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三附属小学 刘 礼
诗歌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缩影,更是古代文人精神生活的集中体现。在小学阶段引导学生阅读诗歌,不仅对学生的成长有益,还能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本文深入分析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相关策略,旨在提升古诗教学的成效。
在小学阶段开展古诗教学存在一个难点,即诗歌发生的年代距离学生太过遥远,学生不了解古人的生活、习俗、文化、审美追求,自然不能理解诗词内涵。再加上学生年龄太小、生活阅历不足,诗词本身言简意赅,这些都在无形中制约着学生对诗词意境的解读与把握。因此,为了让学生掌握诗歌的思想脉络,教师必须从诗歌的背景入手,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深入古诗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情感。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示儿》这首诗为例。众所周知,《示儿》是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的临终之作,其教学难点是引导小学生理解诗人“空”与“悲”的处境中蕴藏的家国情怀。如果不能让学生理解这点,教学很容易流于表面,失去其教学价值。因此,为了突破这一难题,教师必须让学生先了解陆游的生平。首先,教师先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通过互联网或者图书馆搜集《示儿》相关资料,了解诗人陆游是在怎样的境遇、时代背景下创作此诗的。同时,学生还需要了解陆游的成长经历、轶事典故、艺术成就、代表作品。教师可以不要求学生全部查阅,让学生任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设计一个互动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查到的资料,在思想的碰撞中,学生对陆游将会有更加宏观的认知。
在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阅历有限,解读古诗内涵常常会流于表面。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创作背景、从诗人的成长履历入手,就能让学生和诗人隔空对话,在文字中相遇。
学好语文的一个秘诀是反复、大量地诵读。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理解文本的前提就是大量阅读。特别是古诗词这类题材,本身较为抽象,更需要通过诵读去体会其意境和韵味。如果没有诵读,只凭借教师个人的理解去分析古诗词,很难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而且这种分析基于教师个人的立场、经验,对学生并没有任何触动。所以,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诵读古诗,学生才会产生个性化的解读,感受到古诗独特的语言美与意境美。
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配以轻松舒缓、富有古韵的轻音乐或者是古琴曲,给学生营造一种诵读的氛围。由于诗歌描绘的是山野秋天的风光,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边诵读、边想象空山新雨后的山居风光是怎样的?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能读出怎样的禅意?“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摹了怎样的一幅场景?“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这些问题看似艰深,其实都可以从诵读中得到解答。比如有的学生读了这首诗后,读出了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给予学生诵读古诗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和古诗产生一种对话,才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以及韵律美。
小学教材中收录的诗歌多数简单,然而古诗用语仍然不同于现代汉语,如果教师不对个别字词进行深入解读,学生很难准确理解古诗的内涵。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教师需要格外关注诗词中出现的古今异义词,为学生破除障碍、指点迷津。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领会诗歌中的意境、内涵,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爱上古诗词。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小学语文《元日》这首诗时,尽管这首诗的内容并不难理解,但是其中部分词需要引起教师注意:(1)“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的“屠苏”指的是什么?(2)“千门万户曈曈日”中的“曈曈”应该如何理解?为了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正式“解密”前,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查阅。如果学生仍然无法得到准确的答案,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在互动过程中,学生了解到“屠苏”指的是一种酒,喝酒是古代过年的节日习俗,而“曈曈”指的是日出光亮而温暖的样子,是一种形容词的用法。在解决了词汇用法以后,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简述诗歌含义。这一环节能够考查学生对诗意的把握情况,进而有助于教师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在教学古诗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古诗中的一些关键词的用法。教师不仅需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还需要对学生“指点迷津”,排除学生的阅读障碍,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感受古诗的精彩。
综上所述,在开展古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创作背景,给予学生反复诵读的时间,同时鼓励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索。长此以往,学生的人文素养必将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古诗教学效率也会随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