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俊(四川省简阳市人民医院)
对于中老年患者来说,常见致命性心律失常,可导致病人突然死亡。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看似健康,但是,会突然感到心前区不适,在很短时间内,患者出现死亡,分析这一类患者,死因多数是致命性心律失常。对于这种由于致命性心律失常而死亡的患者来说,发病场所不定,可发生在患者工作岗位上,也可发生在患者家里、行走途中或者就诊途中。对于中年男性来说,在性生活或者娱乐场所中,也容易发生此类疾病,然后猝死。由于这一类心律失常难以预测,对于该病患者来说,疾病发生过程中,没有做好任何思想准备,急救措施较为缺乏,多数患者发病后,基本来不及救治,在很短时间内,会发生死亡。基于此,对于临床医护人员来说,应在疾病尚未发生之前,促使人们充分了解致命性心律失常发生原因,做好相关抢救准备、宣教工作,培养人们急救意识。
分析致命性心律失常疾病临床特点及继发疾病,其中冠心病患者最容易引起此情况,分析原因,是由于患者冠状动脉痉挛或者其中存在栓子、斑块等因素导致,可使患者心肌收缩力下降,导致患者心肌缺血缺氧,降低患者心排血量,导致患者心肌电生理不稳,损伤患者心脏传导系统,最终导致患者出现致命性心律失常。另外,若患者心脏结构改变,例如发生了心室壁破裂,或者患者出现严重代谢性酸中毒以及电解质紊乱,处于低体温状态,在29℃以下,或者患者存在地高辛中毒,均可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发生。
目前临床上尚无有效预测致命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相关办法,因此,对于人们来说,无法有效预防本病发生,但是,若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查,可对患者是否存在致命性心律失常进行准确判断,可开展预防性用药工作,药物选择索他洛尔或者胺碘酮。
临床分析致命性心律失常,常见病因可由器质性心脏病或非器质性心脏病导致,其中器质性心脏病是病理生理基础,电解质紊乱、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自主神经功能严重失衡等因素,也可导致致命性心律失常发生,其中器质性心脏病包括心脏解剖结构异常性心脏病、心脏解剖结构正常性心脏病。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重视以下情况,某些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容易导致心律失常,包括大环内酯类、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抗真菌类、抗疟药物等抗生素类药物。另外,导致心律失常的非抗心律失常药物还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惊厥药、抗组胺药、胃肠道药、平喘药、非抗心律失常的心血管药物、静脉麻醉药、抗肿瘤药、儿茶酚胺类、拟肾上腺素药以及抗肾上腺素药、镇痛药。因此,对于人们来说,若应用以上药物,应注意预防致死性心律失常疾病发生,可保证自身生命安全。
对于致命性心律失常患者来说,应采取急诊处理,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做好患者早期识别工作。分析致命性心律失常,病因较为复杂,识别难度较大,诊断重要依据是心电图,开展有效心电监护,可及时诊断恶性心律失常。(2)将病因消除,将诱因消除。对于致命性心律失常患者来说,终止和预防的关键措施是将病因以及各种可变危险因素消除,将所有可能导致心律失常的药物及时停用,对患者水电解质紊乱以及酸碱平衡进行有效纠正,针对心力衰竭加重、急性心肌缺血等病因,为患者实施对症治疗。(3)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Ⅱ类抗心律失常药物β受体阻滞剂,可对钾钠钙三种离子通道异常起到阻断作用,可治疗多种基础心脏病,可对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起到对抗作用,对患者心肌细胞膜电位起到稳定作用,可将患者心室颤动阈值有效提高,对于β受体阻滞药来说,可治疗及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心室颤动以及室性心动过速,属于安全治疗药物。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中,常用胺碘酮,可阻滞钾钠钙通道,可发挥负性肌力作用,可扩张血管,对于房性心律失常以及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来说,可发挥有效治疗作用,可对复发性心室颤动或者室性心动过速产生有效抑制作用。若单独使用,效果不良,应联合β受体阻滞剂使用,但是,对于胺碘酮来说,存在毒性作用,不能长期应用,因此,临床上提出了决奈达隆,结构相似胺碘酮,将胺碘酮优越抗心律失常作用保留,将不良反应摒弃。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能够阻滞心肌细胞lca-L介导的兴奋收缩偶联,减慢窦房结及房室结的传导,延长房室结有效不应期,可对快室率房颤心率进行控制,可终止室上速,也可以终止维拉帕米敏感性室速。另外,洋地黄类、利多卡因、普罗帕酮、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也可用于致命性心律失常患者治疗。(4)采用临床起搏治疗。由于致命性心律失常属于危重症,容易死亡,应及时采用人工床旁临时起搏,可有效救治,可对患者血流动力学进行明显改善,安全,有效。(5)积极开展食管调博术。此项技术可用于治疗心房扑动以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安全性较高,见效速度较快,对于洋地黄类药物治疗后无效、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来说,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6)电复律也可用于致命性心律失常患者抢救,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