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吕玉秀(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中医医院)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心脑血管的方剂用药规律,通过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中医药的方剂用药参考。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与人工检索的方法,检索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和万方数据库,设定数据库的检索年限为2010年1月-2019年12月,对于其中可以获得的全文进行总结分析,提取收集关于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药治疗的相关文献,对于这些文章的题目、摘要等进行简要通读筛选,然后使用传承辅助平台(V2.5)的关联分析法对心脑血管疾病同治的方剂用药进行数据挖掘。结果:通过文献资料的数据分析研究,发现丹参、川芎、红花、黄芪这几种中药材的用药频率比较高,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方面都有较高的使用频率,而且这几种药物的配伍也是比较频繁的。结论: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数据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医药采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方剂用药规律及经验,为中医药的临床合理使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对于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治疗疗效具有很大的作用。
心脑血管病在临床实践上是属于发病率比较高的疾病,而且并发症也很复杂,其对人类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尽管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诊断和治疗方法也变得越来越先进,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世界范围内由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人数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目前,大量的临床和基础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心与脑之间疾病的发生其实是存在一定的关系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缺血性中风可导致心肌细胞死亡。而在另一方面,从中医学理论的角度来看,“神”是其重要的概念,“心脑共主神明”,心脑之间在生理上说是相互联系的。清代张锡纯认为,心和脑是相互补充的,其各有优势,在新的统领下,全身的精气联系在一起,心脑配合支配着关于“神”一切生命活动。心脑血管疾病同源,它们发生在身体的不同部位,但有着深刻的共同规则。因此,心脑血管疾病在其治疗方面,有着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与心脑血管疾病同步治疗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已成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一些具有此作用的中药在临床治疗中显得必不可少,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在医学领域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中药复方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具有一些其自身的特点,其对症比较广泛,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在临床上总结中医药心脑血管疾病同治的方剂用药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资料来源。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2010至2019年心脑血管疾病中医药治疗的相关文献。
文献纳入标准。首先符合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其次,主要是中医药临床治疗研究;再次,病例样本不能少于20例;最后,组方药物记录完整,通过临床实践证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有效。同时满足这些条件,才能够入选。
数据分析。将上述筛选所得的处方和规范后的药物名称,建立关于治疗脑心疾病的方剂数据库,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处方录入”模块,在这一过程中,为确保数据源的准确性,在录入结束后对录入的处方及中药名称按照《中国药典》的规范名称,再一次进行检查核对。在数据分析界面选择方剂优化分析功能,即“药物频次”,将方剂中每味药的出现频次进行排序,一般是从大到小,并将结果导出。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数据库中治疗心脑血管疾病76首方剂进行药物“频次统计”,可得到149味中药的频次统计,其中出现频次≥7次的有15味,其中配伍使用药物最多的5味依次为:丹参、川芎、红花、黄芪、当归。以高到低的方式进行排序,在其中,心血管疾病治疗药物配伍使用频次较多的是川芎—当归,丹参—人参,川芎—丹参,川芎—黄芪等,综合上述结果提示活血化瘀药与补虚药在心脑疾病同治中的配伍应用中占有重要位置。
《神农本草经》谓黄芪“通调血脉,流行经络,可无碍于壅滞也”。因此,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中老年人应尽早服用益气活血产品,因此丹参、川穹、甘草之类的活血化瘀、补血益气等药物配伍,以预防和延缓心脑血管疾病的形成;在治疗上,应以气血循环为基础,结合辨证论治,对症下药,事半功倍,效果良好。众所周知,治疗是指导处方的原则,而处方是体现和完成治疗的主要手段。综合以上结果,丹参、川芎、红花、黄芪几味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使用频率较高,且组合出现频率较高。认为丹参、川芎、红花、黄芪几味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起着关键作用,临床应用可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中医药在治疗心、脑、全身组织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事实证明,老年心脑血管病的常见病机为本虚实,以气虚血瘀型居多。近年来,许多学者还发现益气活血法可以改善血液流变学,调节循环,抑制炎症反应,调节免疫功能和机体反应性,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调节结缔组织的代谢,抑制组织的异常增殖。由上分析可见心脑血管疾病方剂用药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年人病证虚实兼杂、多脏同病、本虚标实等病理特点,临床方证相应,才能“方求其效、药求其验”,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