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小学具” 折射“大智慧”

2020-12-03 07:56:29
名师在线 2020年22期
关键词:学具小棒新知

谈 静

(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江苏扬州 225000)

引 言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小学生的年龄尚小,他们的生活阅历有限,逻辑思维能力还很薄弱,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难以真正、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加之很多数学教师沿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使得学生缺少吸收、内化的过程,影响良好知识结构的形成,时间久了,就会严重挫伤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勇气。因此,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在教学中为学生引入学具,将深奥、复杂的数学知识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事物,激活学生的思维,提升教学效果。

一、运用学具,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小学生很难直接产生兴趣。有的学生甚至很排斥数学,没有兴趣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学习效率不高。因此,教师首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探索新知,感受数学学习活动的精彩。学具的有效引入,便可轻松地做到这一点,因为通过学具,可以将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化、形象化,唤醒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内驱力,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教师准备了长短不一的整厘米长的小棒。新课伊始,教师微笑着说:“用小棒围三角形,大家认为需要用几根小棒?”学生都说是“3 根。”教师追问:“是不是任意3 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三角形呢?”学生认为是,并且对此深信不疑。教师摇了摇头,学生觉得很奇怪。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立即来了兴趣。教师让学生任意抽取3 根小棒动手围一围,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在操作中很快便发现问题。有的学生抽取的3 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有的学生抽取的3根小棒,无论怎样围,都不能围成三角形。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很是不解,激起他们强烈的认知冲突。就这样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新知的探索中。

上述案例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操作学具,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探索热情,让学生带着好奇心进入新知的学习,无形中增加学生获取新知的内驱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学具,促进理解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小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无法适应深层学习的需求。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思维断层、理解障碍,无法透彻地掌握所学知识。因此,如何化解知识抽象性和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是困扰教师的首要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操作学具,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直接、形象的感性经验,进而上升为理性认知,深入知识的本质,加快新知内化的历程,获得更深层次的感悟、体验和建构[1]。

教学“正方体的展开图”时,学生经常会碰到判断哪些图形是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的题目,且正确率不高。究其原因,是学生未能掌握正确的判断方法。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一些正方体纸质包装盒。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放手,让学生借助正方体纸质包装盒,沿着棱剪开(6 个面要连在一起),探索它的平面展开图。学生通过剪、折和观察、比较,发现正方体的展开图有以下几种情况:(1)上面有两个面,中间有三个面,最下面有一个面,都可以折成正方体,可以称为2-3-1 型;(2)上面有一个面,中间有四个面,最下面有一个面,可以折成正方体,可以称为1-4-1 型;(3)上面有两个面,中间有两个面,最下面有两个面,可以折成正方体,可以称为2-2-2 型;(4)上面有三个面,下面有三个面,可以折成正方体,可以称为3-3 型。在此基础上,学生了解到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不可能呈现“田”或“凹”形,进一步提升了辨别能力。

上述案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易错点,巧妙地为学生设计了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借助动手操作,掌握了知识的本质,让他们在后续的学习中少走弯路,真正将教学难点消化于无形之中,让学生学得扎实、学得有效。

三、运用学具,辨伪存真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于认知经验的局限,难免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究其原因,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没有达到教材相适应的要求。面对学生的错误,仅靠教师的讲解,效果不大。因此,教师应另辟蹊径,引导学生操作学具,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触及知识的本质,强化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找错、析错和改错的能力,在后续的学习中少走弯路。

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学生都认为面积越大,周长就越大;面积越小,周长也越小。实际上,这是不对的。如果采取直接告知的方式,学生很难理解,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于是,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发一些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让学生拿出12 个,动手拼一拼,看可以拼成怎样的长方形。在交流环节,学生发现可以拼成3 个不同的长方形:长12 厘米、宽1 厘米;长6 厘米、宽2 厘米;长4厘米、宽3 厘米。这3 个长方形的形状不同,但面积是相等的,周长却不相等。在事实面前,学生理解了周长和面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存在本质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

上述案例中,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需要跳出枯燥讲解的模式,为学生引入学具。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错误,强化认知,自主地掌握知识的本质内涵,比教师一味讲解效果要好得多。

四、运用学具,发散思维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小学数学课堂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比较生硬,是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使得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机会,形成众人一面、大家一腔的情况,这就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极不利于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未来社会也不需要毫无创新意识的人[2]。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这一目标落到实处,让学生操作学具,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学具——等分的圆柱。新课伊始,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看看圆柱体可以转化成什么形体。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发现圆柱体可以拼成长方体,转化前后的体积是相等的,底面积是相等的,高也是相等的。于是,学生根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得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也就是圆柱的底面积乘高。但也有学生发现,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就是将所拼长方体放平,这时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侧面积的一半,高等于半径,也就说明圆柱的体积可以用圆柱侧面积的一半乘高。这种算法是教材中没有引入的,但学生发现了,非常了不起。

上述案例中,学生借助学具探索的过程中,探索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时,跳出课本的束缚,延伸了学习的境界,很好地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为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结 语

总之,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具的作用不容忽视,它对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具有很好的助推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入学具,让学生的思维在操作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猜你喜欢
学具小棒新知
新知
生活新知
好日子(2022年6期)2022-08-17 07:14:54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一起数小棒
巧移小棒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
新知
百家讲坛(2009年8期)2009-05-13 08:09:50
新知速递
家庭·育儿(2009年4期)2009-04-17 03:1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