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蔚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目前的语文教学读和写是分开的,或者单纯教课文,或者单纯教作文,不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小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导致读写训练难度较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片面指导学生读或者写,而是要挖掘文本资源,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实现读写结合,进而提高读写能力。
一、置换词句,迁移应用
在读写教学中,词语置换是经常用到的教学方法。词语置换即将某个词更换为与其含义相近(或相反)的词语,让学生重读文段,体会运用不同词的表达效果是否相同,感情色彩是否有变化,如此,能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詞的精妙,对他们遣词造句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比如《少年闰土》一文中,对闰土外貌的描写是“脖子上有一个亮眼的银项圈,脸色黑红,头顶戴个帽子”,我们仿佛看到了少年闰土晒得黑红的脸,带着婴儿肥,初次到主人家的时候没有拘谨,眼睛炯炯有神,歪着小脑袋的淘气神态,这段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少年闰土的喜爱之情。我引导学生,把“紫色”换成“黑红”,把“银项圈”的修饰词改为“脖子上戴着一个大的银项圈”,那闰土的形象就成了单纯的外貌描写,只体现了闰土常年日晒,微胖,甚至还有点木讷的样子,不能让读者联想到闰土和作者生活环境的不同,也读不出作者对闰土的喜爱之情。所以,文学作品中的每个词、每句话,作者都有一定的用意。教师指导学生体会词语含义时,应贴近生活,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我们在进行词语置换教学时,要注意多引入他们容易理解的词语,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将学习简单化、生活化。学生在词语置换的语言环境中,更能深刻理解作者的心理活动和要表达的情感,在写作时就可能灵感爆发,写出绝妙文章,此外,还可以让他们学会推敲字句,体会文字的魅力。
二、抒写感受,讲究结构
语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助于感情的抒发。我们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能体会到作者的感情不是一直高潮迭起的,也不是一直平淡无奇的,而是层层深入的,所以要教会学生抒发感情时需要精心构思,情绪有起有伏,情感有浓有淡,才能引人入胜。
例如《我最好的老师》一文,作者的情感就是起伏的,由信心满满——“认真做了笔记”到吃惊——“我得的是零分”,之后是气愤——“我们全都气炸了”,最后变得平静——“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心理和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他们明白表达情感时情绪起伏的重要性。而且,感情的抒发,有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能让读者的心情随着故事情节变化。此外,感情的抒发也不是全都要层层递进的,也可以采用倒叙手法,先写高潮,引起读者阅读兴趣,调动读者的好奇心,再叙述故事发生的原因。
对小学生来说,抒发感情的难点在于完整构建故事和随着故事情节而感情波动。所以,不必急于求成,可以先构建一个简单的故事,运用最简单最常见的感情表达手法,即平静—高潮—平静,熟练掌握这样的写作手法,再在此基础上增加难度,运用一些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写作技巧,比如设置悬念、引入误会、欲扬先抑、对比等,让故事线索鲜明,感情波澜起伏。
三、联系生活,表达个性
学会观察细节、联系生活、感悟生活是小学语文学习的目标。学习课本时,可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换位思考,进一步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如此,也有助于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和认知,运用学习到的表达方法和技巧,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
例如《慈母情深》一文,重点刻画了母亲工作时瘦弱的身影,教师可通过文中其他女人的话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家庭的贫困,而在这样一个贫困家庭中的故事,更体现了母亲的宽容和豁达。从母亲立马掏衣兜的动作中,展现了她对作者爱好的支持,可引导学生体会母爱的无私和伟大。教师可带领学生分析这些细节描写,品味母爱,然后写一篇读后感,并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我们的母亲,不管是在农村劳动,还是在城市工作,都在用辛勤的汗水换取我们幸福的生活。母亲的共性是对孩子不求回报的爱,但爱的表达方式是不同的,每个母亲都有自己的特点,将这些特点通过生活细节展现出来,那么,你笔下的母亲就是独一无二的、富有个性的。以此为案例,学生能学会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的人、事、物出发,书写自我,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文章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教师对学生读写的指导应从生活实际出发,着眼于现实,引导他们联系生活,感悟生活,这样更有利于文学创作。
小学是语文学习的初级阶段,也是学生初步感知语言魅力的阶段。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应挖掘课本资源,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以“读”的兴趣唤醒“写”的欲望,以“写”的感情带动“读”的热情,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