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明顺/张萌 (吉林艺术学院)
首先来分析钢琴演奏者的应激源,应激源是指在任何强度下导致钢琴表演者出现应激反应的刺激因素。由于钢琴表演者的个体特点不同,因此相同的应激源可能会引起不同演奏者的不同应激反应。所以,对于应激源通常分为钢琴学科性应激源和非钢琴学科应激源。钢琴表演者的应激反应包括生理层面和心理层面,钢琴表演的应激反应机制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钢琴表演者应激所造成的生理反应;第二,钢琴表演者应激所造成的心理反应;第三,钢琴表演应激的应激源、心理及生理反应之间的反应和行为等。通常来说,很多躯体反应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可是由于钢琴表演自身的特殊性,导致了演奏者反应的变化可以会对演奏者自身原有的应激源的性质发生改变,让躯体性的应激源变成心理性应激源,促使大脑皮层参与到反应过程,进而形成心理应激。另外,生理反应也可能是心理反应的表现,心理反应的过程会和生理反应共同发生变化。
总体来说,钢琴应激反应是演奏者在钢琴表演过程当中对于客观存在的刺激因素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这种反应会产生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积极方面是可以帮助演奏者抵御不适,通过身体和心理的反应来避免自身因严重的刺激而受到损害。但是消极的方面是通过适当的应激反应可以帮助演奏者更好地完成演出,但是高于应激水平则会影响演出,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应该通过有效的应对策略来控制应激反应,让其成为钢琴表演的助力。
钢琴表演的应激教学要设立三个教学目标,分别是认知目标、情感目标以及技能目标。
认知评价是钢琴表演应激反应产生和决定强度的关键因素,在钢琴表演过程中,各种心理应激源都会对演奏者产生影响,因此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认知是重要教学内容。钢琴表演应激因个体差异存在不同的认知评价,所以要先向学生传授钢琴表演应激理论作为前提,将不同学生的个体表演的不同类型反应作为认知实践的基础,在教学中对演奏者进行多方面的认知评价训练,学生通过模拟不同认知评价类型,从而对不同的钢琴表演应激有更为深刻的认知。在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在进行对应的教学。钢琴表演应激应对的教学认知内容主要包括对钢琴表演的认识、对钢琴表演应激的认知等内容。认知内容教学是实践内容的具体指导,认知教学不能脱离实践,脱离实践的认知训练效果不够理想,同时也难以从根本改变个体对客观存在的认知评价。
实践以认知为基础,在实践中应用认知理论,并改正个体存在的问题,实践比认知更为具体,学习者可以在练习和演奏汇总实现切实的成长。对于实践培养通常从学生的主动性、习惯还有个性三个方面进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对于培养十分重要。钢琴表演是艺术也是技术,需要反复的练习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所以在实际学习和教学中容易偏向技巧的提升,但是对音乐本身的理解和思考往往容易被忽视。教师过于重视技巧,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也会发生偏移,学生逐渐会将学琴当作苦修,主动性慢慢消耗殆尽。这种情况下学生练琴就变成了机械性的重复过程,学琴成为一种大脑记忆和条件反射过程,这样一来演奏者的兴奋度就会降低,缺乏思考能力,演奏时注意力很容易脱离音乐而被周边环境影响,造成演奏失误。因此,在钢琴教学当中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建立以学生主动性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要将个人思维和个人创作力也作为教学的一部分,鼓励学生在演奏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前提是充分了解作品并遵循创作者的思想。教师对学生不要有太多的思维限定,让学生树立“技术是为音乐服务”的观念。同时要鼓励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勇气,学生敢于弹琴敢于弹出自己的想法,在钢琴演奏中寻找属于自己的欢乐,让钢琴学习变成主动性学习。
另外,演奏习惯的培养也十分必要。演奏习惯是应对应激反应教学的载体。培养学生的演奏习惯可以提升练习效率,教师要重视演奏习惯的培养,认谱训练是实施教学的基础任务,一些学生自行进行认谱,往往因为细节错误而埋下了隐患。同时认谱训练也可以磨练学生的意志,考验学生的耐心,做好基础训练工作是培养学生良好演奏习惯的前提。演奏前熟悉演出环境,提升演奏者对环境的适应性,从达到最好演出效果。
应激应对实践通常分为认知训练的应对实践以及通过记忆、意识训练的应对实践。
认知训练的应对实践与认知教学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对钢琴演奏等音乐知识的认知提升后。要通过大量实践来相互验证,通过教师的间接传授和实践直接获得能够不断提升演奏者自身对于钢琴演奏实践的认知深度。
在钢琴表演事件实践过程中,演奏者的意识和记忆都是紧密联系的,同时对演奏者的心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通过意识、记忆来进行训练,通过具体且有意识的记忆,让演奏者在作品演奏训练中建立良好的演奏习惯,个体的注意力要集中于作品的演奏过程,有意识地记忆。另外,为了加深记忆效果,在日常练习中,要将每一次练习当作正式演出,培养自己集中注意力和记忆力于演奏作品的习惯,在反复的练习下,保证演奏者能够在演出过程中保持完整的记忆,这样面对应激反应可以更加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