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敏,纪明开
患者,男,56 岁。因鼻部红斑、糜烂、结痂2 个月,于2019 年12 月16 日就诊。2 个月前右侧鼻翼、鼻尖分别出现一黄豆大红斑,随后红斑基础上出现糜烂、结痂,偶有瘙痒,曾多次就诊于外院,考虑接合菌感染,给予抗真菌药物口服间断治疗4 周(具体不详),未见好转。红斑、糜烂面逐渐扩大至左侧鼻翼,红斑、糜烂面上出现污秽色、黑褐色油腻性厚痂,不易脱落(图1)。既往史:1 年余前因反复口腔溃疡就诊当地医院,诊断为复发性阿弗他口炎,予局部药物及口服维生素类药物后无诉不适。个人史、家族史无殊。体格检查: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增大,各系统检查均正常。皮肤科情况:鼻部见3 cm×1.5 cm 大小红斑,边界清楚,形态不规则,红斑基础上部分糜烂,部分出现污秽色、黑褐色油腻性厚痂,尼氏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免疫球蛋白E(IgE)均正常。真菌镜检及培养均阴性,1,3-β-D 葡聚糖检测(G 试验)和半乳糖甘露醇聚糖抗原检测(GM 试验)均阴性。天疱疮相关自身抗体:抗棘细胞桥粒抗体阳性(1:100)(正常值:阴性),抗表皮基膜抗体阴性。鼻部皮损活检组织病理:表皮轻度角化过度,棘层松解伴基底层上皮内水疱形成(图2),真皮浅层及血管周围多量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病变累及毛囊,符合天疱疮改变,请结合临床。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示:免疫球蛋白G(IgG):网格状+(图3),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A(-),补体C3(-)。诊断:寻常型天疱疮。治疗:甲泼尼龙24 mg 每日1 次口服,辅以保胃、补钙、补钾对症治疗,2 周后患者鼻部皮损基本消退(图4),未见新发皮损,目前仍在随访中,截止投稿时,患者皮损未见复发及新发皮损。
图2 鼻部局限性天疱疮患者皮损组织病理(HE染色)
图3 鼻部局限性天疱疮患者皮损直接免疫荧光图(×100)
寻常型天疱疮是一种慢性、复发性、严重性表皮大疱性皮肤病,50%~70%患者有口腔黏膜损害,且常发生在皮损之前,也可能是本病的惟一表现。大疱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常表现为在外观正常的皮肤或黏膜上(少数在红斑基础上),突然发生豌豆至鹅蛋大水疱,疱壁薄而松弛,疱壁极易破,形成红色糜烂面,结黑褐色痂,尼氏征阳性[1]。组织病理特点为基底层上水疱或裂隙形成,可见棘层松解细胞,基底细胞呈“碑石”状,可以波及附属器,直接免疫荧光可见表皮棘细胞间有IgG、C3 沉积[2]。部分寻常型天疱疮皮损局限,且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此时需要借助于组织病理检查。
本例患者表现为鼻部红斑、糜烂、结痂,抗棘细胞桥粒抗体阳性,组织病理表现为棘层松解伴基底层上皮内水疱形成,IgG(网格状+)。依据临床表现、组织病理检查是表皮内疱,直接免疫荧光示IgG 在表皮内呈网格状沉积可诊断寻常型天疱疮。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是寻常型天疱疮的一线治疗方案[3]。轻度患者[天疱疮疾病面积指数(pemphigus disease area index,PDAI)0 ~8 分]初始剂量醋酸泼尼松 0.5 mg/(kg·d),中度患者(PDAI > 9)1.0 mg/(kg·d),如果2 周内没有控制病情,剂量增加至1.5 mg/(kg·d),不需继续增加剂量;重度患者(PDAI ≥25)初始剂量1.5 mg/(kg·d),不再增加剂量并同时应用免疫抑制剂[4]。本例患者PDAI为1分,故初始给予甲泼尼龙24 mg每日1次口服,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进一步支持天疱疮诊断。本病例临床表现为鼻尖糜烂、结黑痂容易误诊为鼻接合菌感染,但鼻接合菌感染容易发展为眼睛和脑部感染并出现相应的症状[5],真菌镜检可见宽大的、绝大多数无隔膜、薄壁的菌丝,培养可见真菌生长,组织病理表现为感染性肉芽肿改变等可以鉴别。此外,本病还需要和结外NK/T 鼻型T 细胞淋巴瘤相鉴别,结外NK/T 鼻型T 细胞淋巴瘤也可表现为鼻尖坏死结痂,主要是由于肿瘤细胞破坏血管引起皮肤坏死,但组织病理表现为异形T 淋巴细胞浸润[6]等可以鉴别。本例患者误诊原因:①患者就诊时仅表现为鼻部红斑、糜烂、结痂大部分呈黑褐色,尼氏征(±),与典型的寻常型天疱疮不相符合。②该例患者早期口腔溃疡,但就诊时已愈合,给诊断带来困难。③对本例患者的皮损特点缺乏全面了解,未能将口腔溃疡与鼻部皮损相联系。④忽视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的重要性,未及早行皮损组织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故对此类患者需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结合病原学和组织病理学才能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