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念珍
(重庆市长寿区中医院,重庆 401220)
尿频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非炎症性尿频是指由泌尿系统感染以外的病因所引起的尿频。目前,临床上尚无治疗该病的特效药物。近年来,中医疗法在非炎症性尿频的治疗中显现出良好的效果[1]。本文以重庆市长寿区中医院在2018 年1 月至2019 年6 月期间收治的60 例非炎症性尿频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用针刺疗法联合麦粒灸疗法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
选取2018 年1 月至2019 年6 月期间重庆市长寿区中医院收治的60 例非炎症性尿频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1 组(n=20)、观察2 组(n=20)和对照组(n=20)。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P>0.05,可进行组间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详见表1。
在进行治疗前,详细记录三组患者每日排尿的次数、每次的排尿量及每日总的排尿量。单纯采用针刺疗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针刺疗法联合麦粒灸疗法对观察1组患者进行治疗,采用麦粒灸疗法对观察2 组患者进行治疗。进行针刺治疗的具体方法为:取中极穴、曲骨穴、阴陵泉穴为治疗穴位。使用0.30×50 mm 的毫针斜刺入皮肤,将进针的深度保持在0.5 ~1 寸。得气后采用平补平泻的行针手法进行提插捻转,以患者局部出现酸胀感为宜(针刺中极穴和曲骨穴时需行针至针感传递至尿道口为宜),然后留针30 min。进行麦粒灸治疗的具体方法为:在腧穴的皮肤上涂抹适量的京万红软膏,然后放置大小为20 mm×20 mm的锡箔纸垫片。将艾绒做成麦粒大小的艾柱,放置在锡箔纸垫片的中心,并将其引燃。注意勿灼伤患者的皮肤。使艾柱燃烧至患者自觉不能耐受高温为止,每穴灸7 ~8 壮。三组患者均每周治疗5 d,共治疗4 周。
表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对比
治疗4 周后,对比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依据三组患者的排尿情况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治疗后,患者尿频、尿急的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其每日白天的排尿次数约为4 ~5 次,每日夜间的排尿次数约为0 ~1 次。有效:治疗后,患者尿频、尿急的症状明显改善,其每日白天的排尿次数约为6 ~8 次,每日夜间的排尿次数约为2 ~3 次。无效:治疗后,患者尿频、尿急、夜尿频多等症状均未改善,其病情甚至在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三组患者的平均年龄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三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1 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观察2 组及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2 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相比,P>0.05。详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
一般而言,健康成年人每日白天的排尿次数在4 ~6次之间,每日夜间的排尿次数在0 ~1 次之间。尿频是指患者明显感到有尿意的排尿次数增加,其在一天内的排尿次数过多或在夜间的排尿次数超过2 次,且其每次排尿时的尿量可增多或减少,并伴有尿不尽的感觉。尿频是多种疾病的症状之一,其发病原因包括生理性和精神神经性两个方面。研究证实,可导致尿频发生的原因主要为机体发生炎症反应、有异物侵入、精神因素、病后体虚及发生寄生虫感染等[2]。非炎症性尿频多指生理性尿频和病理性尿频,是由泌尿系统感染以外的原因所引起的尿频。
尿频属于中医“淋证”、“癃闭”等范畴。近年来,中医临床上采用针刺疗法对非炎症性尿频患者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中极穴也叫“气原穴”“玉泉穴”等,属于任脉之腧穴,系任脉与足三阴经之会、膀胱经之募穴。该穴位于脐下4 寸、下腹部的前正中线上。对该穴位进行针刺可起到补肾气、利膀胱、清湿热的作用,并可提高膀胱的气化功能。曲骨穴同属任脉之腧穴,系任脉与足厥阴肝经之会。对该穴位进行针刺可起到调理气机、促使膀胱的蒸腾气化功能恢复正常等作用。阴陵泉穴属于足太阴脾经腧穴,可健脾益气、清利下焦湿热。对上述三个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可共奏调理气机、通调水道之功。麦粒灸疗法具有行气活血、温通经络、消肿散结、祛湿逐寒、益气回阳等功效。而且,该疗法操作简单、快捷、无副作用。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采用针刺疗法联合麦粒灸疗法对非炎症性尿频患者进行治疗可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