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文化传承探索研究
——以西南财经大学名师口述档案资源建设为例

2020-12-02 14:36邓晓娇金元平
云南档案 2020年1期
关键词:校史名师文化

■邓晓娇 金元平

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新时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总战略是优先发展,总方向是教育现代化,总目标是建设教育强国,总任务是立德树人,总追求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形势下,高校间竞争加剧,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高校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继承和发扬优良文化传统,努力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和内部治理能力,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和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认识不断深入,高等教育领域全方位建设视角不仅要关注显性层面的建设,更要意识到以“大学教学文化传承与发展”等隐性层面的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对一所大学精神的延续、大学理念的践行等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基于教学文化重要载体——师生,教学文化具有的特性——传承性,文化发掘与整理的重要研究方法——口述历史等多学科多方法的交叉融合,以西南财经大学名师口述档案资源全过程实践为案例,探索学校办学经验、办学传统、办学理念、教学精神等教学文化的传承,研究大学教学文化持续模式,为大学文化尤其是大学教学文化的建设提供重要实践支持,展示西财学术、教育水平的特色,传承财经特色教学文化。

1 教学文化与口述档案资源建设

1.1 教学文化的内涵

一般认为“教学文化”源自欧美的教育社会学研究,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华勒(W.Waller)于1932年在《教学社会学》一书中提出,主要用于学校教育中教师群体的教学方式、风格与价值观。1986年美国教育研究协会出版的《教学研究手册》(第3版)将“教学文化”列为专门一章予以阐述,将教学文化视为教师群体主观世界的体现,以指称教师群体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这种传统定义方法通常从文化的本质出发,将阐释的焦点集中于文化主体的“集体特质”或“内在性格”上,将教学文化等同于(或近乎等同于)教学主体(主要是教师)的内在信念及其思维与行为方式。

目前国内学者对大学教学文化的主流解释,也主要沿用或借用了这种阐发方式,如有学者将教学文化定义为“教师在教学中形成的语言行为、习惯思维与价值观”、“教师群体共享的关于教学价值观念体系及其相应的行为方式”,“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关于教与学的信念、理念、行为方式及支持性要素”等。也有学者认为教学文化是教师和学生作为集体主体在教学互动中构建的,属于师生集体的生活方式。教学文化是教师及学生构成的集体所产生的集体主体文化,是集体主体价值观的直接体现。还有学者认为,教学文化可以理解为在教学情境中,师生基于教与学的接触、交流对话等活动过程而呈现出来的文化形态,如师生地位、师生互动的文化意蕴、学习方式、思维范式的文化透视等。国外有学者认为,教学文化由长期受相似支配和限制的教师群体中的信仰、价值观、习惯和假定的行为方式构成,主要有个人主义文化、割据性文化、合作文化和共同掌权文化四种。

如何建设“大学教学文化”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界所广泛关注的话题,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将“建设潜心教学、追求卓越的大学教学文化”、“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弘扬优良的教学文化”、“传承和发扬大学教学文化”作为学校的重要目标。在理论方面,虽然教学文化育人是近年来高等教育界广泛关注的话题,但对于教学的文化研究尤其是高校教学文化的研究主要还是显性层面的理论梳理,而在充分发掘教学文化的优秀载体上存在不足,对一些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如教学文化育人的变迁、应该追求什么样的教学文化育人、怎样实现教学文化育人与高校口述校史的创新融合等还没有明确和清晰的认识。而在实践层面,急需新的视角和方法来挖掘教学文化资源。高校传承弘扬教学文化与育人之间有着紧密的内在关联性。一方面,高校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挖掘教学文化中蕴含的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另一方面,高校围绕“双一流”发展目标,着力加强教学文化研究,传承弘扬优良文化传统,能够为一流大学或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提供强劲动力和可靠保障。

1.2 口述档案建设的现状与发展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社会功能的拓展,高校越来越重视总结、梳理自身的办学经验、办学传统与办学理念,作为“活档案”、“活历史”、“口述证据”的口述档案的征集、整理、研究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口述档案”研究通过对当代人物的访谈,既可以收集储存在人们记忆中的历史事实,又能够反映个人的认同、行为、记忆与社会结构、社会变迁之间的复杂关系,是一种历史诠释和知识建构的学术路径。

学界普遍认为,高校口述档案是高校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挖掘和收集口述校史资料是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重大事件的史料修补完善的需要,是弘扬学校历史文化形象、提升师生精神动力的重要举措。近年来许多高校在口述档案中做了大量工作,编撰口述史系列丛书、迎接周年庆典设立“口述校史研究”、成立口述历史研究所、启动“口述校史”和“学校记忆”工程等。在研究成果方面,目前学术界对于口述档案的价值以及包括口述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归档保管等实践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对于口述档案开发利用方面从教学文化建设视角进行研究的较少,主要局限于编研原则、编研程序和方法的探讨,很少涉及口述档案开发利用的方法、途径、措施等,在以口述档案资源建设和利用策略为案例探讨高校教学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目前还未见到相关研究成果。

1.3 名师口述档案传承西财教学文化

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各档案馆应创新服务形式,加大开发力度,主动开发档案资源,积极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充分挖掘档案资源的现实和历史价值,推出一批有档案特色、有社会影响力、被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档案宣传精品力作。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本文通过名师口述档案资源建设探索高校教学文化传承,发掘这一独具特色价值的档案资源。

教学的基本职能是传递人类文化,进而以文化人,教学成为文化的通道。教学是一个知识再生产的过程,而教学这一知识再生产的过程具有很强的教育属性,有必要引起关注,并充分研究。高校承载了教育职能,每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在互联网时代,学生需要的教育以及教育方式和学校教育的原则、课堂或教科书的教育理念不尽完全相同,因而需要更细致的案例供其借鉴与思考。

从1925年光华大学的创立,到今天的西南财经大学已经走过了94年的辉煌历程。在过往的岁月中,老一辈西财人亲身经历了川财的院校合并以及1978年的复校以及伴随着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为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各项工作付出了辛勤的汗水,见证了西财90年的历史变迁、苦难辉煌。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珍藏着西财的故事,这些故事源自久远的记忆和独特的个人视角,饱含着厚重浓郁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气息,独一无二,弥足珍贵。其中,名师口述档案真实记录了教学名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历程,向学子们展现了教学名师们全方面的学习历程和科研成果,这些都是一代代师生学习的榜样,是启发和激励年青一代的生动教材,也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创新精神最真实的素材。名师口述档案过程中收集的教学科研成果,是西财精神文化的承载,对教师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对展示、传承西财教师文化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赢得学生的敬重、钦佩和信赖,从而激发他们进行财经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2 西南财经大学教学名师口述档案资源建设实践

良好大学教学文化是“好校风、好学风”的具体体现和精神支柱。大学教学文化传承与发展对一所大学精神的延续、大学理念的践行等具有的深远意义。教学名师口述历史不仅可以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还可以建设和弘扬优良的教学文化,传承和发扬大学精神,将独具魅力的教学文化传承下去。

本文在充分研究大学教学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文化特性基础上,聚焦西南财经大学各重点学科教学名师、国家教学名师、模范教师等优质师资这一具有示范意义的载体,充分借助口述历史研究方法,根据档案记忆观、档案资源观等要素,深度挖掘学校教学文化在重要历史时期的标志性“叠层”,弘扬学校教学文化的精神,为“开发——展示”教学文化提供历史支撑。

西南财经大学名师口述档案资源建设是在学校“口述校史”项目基础上进行的一个探索。学校口述校史项目按照“人物篇”和“事件篇”两条线索进行。“人物篇”主要采访对象为学校老领导和对学校学科建设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老教授、老同志和老校友等。名师口述档案资源建设是口述校史中人物篇的延续,将镜头聚焦于一批教学名师,目的是倾听他们的成长故事,提炼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心得感悟,研究大学教学文化持续发展模式,促进青年一代教师的健康成长。

2.1 成立工作机构

为做好学校口述校史建设工作,高效开展、推进口述校史各项工作,成立由校领导牵头的口述校史工作领导小组,档案馆、宣传统战部(校报)、信息与教育技术中心、离退休工作处为成员单位,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办公室设在档案馆,办公室成员由各个部门抽调的相关工作人员组成。职责分工明确,各项工作均能落实到位。

2.2 筛选采访名单

关于采访名单,一方面通过梳理学校各个历史时段的教学名师,另一方面由离退休工作处推荐,同时将各学院推荐的重点采访人物名单进行汇总,按照先后顺序进行采访。在征集各方意见和建议基础上,将采访对象聚焦到国务院学位办遴选的老一辈博士生导师群体,这一群体的特点有:一是能够代表学校不同学科;二是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三是他们培养了本科、硕士、博士等一大批学生,可以说桃李满天下;四是这批教授年岁偏高,需要抓紧时间进行采访;五是他们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有许多心得感悟,有许多精致的手稿等,如果能够记录并总结提炼,必然能够对后辈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这一群体是大学精神集中体现的一个群体。

2.3 拟定采访提纲

要详细的查阅采访对象的个人档案和相关资料,在此基础上联合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商讨并拟写初步采访提纲,采访提纲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教学科研经历:从求学经历上,采访选择西财的原因,西财对其学术和人生的影响;从教经历上,采访影响教师学术发展的主要因素,所在学科的发展情况和发展脉络。二是教育教学理念:包括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从哪些方面指导学生发挥自身潜力、优秀大学教师的标准、对学生的期盼等。三是教师教学发展:包括教师发展激励机制、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包括课堂教学、本科毕业论文、本科课程学习成绩考核等)方面的建议和希望。四是教学文化传承:包括回忆一到二位老一辈教师对其影响和帮助并总结需要特别珍视的经验与传统。此外还有教学感悟等。

在拟定采访提纲的同时,要初步编制采访对象的个人简介,并联系采访对象征求其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请采访对象梳理并提供个人科研成果汇总目录(论文、专著、教材、研究课题等)、备课手稿、工作手稿、重要讲话手稿等、求学和工作期间有纪念意义的照片、证书、教具等实物,充分的准备工作从而确保了采访达到预期目标。

2.4 控制采访过程

采访时间一般要结合采访对象的时间和身体原因,协调相关成员来确定具体时间。采访中要关注老同志身体原因,一方面要注意控制总体时长;另一方面要注意中间适当休息。

衡量采访质量高低的最主要一个因素就是访谈内容。除了前期沟通到位外,采访中还要注意受访者的“即兴发挥”,如果讲到了关键点就要能够及时捕捉并深入探讨,要注意个性内容的发掘,如果偏离了主题就要及时引导到主题上来。

2.5 呈现采访成果

采访成果是高校教学文化的直接载体,有视频、音频、文字,还有手稿、照片、奖状、证书等。本文以每一个采访对象为一个单元,分别保存一套完整的采访档案作为原始记录。同时,在开发口述档案资源的基础上适时进行口述档案资源的传播:

一是开辟校史钩沉栏目,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提炼出表现采访对象的个性化的2000字左右的短文,刊载于档案馆网页“校史钩沉”栏目。

二是制作专题电视片:摄像编辑组结合采访组提供的采访材料和所撰写短文,集中力量精选专题,制作一批具有原创性、独特性、唯一性的精品力作。

三是编辑出版文集:编辑、审定口述校史采访整理稿,编辑完成《口述校史采访辑录(一)(二)》等。除按时高质量完成所承担内容的采访、征编、制作任务,完整保存老教师的口述录音、录像资料外,还要把征集的老照片、证件、文集等作为实物档案保存,并在此基础上整理汇编口述校史资料。

四是开辟微信公众平台“西财史话”,传播口述档案资源。

3 结语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高地,每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有其与众不同的特点。在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纷至沓来,学生需要的教育以及教育方式和学校教育的原则、课堂或教科书的教育理念不尽完全相同,因而需要更充分的案例供其借鉴与思考。西南财经大学名师口述档案项目的承担者既是口述档案的整理者,也是口述档案的研究者,在利用该校开展口述档案建设之际,深入开展口述校史资源建设的研究。从“活档案”、“活历史”、“口述证据”的口述档案建设思考出发,对教育教学文化名师的口述档案等进行保存、挖掘与展示,着力构建征集、保管、编研、展览一体的名师教学文化建设体系。

西南财经大学加强口述档案资源建设,构建“高校记忆”口述档案资源库,能够为高校集体记忆的建构和文化传承提供资源支持,提升高校校史文化的影响力。名师口述档案作为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具有独特价值的档案资源。名师口述档案(有关教育、成长的故事),不仅可以及时地帮助受访者及需要帮助的人,还可以作为教育史、社会史的资料保存。名师口述档案在真实记载学校史实的基础上,挖掘学校在长期教育和办学实践中积淀和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深厚的教学文化底蕴,进行科学的价值判断,探索教育和大学发展、变革的基本脉络和客观规律,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不断开创教育和大学发展、变革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校史名师文化
初·名师 施建东
名师风采
名师直播课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向名师致敬 ROTEL CD11 TributeCD播放机 A11 Tribute合并功放
校史档案的功能分化及其实现路径
高校校史文化建设探讨
校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研究
——以上海海关学院为例
谁远谁近?