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资本与社会阶层再制:新文艺作品的社会实践目的

2020-12-02 07:45袁一民
现代艺术 2020年4期
关键词:社会阶层文艺作品阶层

袁一民

和其它传统文艺形式一样,新文艺作品同样是当代社会学家布迪厄新社会实践理论下的文化资本客观形态,尤其对于中国今天的社会阶层发展和划分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通过习总书记的讲话,可以深刻的认识到新文艺创作和新文艺群体是实践行动和实践主体的辩证关系,具有独特的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场域特征。和其它传统文艺形式一样,新文艺作品同样是当代社会学家布迪厄新社会实践理论下的文化资本客观形态,尤其对于中国今天的社会阶层发展和划分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目前,中国阶层的划分相比以往显得更加复杂和多维,中国原有的城市一农村二元阶层结构早已随着城镇化的高速进程被打破,进而被以收入为主的经济结构社会分层所取代。而在今天,后消费主义和后工业时代的社会,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让原有以经济基础为阶层划分的结构差序也逐步被打破,中国的阶层划分特征更加精细和难以区分,不同的划分标准和社会现实让社会阶层结构概念显得扑朔迷离。于此相对应的新文艺作品也随着文化形势的不断多元,告别了以往的“精英文艺”和“大众文艺”评判的分水岭,进入一个思辨色彩浓厚,价值判断多元和传播渠道广阔的巨大社会精神实践场域。在这个场域中,需要解决两个重大问题:新文艺作品的审美标准和社会实践的目的性。在审美标准方面,很多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在社会实践的目的性方面却较少触及。

很多时候,谈到社会实践的目的,新文艺作品的批评会直接和现实主义相关联。这种批评角度主要是立足于新文艺作品对社会现实的镜像映射作用来考察的,是对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的真伪思辨,是基于意识形态和价值立场的判断。但是,现实主义题材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除了惊醒触发机制外,还有哪些积极意义?伴随而来的新文艺评论的社会目的性到底落脚在哪里?这个疑问一直是悬置在目前文艺评论界的一个重要问题,并未能得到很好的回答。

我们一旦把新文艺作品归类于文化资本中,这种社会文化实践即具有资本的属性和社会目的,将其置于社会结构中来考虑自然成为必要,其对社会结构也必然具有再制功能,这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的:

1.新文艺作品逐步成为各阶层的艺术传播“公共领域”。它是流动在中国不同社会阶层的文化实践行为,抚平了阶层在社会艺术实践领域的差序,形成对艺术审美和现实表达的集体共识。和传统“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背后的精英评审不同,新文艺创作在很多时候作为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商业回馈是检验大众社会审美的试金石。网络大电影、互联网小说、移动有声阅读等新文艺创作形式的巨大成功标志着中国不同阶层对该类文艺内容和形式的共同认可,这些艺术作品中的虚拟影音为中国各阶层消费者勾勒出的大众文化主题深得其认可。很多新文艺作品(互联网短视频,影游结合IP创作和传统艺术内容的网络衍生产品)将社会制度的改进性意见进行了深刻的表达,这些内容涉及到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新文艺作品爱好者,他们将这些内容内化为对社会价值观念的认同,通过有偿购买体现阶层艺术需求的主动接受。继而作为观众,他们和专业艺术评论工作者一道参与到新文艺作品的评论中来,以互联网为主的“公共空间”让泛阶层艺术评论成为可能,在超越地域,超越形式(包扩手机,互联网络和其它高科技载体在内)的最大范围内形成跨阶层文化沟通和交流。

2.新文艺作品成为对制度化文化资本和家庭文化资本的有利补充。以往,学校作为社会制度性文化资本的授予场所,主要是通过国家考试制度赋予个体社会所认可的文凭,职称。在家庭中,父辈的价值观念,道德示范和文化引导成为个体文化资本积累的主要辅助补充。当今社会,信息科技的高度发展,新文艺作品的优势通过广泛而深刻的传播形式,一方面在文艺内容上和展现方式上体现新的内容和形式特征,另外一方面由于其灵活获取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个体自我教育的渠道和可能。社会个体在新文艺创作内容中更容易掌握社会所赋予的阶层文化理念和文化惯习,更容易对自身文化资本进行补充和完善,也同时突破了学校和家庭的结构教育限制,反向遏抑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进而在社会交往中实现个体文化交流和文化品位提升,促进了各阶层文化资本的合理分布和有序流动。

3.新文艺创作所诞生的新文艺创作群体在社会结构中属于新兴群体,他们所代表的阶层更加广泛,地域更加分散,其职业特征和其它行业出现交互的特点。因此,新艺术群体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对自身环境的思考,更能够在其作品中还原社会的真实图景。这一图景应该是涉及到社会各行业,各地域和各阶层的社会整体图景,而不是破碎的,扭曲的和刻意歪曲的中国社会片段。近年来,很多传统文学作品在创作时,过于强调创作生命历程中的片段闪回,时间截面和记忆体验,而忽略了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延续经验和整体考察,因此怪诞,愚味和落后的大量描述让中国社会在部分文学作品中呈现出一种“奇观化”的低俗审美倾向。中国的艺术创作力量加入新文艺群体后,其对社会观察和审美主张的态度势必为该群体不断展现自身创作活力和对现实客观展示提供行为动机。

新文艺创作和新文艺群体的出现,为中国艺术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一股新鲜血液,在未来对中国艺术发展和社会结构完善方面也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广袤的社会空间中,他们将以一往无前的朝气和锐气,在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工作中,披荆斩棘,大有可为。

袁一巨

四川大学影視与戏剧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影视社会学,文化扶贫研究等。

猜你喜欢
社会阶层文艺作品阶层
社会公平对中央和地方政府信任的影响
19世纪20年代不同阶层的民国女子影像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文艺作品赏析的重要性研究
大学生文艺作品成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效载体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统战部11年后再设正局级部门
努力到无能为力,拼搏到感动自己
171万人跻身中产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