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亚,顾顺忠,颜永进
(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心内科,江苏226600)
冠心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血液动力学超负荷、炎症等疾病会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发生一系列改变,最终发生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体液潴留及乏力等,预后较差[1-2]。沙库巴曲通过LBQ657(Sakubatril 活性代谢产物)抑制脑啡肽酶(NEP),从而提高脑啡肽活性。缬沙坦可选择性阻断AT1 受体,从而抑制血管紧张素II,同时能有效抑制血管紧张素II 依赖性醛固酮的释放,最终起到抗心力衰竭作用[3]。研究发现,与常规剂量依那普利或缬沙坦治疗比较,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心力衰竭能降低再住院风险和心血管死亡风险20%左右[4]。本研究选取2019年1月—12月在我科就诊的60例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患者,对沙库巴曲缬沙坦临床效果进行评估。
1.1 一般资料 心脏瓣膜病导致的心力衰竭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研究期间对照组有6例失访予以剔除。对照组中男性14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70. 2±5.6岁,吸烟2例;观察组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71.5±7.8岁,吸烟4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比较见表1。纳入标准:(1)经体格检查、心脏彩超等明确诊断为先天性、老年退变性或风湿性心脏瓣膜病,NYHA 心功能分级[5]Ⅲ~Ⅳ级;(2)在使用β 受体阻滞剂、ACEI/ARB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45%,收缩压≥100 mmHg,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30 mL/min·1.73 m2以及血钾≤5.2 mmol/L。排除标准:(1)凝血功能障碍者;(2)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3)合并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4)近期发生过急性冠脉综合征或脑血管意外者;(5)对本研究治疗药物过敏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并取得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给予吸氧、低盐饮食及原发病治疗。对照组采用ACEI/ARB(依那普利5~10 mg或缬沙坦40~80 mg 口服,每日1 次)进行抗心力衰竭治疗。观察组以沙库巴曲缬沙坦(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进行抗心力衰竭治疗, 起始剂量25 mg/次,每日2 次,此后依据病情逐渐加大剂量,最大剂量不超过200 mg/次,每日2 次。两组治疗时间均为6个月。
表1 两组患者相关指标比较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显效: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纠正≥2 级;改善:心功能纠正1 级;无效: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或死亡。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治疗前后患者LVEF 及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3)利尿剂使用量;(4)观察期间住院次数及累计住院时间;(5)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内、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10例,无效8例,观察组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3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 水平及LVEF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浆NT-proBNP 水平及L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NT-proBNP 下降,LVEF 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NT-proBNP 较对照组更低,LVEF 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血浆NT-proBNP 水平、LVEF 值比较
2.3 两组利尿剂使用量比较 观察组氢氯噻嗪及呋塞米日平均使用量分别为12.9±7.9 mg 和15.8±11.2 mg,低于对照组的21.2±13.1 mg 和37.1±17.8 mg,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累计住院次数及住院时间比较 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累计住院次数为1.2±0.5 次,少于照组的1.7±1.4 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累计住院时间为7.1±3.8 d,少于对照组的10.5±6.8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病例均未发生肾功能不全、高钾血症、症状性低血压、神经性水肿等不良反应。
多数心血管疾病患者最终发展为慢性心衰,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居高不下[6-8]。慢性心衰的发生主要源于心肌能量代谢失衡,导致心肌细胞结构受损以及超负荷的心肌损害[9-10]。目前临床慢性心衰多采用以ACEI/ARB 为基础的“金三角”疗法,但总体效果欠佳,尤其是低射血分数(LVEF<45%)患者预后更差[11]。临床上常见的心脏瓣膜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瓣膜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及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等,由于心脏瓣膜结构或功能异常,继发心室肌重构,引起血流动力学失衡,从而发生心力衰竭,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2]。
沙库巴曲缬沙坦在显著抑制RAAS 系统的同时,借助抑制脑啡肽酶作用,进一步抑制NT-proBNP的降解,能有效地缓解心衰病情[13-14]。201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首次推荐沙库巴曲缬沙坦用于急慢性心力衰竭治疗[15]。沙库巴曲缬沙坦于2017年在我国上市。
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利尿剂日平均使用量少于对照组,治疗后LVEF 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沙库巴曲缬沙坦能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减少利尿剂用量,其原因可能系脑啡肽酶抑制剂提高了脑利钠肽水平,促进钠排出,从而减少对利尿剂的依赖[16-17]。观察组累计住院次数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沙库巴曲缬沙坦能降低治疗总费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此外,观察组无神经性水肿、高血钾和低血压等发生,提示沙库巴曲缬沙坦治疗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是安全的。
综上所述,沙库巴曲缬沙坦能有效提高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减少利尿剂用量,降低再入院率,缩短住院时间,且安全性良好。本研究样本量较小、随访时间较短,结果仍待进一步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