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实现新突破 开放形成新格局

2020-12-02 07:54牛先锋
求知 2020年11期
关键词:体制改革开放特色

牛先锋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鲜明特征,每一个专题都充满着改革开放的精神。第六专题“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实现新突破”和第七专题“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集中论述了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的战略举措。改革实现新突破、开放形成新格局,在中国人民、全世界面前展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和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和行动不仅充分表明了我们党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坚定决心,而且明确了新时代改革开放只能更加坚定,不能丝毫动摇;只能更加前进,不能有半点退步。

一、中国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开放,它使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焕发出了强大的生机活力

中国的改革开放贯穿始终的一条线索就是“解放”。

首先是思想的解放。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左”倾错误思想和“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探索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思想解放也永不停歇。面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党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问题导向和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在“姓资姓社”“姓公姓私”“计划与市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地位”等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上不断解放思想,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以中国生动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其次是生产力的解放。思想的解放推动了体制的改革。改革开放一开始,我们就通过变革高度集中的体制来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在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政体制上变“统收统支”为“分灶吃饭”,人事体制上变“下管两级”为“下管一级”,放开了地方的手脚,激发了地方发展的积极性。在国家与个人关系上,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实行承包制、利改税等制度,通过经济手段来调节国家与个人间关系,实现国家利益与个人经济收入挂钩,激发了人民群众致富的热情。用改革的办法不断革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保护和激发社会创造力与创业热情,是贯穿中国改革开放整个过程的一个重要内容。

最后是人的解放。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通过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教育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等领域的改革,赋予了各种市场主体平等的身份,依法保护了公民的各项权利,人们更好地享有了平等的政治地位、受教育权、劳动权和发展权利等,把人从贫穷愚昧封闭的境况中解放出来,把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本质上要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在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充分涌流的基础上,不断促进人的解放,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中国的改革与开放,坚持放下包袱、放开手脚、放心致富,这“三放”的本质就是人的解放,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具体实现。坚持新时代改革开放不动摇,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发展起来的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灾难深重,中国人民苦难重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全国各族人民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到1949年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用30年的时间,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的基础上,用改革的办法逐步革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地方,用开放的办法逐步扩大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不断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实践中,我们以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大胆探索经济发展规律,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施“放水养鱼”,变中央的一个积极性为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调动一切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因素,形成最大的同心圆,群策群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我们不迷信任何模式和教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樣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持续的体制革故鼎新过程中巩固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提炼改革开放精神中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在改革开放中开创、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我们强调坚定“四个自信”,首先就要坚定对改革开放的自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是我们自信的底气。改革开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组成部分,又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动力源泉。改革开放不仅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抉择。

三、坚持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必须立足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新方位,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提高治理效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呈现出许多新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既要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此时,改革更多面对的是深层次的体制问题,改革开放制度建设分量变得更重了,对顶层设计的要求更高了;建章立制、构建体系的任务更重了,零打碎敲的动作、条条块块的变动和“打补丁”式的完善,已经很难解决问题。特别是面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新形势,改革更要有一揽子的计划,需要把防风险、打基础、惠民生、利长远的改革有机统一起来。因此,新时代谋划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轴,深刻把握我国发展要求和时代潮流,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继续深化各领域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锚定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基础上,从增强体制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方面着力,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增强改革的系统性。一是改革要确保每一项体制自成体系,能够独立运行,针对性地解决专项问题,达到体制设计的效能;二是相关体制之间要处理好前后左右的关系,做到相互配合衔接,达到“1+1>2”的效果。每一项改革措施不仅要有原则、要求、条款,还必须要有实施措施、效能评估等环节;不仅要考虑体制本身的自洽性,还要考虑与其他体制之间的配套,避免出现“看起来很美好,用起来很尴尬”的情况,诸如常被诟病的“玻璃门”“弹簧门”“朝令夕改”现象,以及“中梗阻”“最后一公里”打不通等问题。

增强改革的整体性。改革要有战略性思维,实现综合平衡、统筹推进。要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整体考虑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人民群众能够承受的程度。改革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要避免单兵突进,克服体制改革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畸形发展。单打独斗的体制机制不仅难以发挥整体效能,而且也是不可持续的。

增强改革的协同性。就是要发挥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加强改革方案的顶层设计和实施中的整体推进。问题倒逼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一开始是哪个地方、哪个方面、哪个部门、哪个领域有问题就从哪里改起,哪里问题严重就先改哪里。因此改革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的,是“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改革积极的方面是针对性强、时效性强,解决问题速度快;不足的方面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消除不了总病根,体制之间相互打架,无法有始有终执行到底,严重时还会发生在利益面前相互争权、在矛盾面前相互推诿,使制度失去严肃性。“条块分割”式的改革在改革开放之初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时至今日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集成性、协同性变得非常紧迫和必要。

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根本就是要健全部门协调配合机制,防止政出多门、政策效应相互抵消,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不断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提高国家治理效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强的制度保障。

四、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必须放手让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形成热气腾腾、你追我赶、争先奋进的发展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宁夏调研时指出,要加强对改革举措的评估问效;要加快培育充分竞争的市场,不断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要培育开放型经济主体,营造开放型经济环境。改革开放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形成一套定型、成熟的制度,给人一个稳定的预期,让人们充分发挥其潜力,放开手脚干事业、谋发展。制度具有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两种作用,坚持把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向前进,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制度的正向激励作用,为激发各类社会主体的活力提供制度保证。

一是要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的作用不是直接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而是为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提供制度保障,其主要职责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各市场主体,包括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中,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环境,激励各个市场主体、各类市场要素在财富创造中的积极性。

二是要秉承开放精神,加大开放力度,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现共赢发展。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尽管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但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还在制约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对外开放对我国来说仍然极为重要。我们需要通过“引进来”战略,引进先进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先进科学技术和发展资金;需要通过“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利用国际市场;需要对外开放与国际发展接轨,利用对外开放倒逼对内改革;需要对外开放落实“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議,为人类和平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面对当前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际交往受限、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不利的局面,我们要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既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也要面向外部市场,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所以,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永远不能关上,只能越开越大。

三是改革完善干部人事制度,激励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各级领导干部不仅是改革开放的领导者,也直接受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影响。领导干部关键少数的地位决定了这个群体有没有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直接关系到改革事业的成败。当前关键是要铲除干部队伍中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作风。要加强制度的约束性,编密、编实制度的笼子,防止出现“牛栏关猫”制度约束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现象。要增强制度的激励性,鼓励领导干部干事业、干成事业,让那些真正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有为”“有位”,坚持防止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甚至“老实人吃亏”的现象发生。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问责体制和容错纠错工作机制,对领导干部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形成保护广大干部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氛围。要改革考核、选拔任免等干部人事制度,形成“担当有为者光荣、懒政庸政者可耻”的舆论导向,防止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发生,保护和激发领导干部改革创新的积极性。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双艳珍

猜你喜欢
体制改革开放特色
一体推进“三不”体制机制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最俗的创业故事是“离开体制”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经典来信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对南方城市分流制排水体制的思考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