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静平
江苏省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肿瘤内科,江苏苏州215200
乳腺癌是临床常见的乳腺外科疾病,其是指恶性肿瘤发生于患者乳腺腺上皮组织上,对于早期乳腺癌的患者来说,一般不会出现典型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乳腺癌将其他器官发生转移,包括肺、肝、骨等,并对正常组织带来破坏,严重的情况下将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2]。手术切除或化疗是临床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法,但是由于乳腺癌在早期会出现转移,由此导致治疗效果不太理想。相关研究表明,紫杉醇在治疗乳腺癌疾病有着显著优势,且吡柔比星化疗也能取得确切的效果,为了证实该治疗方法是否具有可靠性,该次研究纳入该院2017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6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就多西紫杉醇联合吡柔比星化疗治疗法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该次研究纳入60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即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年龄最小30岁,最大64岁,中位年龄(45.34±1.23)岁;观察组患者年龄最小、最大分别为31岁、65岁,中位年龄(46.54±2.1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次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患者及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化疗方法:化疗前对患者做好相关检查,包括肾功能、肝功能、血常规等检查,前3次化疗均于化疗前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第4次于化疗后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3]。
对照组:对患者采取175 mg/m2紫杉醇(国药准字H20059962)+40 mg/m2吡柔比星(国药准字H10930105)化疗治疗;观察组:对患者采取75 mg/m2多西紫杉醇(注册证号X20010341)联合40 mg/m2吡柔比星化疗;两组患者均以3周为1个疗程,治疗时间为4个疗程。
肿瘤标志物检测方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抽取空腹静脉血,4℃低温离心后分离血清待检,酶联免疫法(ELISA),全自动化学发光仪(型号Elecsys 2010)检测CEAA、CA125、CA153水平[4]。
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无变化、进展4个部分,治疗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例数/总例数×100.0%。对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包括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脱发、中性粒细胞减少、肝功能损害;对两组患者1年疾病复发率进行比较。
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对照组(73.3%)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6%)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n(%)]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2.3 1年疾病复发率
对照组有5例1年复发的患者,复发率为16.7%,观察组有1例1年复发的患者,复发率为3.3%,因此,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0,P<0.05)。
乳腺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女性是该疾病发病的主体人员,该疾病的引发因素尚不清楚,结合临床病例可知,激素作用、家族史、乳腺良性疾病、饮食与营养等与乳腺癌有着密切联系,该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根据相关统计可知,全世界每年患有乳腺癌疾病人数约有120万,且因乳腺癌疾病而死亡的人数有50万人,由此可见,乳腺癌疾病的发病率、病死率较高,由于乳腺癌疾病在早期并没有显著的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才会出现食欲不振、贫血等症状,与此同时,还能出现乳房触痛、乳头溢液、淋巴结转移等不良症状,因此,临床应当重视该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当前临床对于该疾病的治疗主要采取手术切除与化疗治疗,但是这一治疗方法极易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损伤肾功能、神经毒性等,其将直接影响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因此,临床应当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紫杉醇是一种天然药物,其是提取紫杉属植物得到的药物,其能够与微管聚合而形成无活性的稳定微管聚合物,以达到肿瘤增生、分裂的抑制效果,且能发挥其良好的抗肿瘤作用。相关研究表明,诱发细胞凋亡与紫杉醇的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对晚期乳腺癌患者采取紫杉醇单药治疗能取得良好效果。当前临床对乳腺癌患者多采用蒽环类药物联合紫杉醇治疗,相关文献提示,与单纯采用紫杉醇治疗相比,对乳腺癌患者联合用药所取得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吡柔比星作为一种抗肿瘤抗生素,其是一种半合成、化学结构的药物,其在临床乳腺癌疾病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该药物的使用时间较长,已经超过20年,其能够达到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产生,但是相关研究发现,该治疗方法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其在一定程度上能使患者治疗耐受性得以降低[5]。
欧洲的紫杉针叶是制成多西紫杉醇的主要材料,与紫杉醇相比,多西紫杉醇具有可再生性质,且患者采用该药物不会产生耐药性,该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6.6%)显著高于对照组(73.3%)(P<0.05);由此说明,对乳腺癌患者采取多西紫杉醇联合吡柔比星化疗治疗能取得良好效果。
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肿瘤标志物水平发挥重要作用,其作为机体分泌的一些特异性物质,能够有效预测肿瘤病程进展。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水平的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肿瘤标志物水平无差别,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EA、CA125、CA153水平低于对照组。说明多西紫杉醇联合吡柔比星化疗能使乳腺癌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降低。多西紫杉醇作为一种抗肿瘤药物,其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主要是通过干扰细胞有丝分裂与分裂间期细胞功能所必须的微管网络来达到抗肿瘤效果。多西紫杉醇与游离的微管蛋白结合,能使微管蛋白装配成稳定的微管得以促进,使其解聚得到有效抑制,导致正常功能的微管束的产生与微管的固定得以丧失,从而使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得到有效抑制[6]。
该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该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疾病1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多西紫杉醇联合吡柔比星化疗在乳腺癌患者临床中的应用能取得良好效果,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助于降低疾病复发率,因此,该治疗方法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王振新等[7]通过纳入8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均分40例的对照组、观察组,两组分别采用紫杉醇联合吡柔比星化疗、多西紫杉醇联合吡柔比星化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 (97.50%)高于对照组(80.00%);观察组1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对乳腺癌患者采取多西紫杉醇联合吡柔比星化疗治疗法能提高患者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其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吴天峰等[8]通过纳入45例原发晚期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多西紫杉醇联合吡柔比星方案应用于患者临床治疗中,患者手术前化疗2~4个周期,手术结束之后规定化疗,对患者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完全缓解的人员有3例,新辅助化疗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8%,呕吐、粒细胞减少、脱发为主要不良反应。由此得出结论:对晚期乳腺癌患者采取多西紫杉醇联合吡柔比星方案能取得良好效果,其能够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且患者能够耐受不良反应,认为该治疗方案具有显著优势,其值得推广应用。
该次研究结果与临床相关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相一致,说明该次研究结果具有可靠性,其能为乳腺癌患者治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多西紫杉醇联合吡柔比星化疗治疗法具有较多优势,值得在乳腺癌患者临床中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