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德珠
(福建省南平建瓯市东峰镇中心小学,福建南平 353121)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地区小学语文教育也应适应改革的需求,适应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注重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从而实现农村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本文立足实际教学经验,以农村小学语文教育为例,简要分析课前预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以供广大教师参考、交流。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助推力。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做事更是喜欢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语文教师可以借助课前预习来让学生提前感知语文知识,并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课前预习的价值,同时多用鼓励性语言来肯定学生的预习效果,使学生收获预习的乐趣,进而提高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1]。
例如,笔者经常利用课上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分享交流会”,让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或者进步比较大的学生上台与大家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谈一谈课前预习对自己语文学习起到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此外,笔者将学生分成了两组,愿意进行课前预习的学生为A 组,不愿意进行课前预习的学生为B 组。布置课前预习任务后,A 组进行课前预习,B 组不进行课前预习,第二天上课时检验学生的课上学习成效。显而易见,A 组学生无论学习速度还是知识掌握程度,都优于B 组。这样,学生直观地看到了预习与不预习的差距,也认识到了预习的作用,进而让学生对预习产生了兴趣,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更多语文知识,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而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够提前熟悉课本知识,并在预习中掌握课本上的易懂知识,这样就减轻了学生在课上的学习压力,教师便能将更多的时间放在教学重难点的讲解上,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对课上知识进行消化、吸收,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
例如,在教学《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篇课文时,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已经借助工具书自己认识了“掌”“洼”等9 个生字,也基本会写“铺”“泥”等12 个生字,会读“排列”“图案”“规则”等词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不必花费过多的时间来讲解这些基础内容,而是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上,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给文章分段,划分课文层次,使学生理解“巴掌为什么是金色的?”“水泥道上怎么会铺满金色巴掌?”等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对梧桐树的观察,将梧桐树叶与“巴掌”联系起来,想象作者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行走的情景与心情。最后,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验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学生都只知道预习是提前学习,但是真正掌握预习方法的学生少之又少,尤其是对于农村地区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父母大多都在外务工,没有时间或精力对他们进行预习辅导。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给予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指导与预习重点指引,帮助学生掌握语文预习方法和自主学习方法,同时为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之前,笔者借助“五读法”帮助学生明确课前预习方向与目标:
(1)浏览读,找出文章中的生字、生词和不理解的句子;
(2)全文读,借助工具书解决文章中的生字、生词障碍,理解文章大意;
(3)思考读,对课后练习和自己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
(4)领悟读,再次通读全文,根据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信息等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总结自己对文章的感悟;
(5)熟练读,预习中的最后一步,流利、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五读法”预习,学生基本掌握了这篇文章的大意,也能够产生对文章的独特理解与看法,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够掌握科学的预习方法。
小学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而在语文课前预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对预习内容、预习重点、预习难点进行文字记录,也需要在课上根据自己的预习成果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交流,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3]。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笔者会要求学生书写预习笔记,让他们记录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在预习中产生的感悟,在提升阅读效果的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在课堂教学的一开始,笔者没有直接进入教学主题,而是提出几个问题:“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作者却着重描写了圆明园昔日的景象,展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为什么当时的圆明园被称为‘万园之园’?”“为什么八国联军要侵略并毁灭圆明园?”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自己的预习内容对问题进行讨论。在讨论完毕之后,各小组派代表回答问题,教师做出最后的总结与讲评。这一过程不仅检验了学生的预习成果,还提高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并使学生在不断的交流与讨论中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也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他们体会到预习给自己的语文学习带来的积极作用,使其在语文课堂上不再迷茫,进而提高他们学习语文、学好语文的信心。
例如,笔者所教班级的学生,有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有的语文知识记忆能力较差,有的写作能力较差。这样在布置预习作业时,笔者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否则容易使学生对预习产生抵触心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笔者借助“分层教学”方法来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阅读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将预习重点放在文章阅读上,不限制阅读次数,使他们在熟读过程中掌握文章大意;让语文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将预习重点放在生字、生词的记忆和解析上,引导他们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借助生词释义进行记忆;对于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其需要将自己的感悟或者预习内容记录下来,以写促写,有效提高写作能力。这样,学生在预习中都有所侧重,都能学有所得,有效提高了他们的预习积极性,在提高预习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信心。
学习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4]。由于小学生自制力比较差,再加上农村地区的小学生在学习上缺少父母的指导,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不少学生养成了不良学习习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出现的问题,还要借助课前预习作业来检验学生的课后学习,并且引导他们坚持预习,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笔者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在班级开展了“21 天好习惯养成”活动,引导学生坚持21 天进行语文课前预习,并每天填写预习记录表,以监督和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21 天好习惯养成”活动结束后,对完成“21天好习惯养成”计划的学生进行物质奖励,并通过小测试的形式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成效,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预习成果,以激励他们坚持进行预习。此外,笔者还要求学生准备一个预习记录本,在上面记录自己每天预习的文章题目、作者信息、预习内容等信息,并不定期地对学生的预习记录本进行检查,以促进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笔者相信,经过日复一日的坚持,即便没有家长的指导、没有教师的说教,学生也能自觉预习。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新时期的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认识到课前预习对农村地区小学生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并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发掘针对性、可实施性强的语文教学策略与预习方法,使学生爱上语文课、爱学语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促进他们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并助力农村地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