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门师范附属小学 茅燕娟
课程改革实行以来,将课堂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相整合已经成为备受广大语文教师重视的教学模式。教师要积极思考如何挖掘教材中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将其应用于建构高效语文课堂之中,引领学生主动承担起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与义务,使其成长为出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我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形式丰富,以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教育资源展开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期教师必须承担的教育职责。小学语文教师更要引导学生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并培养其文化素养。因此,教师需要正确认识将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有机整合的意义。
其一,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并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为了克服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局限性,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使其学会取其精华,融入个人的知识结构之中,提升自身的知识文化素养。
其二,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课上的巧妙渗透可以“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的情操,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感悟传统文化的内涵,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的文化韵味,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学习能力。
其三,传统文化教育可辅助教师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充分融入到语文教学情境之中,积极地探索知识、内化知识,实现学生的情与智等方面的健康发展,使其成为具有高尚品格、情操、智力的人才。
因此,教师应该立足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等目的,积极地思索如何巧妙地融合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课堂教学。
传统文化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应在依托教材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以多种方式展开传统文化教育。
神话故事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将其作为吸引学生目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要素引入课堂,并且挖掘教材中与之相符合的内容,增强学生对这部分传统文化知识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实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以统编版四年级教材中的《精卫填海》一课为例,教师可鼓励学生回忆自己曾经读过的神话故事,调动学生对这一传统文化的认知经验,并激起学生对本节课文的学习兴趣。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这则神话故事,并尝试独立思考以下问题:“精卫是什么样的神话人物?从她的身上,你们学到了什么?你们还读过什么其他类似的神话故事?”由此,教师通过神话故事的形式传递传统文化,增强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感悟,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近些年来,信息技术在语文课上的教学辅助作用受到了教师的积极肯定,它具有刺激学生感官、增强学生兴趣、拓展学生认知、激活学生内心情感等多方面的教学优势。教师若要将传统文化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语文课堂中,则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例如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源等等,让学生直观又深刻地感受传统文化。以统编版五年级教材中《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为例,教师通过信息技术设备,引导学生观看圆明园毁灭前的图片或纪录片,从中感受圆明园在毁灭前的繁荣之景,体会圆明园相关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继而教师为学生播放圆明园被毁灭的图片、历史纪录片,让学生了解圆明园被毁灭的历史,使其直观、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并发自内心地领悟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其渐渐成长为情感丰富、品格高尚之人。
角色扮演是一种增强学生学习体验和学习感悟的重要教学方式。教师将其用于语文课上的传统文化教育之中可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到角色扮演活动中,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增强个人对演绎内容蕴含的传统文化内涵的感悟,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以统编版六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为例,教师可鼓励学生根据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在课堂上展开生动的角色扮演,亲身体会和理解文章重要情节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情感、精神品质,并思考:“‘父亲’内心的伟大力量是什么?体现了‘父亲’什么思想、精神品质?”为了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效果,教师可在学生表演结束后,引导学生自主谈一谈其中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革命文化。在这个方面,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其自主搜索与文章内容相关的革命史实资料,进一步增强他们对革命文化内涵的感悟,帮助学生塑造优秀的个人品格,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
总之,传统文化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师应承担的重要教育任务。为此,教师可依托教材,探索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渗透策略,实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