人、2013级182人、2014级84人,2015级99人,2016级57人,2017级82人,2018级124人,2019级82人。2007年春季,研究者首次接受该课程教学任务时,教学大纲中32学时全是理论讲授,实践学时为0。尽管研究者在讲授该课时列举了丰富实例,但师范生仍不知道面对中小学生要如何进行美术教学,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成为空谈。多年来,研究者想要培养具有美术教学技能的师范生,却不得不面对课时少、全理论、大班额的现实。

基于一种朴素和现实的教学利益考虑,研究者对“如何让美术师范生对《美术教学法》课程更感兴趣”“如何让师范生在这32学时中掌握一些美术教学技能”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多种教法的设想和尝试改进,把学法由“听+想”变为“听+想+写+教”。在总学时32始终无法增加的情况下,课程的实践学时先后经历了0、4、8、12,而理论学时数则是相应的经历了32、28、24、20的过程。增加实践学时后,学生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法,亲自尝试撰写教案和试讲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巩固对美术教学理论的深入理解。

(二)“五微整合”理论有效指导美术学师范技能的训练

1.“微团队”:教学形式化整为微,人人成长

在师范技能训练中,试讲最难,也最有效。但大班所在的“场”并不适合美术师范生的最近发展区。爱因斯坦说:“场是相互依存的事实的整体”。[5]在大班课程的“场”中,试讲者身处物理的大空间,面对教学法教师和近百名同班同学,其中仅有20人左右是他们平时在专业小班中比较熟悉的。因此,课堂各因素之间整合而成的心理“场”对试讲者而言紧张有余,试讲者既需要十分熟悉自备的教案,也需要组织好大班的学习秩序……当研究者宣布“人人都要试讲”时,师范生焦虑地发问:“天啊!老师,您是要让我们也像您一样,对着这么多同学讲课吗?”这种焦虑真实地表明了让他们在大班试讲这种行为性目标的难度。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场”才适合美术师范生首次的教学技能训练呢?那就是最接近美术师范生日常学习的班级,如《国画》《油画》《水彩》《书法篆刻》等课程所在的小班。小班各成员间因长期相处已有更多的顺性、自由和共处的经验与体验,这种环境使他们的行为更为自然,更利于他们在适度紧张之后的顺畅发挥。在此基础上,各小班又细分成4-5个学习共同体。在学习共同体中,各成员在小班轮流担任试讲、录像、文字记录、活动主持、评议等任务,全员全方位参与;各学习共同体之间相互评比,每个成员都有责任心。各小班成员在不同的“场”中同时试讲,研究者巡视听课并适时辅导。这种学习方式,降低了他们从“学生”到“教师”角色转换的难度,也有效促进了每个美术师范生的过程参与和生命成长。

2.“微实践”:施教过程“化整为微”,全面体验

中小学美术教学是40或45分钟一节课。但师范生要在《美术教学法》课程中完整地体验这一教学过程,时间不够也没必要。此时,传统“微格教学”的理念值得借鉴。在“微时代”条件下,录像由移动手机完成,它甚至发展出一种可移动的“微格教学”。研究者把40-45分钟的中小学美术课堂浓缩成10-15分钟的微型课堂,让每个师范生都参加“微实践”教学,通过体验单位时间内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或某一教学环节,师范生把中小学美术课堂“化整为微”,参与多角色的实践训练,全面体验美术教学,进而强化自身美术教学技能的提高。一位师范生深有体会地说:“‘微教学实践’是我们在中教法课程里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备课,自己上课,来达到教学目的。……它可能不会像平常45分钟一节课那么枯燥乏味,但是它把整节课的重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短短10分钟学到了该学习的东西。”

3.“微视频”:示范教学“化整为微”,针对性强

“同学们!今天我们主要学习演示法。什么是演示法呢?在美术教学中,演示法是指美术教师通过展示……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学难免空洞,纯理论讲授无法促使师范生把理论与美术教学实践有效联结,“入职后的实践常常回复到中小学时代他们被教的方式上去。”[6]纯理论讲授的方式让师范生收效甚微。教师讲解千遍,不如演示一遍直观。在该情境中,尽最大可能把学生的思维引进中小学美术教学现场变得十分重要。引进的方式之一是播放中小学美术教学视频。研究者通过网络“淘宝”或现实积累,围绕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进行选择、剪辑,最终获得一段贴合某个知识点的“微视频”,它既“短小精悍”,也与美术教学理论讲授的实际相吻合。例如,在向师范生讲授如何激发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如何导入新课时,研究者剪辑了2007年全国第五届中小学美术课现场评选录像课中周晓峰老师《蔬果变变变》课堂中的前5分钟教学视频,作为小学低年级美术教学导入和激趣的范例。师范生看了这段“微视频”示范,深有体会地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小学老师讲的课……刚开始我觉得他的行为奇奇怪怪,跳到讲台上,在学生的面前打电话,和同学们开玩笑等等,后来才知道这是他讲课的一种风格……根据每个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再去上课才会有效果……老师风趣幽默……这是我应该学习的地方。”

4.“微课”:学生中心,形式多样,泛在学习

国外“微课”的滥觞有多种说法:一是萨尔曼·可汗在尽心尽力为他表妹解答数学疑惑时发展出“微课”核心资源,即一段10分钟内的教学视频,另有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教授提出的60秒课程、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 Penrose提出的微课程概念及微课建设五步骤等等。[7]国内关于“微课”研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广东佛山胡铁生,他在2011年提出“微课”概念,在2013年梳理“微课”的发展,认为“微课”在我国已经历“微资源构成”“微教学过程”“微网络课程”三阶段。2018年,胡铁生在总结“微课”对于中国的重要意义时认为,“微课”是一种数字化学习资源,也是一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当前在我国已步入内涵发展和反思提升阶段。[8]不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对“微课”的共识突出表现在“微课”是一种教学资源,它时间短、主题突出、学生中心等。研究者认为,它也衍生出多种教或学的方式,可用于移动学习、泛在学习,也可灵活用于翻转课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环节的有机契合,或作为其他教学资源包的有机构成。“微课”是一个相对开放的概念,开放性由其呈现的丰富形式所决定。

在为学生有效学习提供支持的大前提下,本研究中的“微课”依据运用时机可分为:课前、课堂、课后三种形式。课前“微课”,可录一段教学视频,也可制作一个有声PPT,还可在网络或本地硬盘中剪辑好一段视频资源,甚至是几页文本或图片+习题,为课堂教学重点做好铺垫;课中“微课”,既可提前备好一段视频资源,也可课堂现场自己演示一节“微课”,或是将师范生的试讲当作一节“微课”展示,以服务于师范生对某知识点的剖析、理解和体会,它涉及的内容往往是课堂教学重点;课后“微课”,可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录一节微课或剪辑一段视频资源+习题推送给学生,其内容大多是对课堂教学重点的巩固、延伸或拓展。课前、课堂、课后“微课”组合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让师范生通过线上或线下等方式学习,这些资源、学习方式等在学生的头脑中加以整合,从而建构出属于师范生个体独特的系统知识群落、思维方式、学习风格等等,在此过程中,师范生不仅提高了美术教学技能,也经历“认识—实践—再认识”之循环往复的螺旋上升式学习历程。

5.“微平台”:师范生美术教学技能训练的助推器

传统观念中,教学过程只是一种师生双边的活动过程。但当今互联网上不计其数的信息流时刻通过手机对师范生进行着不可避免的“狂轰乱炸”,教学呈网络交互状态。曾经,为了避免手机信息分散师范生的注意力,学院在教室的墙壁上悬挂了聚多个小口袋为一体的手机存放袋,提倡师范生上课存放手机,下课再取。但事实证明,这种方法奏效甚微。于是,研究者顺势而为,把手机QQ、微信等当成学习平台,师范生可以正大光明地看手机、用手机。早在2018年秋季,研究者就让师范生在微信中关注“雨课堂”公众号,将课程教学的PPT发布至“雨课堂”,上课时同步播放。并充分利用“雨课堂”能及时反馈学生答题情况的便利,适时插入教师刚讲过知识点的随堂习题,师范生在1分钟左右通过手机完成并提交,其得分作为平时成绩的来源之一。同时利用“雨课堂”中的弹幕、投稿、投屏功能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和反馈,有效提高了美术教学理论学习的效果,为师范生美术教学技能的训练打下了更加坚实的认识基础。

2020年全国疫情期间,全国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众多的“微平台”在特殊的危难时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各种“微平台”将相隔千里的师生凝聚在一起,师范生运用腾讯会议、雨课堂、微信群、QQ群等学习平台辅助了课程的直播和实践教学,甚至有学生穿着防护服通过腾讯会议进行试讲,后来,研究者了解到,这位师范生是在诊所帮助就医人员测体温,诊所工作很忙,师范生于是就地试讲。师生感动的同时,更是体会到“微平台”在移动学习中的非凡意义。

疫情期间的《美术教学法》课堂教学全部采用了网络直播方式。一般的,教师在课前或课后都会通过“雨课堂”这个“微平台”推送给师范生一些微课、习题、资料等,在课堂中通过“雨课堂”或“腾讯会议”集中直播梳理、讲解重要内容,并与师范生适时互动,引导他们通过“微平台”开展在线讨论及经验分享活动。在教学技能训练环节中,各小班也通过“腾讯会议”这个“微平台”进行试讲、评议、记载、录像、主持等活动,教师不定时进入各小班的“腾讯会议”现场进行在线听课和指导评议。各小班的3-5个学习共同体在参加小班教学实践活动的同时,仍然依托QQ群、微信群等“微平台”进行共同体内部的在线交流。同时,研究者也以班干建立的QQ群或微信群为“微平台”,通过其收集教学建议、发布教学通知、敦促考评等。美术师范生在研究者的引导和多个“微平台”的强大功能支持下,不断提高对美术教学理论的认识,不断地体验美术教学过程,参与美术教学的评价和观察活动。所以,尽管对着屏幕学习,师范生的美术教学技能仍然得到了较为扎实的训练,技能水平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在“微时代”,“五微”是地方高校美术师范专业大班额教学技能培养中难以分割的五种因素。在教师的引导下,师范大班分成“微团队”,通过“微实践”的方式,利用“微视频”“微课”等学习路径,借“微平台”辅助美术教学技能的训练,每个师范生轮流经历主持、讲(说)课、听课、记载、录像、评议等实践活动,对“认识-实践-再认识”过程中的实践环节进行了强化,有效地提高了美术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水平。

三、“五微整合”教学改革的反思

“五微整合”理论的提出,是由研究者所执教的《美术教学法》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遭遇的困境所迫,秉持“以学生为中心”“微教学论”等教学理念,为改进教学效果而不断摸索、大胆尝试、积极改进、反复检验的结果。研究者自2008年开始探索地方高校大班制的美术师范生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提高美术教学技能,至今已有12个年头,最初研究者运用“整体—局部—整体”理念组织《中学美术教学法》课程的教学,采用了大班理论讲授与小班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后来,研究者又在这种教学形式中嵌入“微团队”“微实践”“微视频”“微平台”的四微整合策略强化师范生美术教学技能的训练;最近几年,研究者通过多种途径调研,了解到当前社会对美术师范人才培养的需求倾向,[9]结合“微时代”背景和“微教学论”的理念,运用“五微整合”理论,有效指导了师范生的美术教学技能提高。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和发展,研究者认为“五微整合”理论值得在地方高校的师范专业中推广应用。它加速了师范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强化了师范生生命成长的体验;切实提高了大班制师范专业的教学效率,使得美术师范专业教学技能的提高向最优化又迈进了一大步。

另外,学院在2019年又根据教育部对美术师范专业认证的要求,结合某地方高校美术师范专业的师资和用人单位对美术师范生的能力需求等多方面的实际,对2019版美术师范生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大幅调整,除增设了美术教育类课程门数以外,将《美术教学法》课程的总学时由32增至64,其中理论48学时,实践16学时。待2019级美术师范生大学三年级时,即可执行。以后,《美术教学法》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学时仍然会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上不断改进更新,以适应新的需要。

理论是灰色的,尤其当它被搁置在象牙塔中。只有将它不断地应用,才能时用时新,变为富有生命色彩的“发动机”。在研究中,有些方面超出了预期,例如:研究者为美术师范生“链接”了已毕业的学长、美术教育实习生等现实资源,通过“微平台”让学长或实习生为美术师范生分享与美术教学技能有关的经验和体会,这些已毕业的学长们与美术师范生年龄接近,更重要的是有第一手的职场经验,他们的分享深得美术师范生的欢迎。同时,研究者也发现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例如:(1)在地方高校里,往往教学法老师数量稀少还要身兼多课,像“微课”这类技术含量高的资源如何才能快速有效地制作出来以供师范生使用?(2)有针对性地制作“微课”、选择并剪辑“微视频”需要大量的精力,如何才能让这些“微课”“微视频”得到最大化的利用?(3)在不可预计的特殊情况出现后,“五微整合”理论运用的弹性该如何把握?

猜你喜欢
师范师范生研究者
哈尔滨新区师范附属小学校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历史学师范生说课能力提升路径探究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研究者称,经CRISPR技术编辑过的双胞胎已出生。科学将如何回应?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