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朝晖小学 保 珠
作文是语文学习的核心,但由于语文写作本身的自由特性,使得其教学难度较大,如何提高语文作文教学效率是教师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而叶圣陶先生提出的生活化教育理论,即在保留作文自由化的前提下进行同生活体验相结合的作文教学或将成为提高语文作文课堂教学成果的突破口。
当前的语文作文教学形式比较死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任务型写作,完成作文后由教师审阅,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作文讲解分析与优秀作文赏析。这样的教学形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且最终的教学成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任务型写作将学生的写作思路局限于一个框架内,同时学生本身很可能并没有经历教师给出的任务场景,或者经历过但不能在写作过程中回忆起当时的情绪触动,这样的写作自然不能抒发真情实意,学生在此情况下基本靠想象式情感写作,所抒发情感的方式以及遣词造句都千篇一律。叶圣陶先生提出的生活化教育理论为教师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思路,即通过丰富学生自身生活经历同时结合小学语文体验作文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由于缺乏经历或者忘却情感触动导致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而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小学语文体验作文教学课堂以传统课堂的致命缺憾为切入点,创设学生生活体验的经历,结合学生切身体验生活的过程进行教学。在此种教学模式中,作文教学必须突破传统课堂与书本的界限,以学生的感受为出发点,大幅度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教学三年级课文《听听,秋的声音》时,教师可以在教完课文之后让学生找找当时季节给人们带来的某种感官感受。假设当时是春天,教师可以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带学生在校园内一起找寻春天的痕迹,例如,教师可以站在学校花园中问学生:“同学们能够在这里找到春天吗?”然后再让学生把自己找到的“春天”记录在自己的本子上。如果学生对收集春天的感受有困难,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引导,问学生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然后再问学生:“你们找到的是不是春天呢?”在 “找到春天”后,教师再布置写作春天的作业,并且提示学生可以今天自己找到并且记录在本子上的“春天”为材料进行课文仿写。
小学语文体验作文课堂的教学形式不能拘泥于课堂,教师可以将学生放置于生活体验这一大环境中,将课堂与生活实现良性结合,真正地实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生活。在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能得到快乐、释放天性,还能激发语文写作的兴趣,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例如,在教授学生写作“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时,教师可以在某一个周末组织学生到最近的可以制作陶器的地方进行体验,在与家长充分沟通并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情况下,让学生自行制作一件陶器。学生既可以在捏泥巴的过程中得到快乐,也可以明白制作一件好的陶器需要不懈的坚持与充分的耐心,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的同时获得写作的素材与切身感受。活动完成后,教师接着布置写作任务,并且引导孩子们将自己的真实感受与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相结合来进行写作,例如,教师可以用“同学们今天是不是很累呀,那我们有没有坚持下来呀”之类的语句进行引导。但要注意,教师不能过度引导,由于每位学生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教师不能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在作文中体现这一精神,否则便偏离了生活化教育的目的了。
语文的本初是教导学生抒发自身想要倾吐的感情,而写作的目的也仅仅是倾吐自己的情感,但应试教育使得学生写作的目的和教师的作文教学都变得功利化,这是不利于学生学习写作的。在构建小学语文体验式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改变自身的观念,少一点对提高分数的追求,这样才能使得写作的目的变得单纯,回归语文教学的“初心”。教师可以举行一些没有主题的体验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植树活动,然后布置相关主题的写作任务,让学生或写植树的感受,或写植树的过程,甚至可以写自己在植树过程中想回家睡觉的真实想法等等。这样才能削减写作的功利性,并且让学生明白写作并不单单是为了考试的需要,写作应该是人之常情,是人们一辈子的事。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学生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习惯。
基于叶圣陶提出的生活化教育理论的小学语文体验作文课堂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将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与写作相结合,在实现寓教于乐的同时释放了学生的天性,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效率。从另一层面来说,这一课堂教学模式能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使得写作教学回归本初,削减了写作的功利性,使写作的目的变得单纯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学生终身写作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