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待花开
——教学《种树郭橐驼传》感想

2020-12-03 11:49河南省光山县第三高级中学陈桂萍
青年心理 2020年36期
关键词:植物学会孩子

河南省光山县第三高级中学 陈桂萍

这几天给学生讲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讲完课,反思:“以子之道,移之教育,可乎?”

一、亲密与分离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作为家长,了解孩子的兴趣吗?了解孩子的情绪吗?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顺应孩子的天性了吗?做到“顺木之天”了吗?另外,为人父母是否对孩子管得太多,是否条条框框设置得太多,是否对孩子要求太多,却美其名曰“都是因为爱你”。

为人父母的希望:与孩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希望孩子接受好的教育,希望孩子的未来比自己好。做孩子的,都想得到父母和其他人的关心,希望被接受,希望有机会做出自己的选择。

“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我们目之所及,都是对孩子千般忧虑,万般操心,怎样把握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界限?

龙应台在《目送》中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予孩子充足的爱和温暖,给予孩子亲密感、安全感,好比一个账户,在她童年期,存入足够多的爱和归属感。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分离,学会得体的退出,相信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给他实践的机会,促进孩子独立。亲密和分离是我们做父母的在孩子成长路上的经历。不仅仅是做父母,亲人也好,朋友也好,许多时候应该有边界感,学会保持距离,懂得进退。

《小欢喜》中宋倩对女儿英子的爱是绝对掌控的爱,自我牺牲的爱,令人窒息的爱,“我都是为你好”看起来满满是爱,殊不知这种有条件的爱像一张无形的大网,让孩子像囚笼的鸟,失去自己的想法,没有选择的权利,这种沉重的爱、过度的爱,让孩子不堪重负,乖乖女英子抑郁了,想要跳海,好在最后被爸爸乔卫东抱下来了,她用“我就是想要逃离你”来宣泄对妈妈控制的不满。

中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说:“栽花的人先要懂得栽花的方法,花才能养好……”

教育学者张文质在《奶蜜盐》一书中写道:“不管有没有意识到,或者愿不愿意承认,在很多父母的心里隐隐约约都有这样一个账本存在,只要孩子不听话,不努力,他就会把这个账本翻出来,对孩子进行情感施压:‘你看我为了你做了这么多的事,你最后这样回报我,你对得起我吗?’”“每一个孩子都希望成为他自己。”“‘你看看,我为你做了多大的牺牲,吃了多少的苦,我这些苦都是白吃了。’父母吃的苦越多,孩子欠的债就越多,孩子还债的责任也就越大。也可以说,父母用‘爱’把孩子变成了自己的‘囚徒’”。

做父母的要学会放手,学会成全,学会分离,让孩子像成长的小树一样,给他伸展枝干的空间,给他追梦的权利。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自有他的成长经历,如剧中方一凡的爸爸方圆,尊重孩子的梦想,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还有季杨杨的妈妈刘静,用自己的温柔和智慧,用懂得、用共情打开孩子的心结。

对孩子的爱要有边界,信任孩子,激发孩子的责任感,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和孩子多交流,倾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意愿,让爱流动,孩子就像天使来到父母身边,做父母的,不仅要学会亲密,还要学会分离。

二、疼爱与懂爱

做父母的,不仅学会疼爱孩子,更要学会懂得孩子,给孩子所想要的。

《种树郭橐驼传》中“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爱得过分,爱得错位,“虽曰爱之,其实害之”,那么怎样不让爱伤人呢?

爱要适度,学会温柔的抱持,容许孩子有犯错的空间,其实就是鼓励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张文质在《奶蜜盐》一书中说:“那些得到了父母的鼓励的孩子,能够充分享受自己的成长,并且产生一种‘爱的优越感’。这个优越感不是在跟别人的比较中产生的,不是指财富、地位、名声,而是指一个人内在的生命力。它是从父母的爱里面产生出来的,是父母的欣赏、鼓励、保护、成全所激发出来的正能量,它深植于孩子的心底,是能够惠及孩子一生的力量。”“成长本身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孩子每天跟父母生活在一起,如果孩子做对了,父母给予鼓励,就会强化他朝着对的方向继续前行;如果孩子做了错事,又能够及时被父母发现,进而得到来自父母的提醒与帮助,也能够让孩子认识并改正这些错误。我们爱孩子,这个爱应该是具体的、可见的。”

若父母或老师能接受孩子犯错的可能性,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他的感受,给他自由成长的空间,接纳他,那么孩子在犯错时,可能会比较诚实地承认。当孩子知道我们是站在他的角度,体谅他的难处,感受他的不容易,与他共情,孩子愿意与我们沟通,沟通中我们可以协助孩子了解自己的错误,同时也能让他明白:给别人带来的困扰是什么?要如何为这个行为负责任?该如何弥补?下次不再重蹈覆辙的方法等。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学习如何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因害怕犯错而推诿。同时,还可以让孩子知道就算犯错也有价值,让孩子不怕犯错,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勇于负责与承担的人。

《卡尔·威特的教育》中说:“允许孩子失败是帮助孩子战胜失败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刘良华在《新父母学校》一书中说:“尝试错误”是最有效的学习。孩子总是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慢慢长大,孩子有自己的生长速度,父母不能太心急。好父母总是守望孩子。

抱着像养植物一样养孩子的心态,可能没那么心急,可能没那么生气,可能心态平和些。有的花春天开,有的花冬天开,四季都有花开;有的不开花,是参天大树;有的花喜阳,有的花喜阴;有的花喜湿,有的花喜干;有的花大,有的花小;有的花有香,有的花无香;有的长得快,有的长得慢……每种植物有每种植物的成长期,每种植物有每种植物的特性,每种植物有每种植物的价值,每种植物有每种植物的打开方式,有适合自己的路,不是千篇一律地盲目追随。把孩子当植物养,用平和的心态接受,他们各有各的好,发现孩子的优点,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

三、静待花开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种树郭橐驼传》)”

刘良华在《新父母学校》中说:“对孩子成长的问题视而不见,这是一个错误,对孩子成长的正常现象过度关注,而忘记了教育的秘密‘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这也是一个问题。”

在孩子遇到困难或者在某件事上失败后,心理上有压力,本来能做好的,也可能做不好了。宽容地对待孩子,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找回自信。有时孩子需要安慰,需要理解,需要倾听。

《卡尔·威特的教育》中说:“允许孩子失败是帮助孩子战胜失败走向成功的关键因素。”“我认为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害怕失败的心理。害怕失败的心理不消弭,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种对事物缄默冷淡或者不参入任何活动的习惯,这对他的健康成长极为有害。这种心理会导致孩子变得自闭、忧郁、阴沉,这样的人怎么会有快乐的性格和美好的人生呢?”

为人父母的,尝试与孩子共情,软化语言,寻找与孩子沟通的语言密码。

智慧地爱,聪明地爱,但不能盲目地爱,爱是孩子改变最强大的力量。通过爱的眼睛,看到的是孩子真正的样貌,而不是你一直希望拥有的理想孩子,做孩子心理营养的供给者。

每一个人都想更好,都愿意朝向好的一面,相信孩子,信任孩子。父母给孩子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善根就会生发出来,相信相信的力量,父母越相信,孩子就越能做好自己。

王东华在《发现母亲》中说:“家庭是最早最好也是最高的学府。”

为人父母的,遇到问题和孩子商量,征求孩子的意见,倾听孩子的心声。生活中,带着放大镜帮孩子找优点,给孩子增强自信心的机会,帮孩子找成就感,鼓励孩子,欣赏孩子,让孩子感受实现自我价值的喜悦,让孩子感受自我成长的甜蜜,激发孩子爱的优越感。

用养植物一样的心态养孩子,每种植物有每种植物的习性,每种植物有每种植物的好,就像花有自己的花期,有的夏天开,有的秋天开;有的不开花,因为他是一棵参天大树;有的适合养在花盆里;有的只能把他移到外面,让他自然生长。

家庭教育研究者张文质说: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改变孩子要从改变父母开始。

作为父母的我们,学会倾听。倾听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关心,是一种沟通。如果孩子感到他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没有受到指责,可以促使孩子学会在家里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在学校,在社会。

作为父母的我们,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多聆听孩子的心声,多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找闪光点。正如李玫瑾教授说:“读书之外,还有很多值得家长关注的事情,放松点,别只盯着成绩。”

通过孩子的问题,找出自己的问题,修正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心陪伴,只有真正的陪伴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温暖。

《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词语:守望。

父爱是天,母爱是地!顺木之天,静待花开!

猜你喜欢
植物学会孩子
学会分享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植物罢工啦?
植物也疯狂
学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