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西秀
邹忠新出身苦寒,命运悲惨。他一岁丧母,四岁丧父,孤苦伶仃乞讨于街头,后被养父邹熠之收养。五岁时拜金钱板清派大家孙洪云(艺名土地)为师,之后又跟着“花、清、杂”各派老师杨永昌、闵桂庭、万年宽等学艺,这为他日后发展打下了扎实基础。邹忠新天生“绊舌”,为学艺他把小石头含在嘴里搅拌,口不离石,牙龈磨破,感染化脓,鲜血直流,活生生把绊舌磨断。学艺路上,他师法自然,听雨打芭蕉、风雨雷电、鸟鸣兽叫、风涌水流……皆悉心体会,化为我用,极大地丰富了金钱板表现的内容。他虽然是个文盲,但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学艺不久便学会了《武松》《乾隆下江南》等超长书和若千书帽,学会了“跑江湖”的卖艺本领。抗日战争时期,他在永川民众教育馆馆长周竞成帮助下,演唱了不少抗日宣传新唱段,如《不忘六十年国耻》《失陷了的华北》《好男去当兵》《前方吃紧,后方紧吃》《日本小鬼子》……体现了一个民间草根艺人“爱国家、爱民族”的家国情怀和远大志向。
邹忠新取金錢板“花、清、杂”各派之长,再根据自身条件和追求,创立了打、唱、演程式和风格,开创了独具魅力的、集“花清杂”于一身的金钱板“邹派”。探索之路并不平坦,他“转移多师是吾师”受到业内各种抨击。但是,在他师父孙洪云和四川省委宣传部李亚群强力支持下,他坚定了“走变革之路”的信心,矢志不移,终于获得成功,成为金钱板艺术继往开来的大师。
1950年他被任命为成都市“实验书场”主任和成都市曲艺改进会第一副主任,同年被聘为成都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1年被选为西南大区第一次戏曲,工作者大会代表,1954年成为成都市曲艺队(后为成都市曲艺团)专业演员和副团长。
邹忠新的代表作品,既有传统《岳飞》《武松传》中的《赶会》《闹庙》《十字坡》《打虎》《武大郎之死》《血溅鸳鸯楼》等曲目,又有《秀才过沟》《疑人偷鸡》《和尚认法》《耗子告猫》等言简意赅的书帽,更有《杀赵尔丰传奇》《借东风》《火车开到川西坝》《冷枪战》《双枪老太婆》《断头山》《激浪丹心》《焦裕禄》等新创作的现代曲目。他在学习前人成果基础上,创作、整理了一千多段金钱板,极大丰富了金钱板内容。他的创作表演,深受观众喜爱并获奖无数,他成了天府之国家喻户晓的金钱板大家。
更难能可贵的是,不识字的他,还认真总结了自己艺术实践所获,在同仁朋友帮助下,写出了《金钱板表演与写作》《蟠龙套》《七件箱》等创作理论专著和《金钱板传统书帽选》等多部作品出版,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邹忠新另一重大贡献是,为了传授金钱板这门技艺,使之更好服务民众,他以一颗感恩之心在川渝各地举办金钱板学习班,先后收徒和教学生近两千人。他一方面把金钱板的打、唱、演技艺传授给学生,与一方面,又把创作经验和心得和大家分享。培养了一大批“能演会写”的徒弟和学生,让金钱板在川渝云贵等川语方言区广为播种,繁花似绵,硕果累累。四川金钱板和邹忠新,成了唯一张可以互换的名片。以“衣钵传人”(邹忠新语)张徐为代表的一大批金钱板传人,至今活跃于巴蜀各种艺术舞台,续写着邹派金钱板的创新史和曲种史。
邹忠新对金钱板、对喜爱金钱板的广大观众,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感恩之心。他经常教导徒弟和学生:“金钱板来自民间,是老百姓的艺术,我们学习优秀民间曲艺,然后用我们手中的夹夹(金钱板)艺术地表现出来。我们开口唱,正是为了让观众开口笑。观众不开口笑,就说明我们不受欢迎了,就离老百姓远了,我们的艺术生命也就要完蛋了!观众的笑声和巴巴掌是对我们最高的奖赏。”这些朴实无华的话语,穿越了时代的风雨,越来越显示出真理的光茫。他尤其看重艺人间的帮助和团结,他挂在嘴边那句告诫——“人不亲,行当亲,行当不亲,夹夹亲”,成为四川曲艺人交往的准则。
为表彰邹忠新先生对曲艺事业的贡献,中国曲艺家协会于2006年10月向他颁发了代表中国曲艺最高荣誉的奖项“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2009年他又被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邹忠新生命的最后十年,因患眼疾双目几乎失明且步履蹒跚。但是,他心系金钱板,一心要为金钱板这门宝贵的民间曲种多留下些财富。他以八十岁高龄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助手李兵等人帮助下,整理出了37万字的《邹忠新金钱板作品精选》和两个多小时的演唱视频光盘,并及时出版。为他不平凡的人生画出了圆满总结。
邹忠新老师于2013年在成都无疾而终,享年90岁。邹忠新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从一个“绊舌”的文盲乞儿,成长为以说唱为主的金钱板艺术大师,理论归纳,著书立说,走上大学讲堂。这给曲艺后来者留下了十分真实、十分励志的传奇榜样。他当之无愧地获得了中国曲协牡丹奖终身成就奖,成为曲艺界“为人为艺”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